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是创新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现在我们谈论应试教育的弊端时,关注较多的是学生的负担过重,而对于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扼杀创新能力的致命缺陷,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关键词】创新教学 自主创新能力 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 创新教学观念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要从传统教学的某些误区走出来。传统教学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传播知识,为了突出语文,强化新语文教育,就必须灌输,而灌输就必须讲,传授应试的技巧、窍门也必须讲,于是教师就满堂灌,拖时间,抢时间,占用节假日。因此,教师确立新课改理念是新课改成功的前提。
教学创新是新语文课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教育现代化所提出的时代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过去成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是新语文课焕发生命力的有效保证。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新语文课教学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求规律,发现创新,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对前人的结论与成就提出质疑,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权威。
二 实施和谐教学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并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和谐教学是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教书育人思路,是一种寓教学内容于快乐之中的教学方法,在新语文课教学中实施和谐教学,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展开的良好心理环境和激励因素,它能产生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平等民主、互相信任的教学气氛,使教学效果发挥增效作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则会在师生关系中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使情感减效,导致教学难,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因此,教师需要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启迪。也只有在和谐民主的人文课堂里,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思维的火花才能得以尽情绽放,潜能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新能力。
三 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新语文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找规律、发现创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过程是评价中学语文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1.创新学习设计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问题的产生通常比结论更重要。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质量。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当学生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对有独立性见解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有意识的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或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个思维结论,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学生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也要有新意和独创性,分析要深刻。
2.创新教学互动
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个体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丰富、全面。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整理信息、获得经验的乐趣。教师要参与协商、鼓励和辅导学生讨论和练习过程,但又不包办代替,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四 在创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坚持探索性,让学生主动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某一概念或原理时,首先应给学生展示一些新颖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积极思考,独立探索,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自觉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整体性,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获取比较全面的认识,从中萌发创新意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分析问题,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势,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知识是系统的、有联系的,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要求学生思路开阔,鼓励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能力,敢于质疑和探索,敢于否定权威。
3.坚持个性化,让学生学有特色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因此,创造总具有鲜明的个性。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保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新,即使这种创新是片面的、偏激的,也不应直斥其妄,而应加以引导,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标新立异,大胆实践。
4.坚持动态化,让学生参与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学必须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
因此,教师应遵循规律,从实际上出发,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创造性教学,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视野。如:在教学法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游戏、小品等活动,并将时政、漫画、音乐等引进课堂,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形式,开阔眼界,发展思维,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
总之,新语文课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走上创新之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