一、创新的意义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创造思维的条件下,能主动胜任某项任务变革的主观条件。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集中体现在创造能力上,构成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意识是“萌发”创造思维的“导火线”;而创造思维则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开端。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创新意识的激发
1、自信——消除创新的神秘感。创新实际上并不神秘,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生活、学习中,人人都具有创新的天赋。如开辟一个新领域、解决一个生活难题、发现一个新问题、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创新。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它不仅仅是科学家、天才人物的专利,更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与其它能力一样,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而不断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信心。
2、好奇——激发创新的源泉。现在我们有些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其实,书本上的东西和权威们的说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当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按照新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如果爱因斯坦不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就不能得出相对论。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才有好奇心。创新肯定是标新立异,肯定是作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创造思维的启迪
1、设疑激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结合有关内容补充教材中缺乏的、但又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疑。如:灯丝为何常在开灯时烧断?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觉得不像?如何使柔软的纸条变得坚硬以承受较大的外加压力?等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对有关实验进行小改革、小设计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近力,而且还能触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
2、鼓励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的确如实,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发孕育过程,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开头都是大胆的猜想。例如:麦克斯韦凭借超凡的直觉大胆提出:“涡旋电场”的假设,后来成为电磁理论的基石;爱因斯坦凭借天才的直觉思维提出了“光在真空中无论对任何参考系的速度都是c=3×108米/秒”,并成为相对论的基础。
所谓猜想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把思想具体化和形象化,迅速使被研究对象与大脑中储存的众多模式“对号入座”,它是以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思维。敢于猜想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不甘失败的顽强意志。
因此,在明确物理事实和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等方式凭自己的直觉大胆地发现、猜测,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好方法。
3、激励求异。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它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有多端、灵活、精致、新颖的特点,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维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类推启发往往能指点迷津,或对习题进行一题多变、同形异质和异形同质的比较,或让学生多做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均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则是求异思维的核心,通过激励学生标新立异,不要循着课本所写、教师所讲去照猫画虎,而要富于创新、独立思考;同时利用“问题”的研讨,鼓励学生“识物讲理”,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三)创新能力的驱动
世界上致力于教育改革的许多国家都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选择教学模式的标准。只有创造性的教、创造性的学,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绝对教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有效地驱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只有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才会开花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开放式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中,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让他们能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愉悦。
2、重视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要使创新少走弯路,必须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路与方法,这也是实现创新的途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物理思想的灌输。
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卢瑟福是怎样根据α粒子散射结果发现核式结构理论的;更要使学生掌握人类探测、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用高能粒子轰击,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猜想、实验、假设、检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驱动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