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论传统板书与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运用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传统板书功能却呈现出越来越弱的趋势,黑板在语文课堂上无人问津以致成为摆设已成为一种常态。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探索如何把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传统板书  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与认识,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生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语文教学技能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师生互动,而且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把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有效结合,优势互补,综合运用,是搞好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传统板书也是多媒体之一,只是以“黑板+粉笔”的黑板媒体与以电脑为基础的多功能电子媒体相区别,它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接受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师生在课堂上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的精髓所在。精湛的教学板书可以展示教师教学的风格与魅力,并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的基础上,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大容量、快捷性的特点,它克服了人体感官的诸多局限,延伸人的感官作用,最大限度地突破时间、空间和课堂条件的限制,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一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学生“学龄”(学习时间)的增长,相比之下,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处于一个低谷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物理、化学等学习科目的逐渐增加,学习任务加重、升学压力及老师的重视程度等,但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不当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板书教学独占讲堂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采用板书教学,尤其是广大中学语文老教师队伍,他们已习惯对传统板书教学的应用,而对多媒体的教学则很少涉及甚至完全不涉及,通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以文字或符号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信息量,学生则根据书本、语言和老师的板书这些比较单一的媒体,同时靠眼看、耳听、手写等方式被动地接受,这样易形成课堂教学的枯燥,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力的发挥,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一些板书较多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板书会花费很多时间,这样难以确保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地完成。对一些比较抽象的课文单凭板书和口述也难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一些拓展性知识很难,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补充。
 2.多媒体教学替代了传统板书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中学课堂也已得到相应的普及和发展,在大学师范生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也相应地得到了高度重视,许多年轻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掌握牢固,而对传统板书的重视度则越来越低,这样也造成了年轻教师板书水平越来越差,部分年轻教师甚至不再写板书,形成黑板在某些课堂上已“形同虚设”的现状。
 尽管多媒体教学改进了传统板书教学的一些不足,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单一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课堂上教师大量使用多媒体,没有板书,这样便培养了学生的惰性,他们通常以拷贝课件替代笔记;同时有些课件制作过于花哨,冲淡了学生对课程内容重难点的关注;教师使用课件授课的过程,则变成了人机对话的过程,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步伐,造成学习效率降低,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等问题。
 二 各取所长,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分离的事实,也是当前中学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中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如何做到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优越性
 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进行选择,各有侧重,取长补短,从而让教学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如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而导致节奏加快,学生来不及做笔记,思考时间不足的问题,那么,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就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笔记,促进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教师对课堂的监控。如教师在上《小石潭记》时,该文作为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完全掌握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先展示潭的相应特征以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板书来梳理文章的脉络。

2.两种模式的有机整合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作为教师教学的必要手段,如何把二者有机、平衡地整合是其能否充分发挥教学效果的关键。
 第一,加强师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素质是两种模式得以有机结合的重要前提,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做好在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老教师和年轻教师要各有侧重,老教师大多习惯于传统板书教学的应用,而年轻教师多熟悉和依赖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在教学技能中做出的选择也和其实际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应用上的监督,提高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的应用率。
 第二,立足于教学实际,根据教学内容择优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效率优先为原则,以学生为本位,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为前提。传统板书与多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其作用是一样的,若能把课堂教学内容在黑板上完全而完美地展现,我们也没有利用多媒体的必要,否则就是一种浪费。在需要应用多媒体的地方,也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板书,如我们在进行叶圣陶《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的教学时,在讲到苏州园林的精致布局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对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板书,梳理文章层次,加深学生印象。又如,在上诗歌赏析课时,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正音,让学生感受和模仿专家朗诵,并把握的情感和节奏。
 第三,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技能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利于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与应用。(1)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多利用多媒体的声画功能渲染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语文教学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经历,从课间休息的兴奋中回归课堂,然后,教师再按教学步骤逐步落实板书。如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关于春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的美丽与可人,然后再进入板书与课文教学。(2)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板书也会导致时间的浪费,教学内容不能按质、按量地完成,因此,板书通常要求凝练而简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隐藏的、细节的、抽象的内容则要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其得以展示,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把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介绍放到多媒体上,可以更好的渲染课堂气氛,同时在讲归处如何时展示一些田园美景,以帮助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幽雅,理解陶氏回归田园之因。(3)对于一些结构较复杂且内容较抽象难懂的文章,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传统板书的应用,在黑板上理清文章结构和行文脉络,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帮助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板书,显示内容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警惕,尤其是小说文体,利用板书理清文章线索尤为重要。如在《项链》这篇文章中,对于马蒂尔德想项链、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与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线索及相关内容,就需要充分的课堂板书展示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转繁为简,对文章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得以充分地把握。
 三 结束语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两大重要技能,二者各有千秋,在课堂教学中都各自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扬长补短是它们在中学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把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陈源.浅析板书与多媒体在师范院校运筹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
 [2]孙爱芳.英语教学中课堂板书与多媒体应用的再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
 [3]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几种传统高效的口语交际教学法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介融合困境的突破
    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之碰撞与融合
    中国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的差异与融合
    论礼在中国传统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化对传统出版业的特殊影响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供应链的异同
    日本传统礼仪的中国渊源
    论传统纸媒数字化、移动化转型之路
    分析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转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