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和谐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快乐教育寓教于乐,注重情感,突出创新,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注重全体,平等协作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对优生和学困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善于发掘其优点、“闪光点”,多给一些赞扬鼓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冷嘲热讽。教师耐心细致的育人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产生对老师的好感和信赖,在师生之中架起平等和谐的情感桥梁。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之火,激发他们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共鸣,真正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最高境界。
二、快乐教学,寓教于乐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快乐教学符合初中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特点。它创设愉快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并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好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教师要以“寓教于乐”为核心,调动各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这必然要求教师深钻教材,挖掘教材潜力,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快乐因素和情感色彩,创设情景,引发共鸣。这种兴趣式教学要求巧妙导入,创设情景,提高兴趣。例如我在教授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时,课前要求学生看电视《隋唐英雄传》,课中播放《大明宫词》片段,它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效果出奇的好。总之,只有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投入情感,开拓创新
情感教育、创新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历史教学要从格式化的“朝代更迭”的记忆中得到升华,让学生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读史明智”。笔者以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启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爱好,总是千方百计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有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渊博的史学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打破砂锅探到底,主动去探究问题。比如我在讲宋元文化时,通过给学生讲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让学生感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人民的聪明才智。讲商鞅变法、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时,要善于树立改革创新的形象,让学生明白“变则通,通则达”,自觉树立起改革之志。讲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让学生树立起“精忠报国”的远大理想,使历史教学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
其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超越历史创造未来。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关键在于教师善于诱导,开发学生潜力,巧设疑难,提出问题,利用教材内容设疑解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通过读书解决疑难,同时还要思考超越书本内容。如我们在教中国近现代史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更要让学生思考明白它同样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民族救亡的爱国史、中西文化的交流史,同时还要让学生从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中华民族何去何从,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硬道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善于诱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比较和联想,让学生在历史事实中不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务实的精神、全新的理念去面对历史,开创未来。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去营造平等和谐的快乐历史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会学”起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浅议
□ 广东省河源市第一中学 罗雪萍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创设条件,激起探究热情,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如下几个途径:一、端正态度,善读巧记;二、创设条件,激发兴趣;三、深入挖掘,巧设疑问;四、因势利导,启迪思维;五、归纳总结,练习深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 激趣 探究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获得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途径:
一、端正态度,善读巧记。当今,地理在中学基础教育中仍然处于“低谷”地位,出现了学生偏科厌“地”,教师改行离“地”的现象。怎样扭转这种局势?首先必须端正态度,认识地理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中,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功能和作用。地理概念多、原理多、规律多,时空概念难于建立,很多知识交叉联系,综合性强,容易混淆,知识难于掌握,因而感到无所适从。这是现在很多学生出现厌学地理,对地理知识学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现状,应当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养成阅读、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教师可通过课例分析,指导阅读,使学生学会找出重点,理清结构,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加强记忆。如在学习“天气”“气候”概念时,内容不多,但不少学生只会一字不漏地死读,容易混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把它归纳为:“天气具有短期、多变的特点”,“气候是多年来比较稳定的”这样去区别,再加上一些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成语、古诗等加以分析,学生就容易记忆。如:清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昆明四季如春;极地地区全年严寒等等。
二、创设条件,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果是照本宣科,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可依据教学要求,一方面充分挖掘地理教材本身的趣味“矿藏”,一方面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不断引入课外趣例,“旁逸斜出”,把教学内容融化在其中。可采用观看地理图像,讲述地理现象,链接地理新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有趣。
三、深入挖掘,巧设疑问。提问是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适时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如在学习“土地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预先根据“识记”这一层次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下列提纲性的思考题:(1)什么叫土地?它的影响因素、作用、利用分类是什么?(2)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基本特征?(3)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基本国策是什么?让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文和地图,完成“识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当学生完成“识记”这个教学目标后,教师又及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趣味性、课文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4)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各个特点的成因与表现,并指出构成上的特点。(5)当前世界和我国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主要表现有哪些?(6)我国土地利用与保护措施是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探索,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这种层层设疑,步步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疑问-思考-讨论——解疑的学习氛围中,直至完成对本课重点、难点的理解。最后再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灵活性大、涉及面广的问题:(7)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优缺点。(8)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培养学生应用、评价、综合等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疑而思,思而解疑,尽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因势利导,启迪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都会去思考,寻找答案。当学生遇到难点、疑点,渴求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时,教师不是急于给学生于“鱼”,而是着重于教学生怎样去“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但在北极上空或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不同呢?这时,教师只需拿出地球仪,转动给学生看,学生在观察中受到启发,经过思考,然后就会做出回答。所以,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掌握。这种深入浅出,利用直观的手法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性高,教师教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
五、归纳总结,练习深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呢?教师可在讲完教学内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已储存的知识信息,对所学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要点,使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在讲完“地球的自转”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描述了什么内容?又如,在讲完“日界线”后,穿插了双胞胎的故事:一只向东行进途中的船上,一对孪生兄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哥哥年龄大一天,试问他们出生在何地?为什么?通过练习可巩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践证明,以上做法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