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性格特征是非智力因素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对智力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优良性格,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性格培养
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人生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不断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随时都会遇到坎坷与磨难,能否直面人生,往往不是人的智力因素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的完善的人格力量,而非智力因素是人格完善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体育教学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在开发智力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 非智力因素中的性格因素
在素质教育中,通常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是那些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能在智力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效能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虽然分别独立地发挥着作用,但是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性质。
所谓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在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方式之中,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良好的性格特征对智力的发展和智力活动的进行具有促进作用,对智力方面的缺陷具有补偿作用。相反,不良的性格特征会阻碍智力的发展。同时,性格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首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优良性格特征,才可以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觉悟和思想的人。其次,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果不落实为受教育者的稳定而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那么,这种道德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着手,让学生掌握对待外界事物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生动具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二 体育教学对优良性格形成的独特作用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优良性格特征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作用。
第一,体育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个广阔的领域里尽情遨游、运动,因而平时被意识控制和掩盖着的心理活动、意志品质、性格特征也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来,又可以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参考。
第二,体育教学中打破了师生双边交流的模式,学生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交往及角色,为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特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第三,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化,适合于不同性格学生的发展需要,各个项目除了需要对某些共同的心理品质保证外,不同项目又需要不同的心理品质,并有加强的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以上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应充分其发挥自身优势,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优良性格特征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三 体育教学培养良好性格的原则和途径
1.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育教材有一定的思想性,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性,如清华大学就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提议。另外,启发学生经常地、主动地从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分析自己的思想、言行以及所从事的各项体育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还应努力把良好的社会规范,体育项目所反映的价值观,结合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通过生动的教育形式传授给学生。
2.结合不同项目,进行学生性格培养
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彩,无论是游戏,还是竞赛,都可结合进行教育的特点。例如,长跑侧重于坚毅与恒心;球类项目侧重于自信果断,勇于拼搏;游戏侧重于机智灵活等。由于不同项目对参与者的性格特征要求不同,也为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完成该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2)让学生了解某种性格特征对顺利完成活动的必要性。(3)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掌握适当的行为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3.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培养性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是教育的内化和深化,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教育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反省。能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勇于承认和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另外,还要在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发挥自身优势,并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具体到体育教学,教育学生遵守课堂常规,遵守竞赛规则,学会自律。同时,要正视比赛成绩与结果,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在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完成性格的自我教育。
4.加强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
心理品质虽然是相对独立地发挥着作用,但也是相互影响与补充的。通过智力培养(特别是创造力),可以发展学生认识方面的性格特征,通过培养性格以外的非智力因素,可发展学生的情绪、意志以及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在体育教学中,适时讲解有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对有心理障碍或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学习指导,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努力,以促进优良性格特征的发展与完善。 四 结论与建议
随着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体育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性格培养的规律和原则,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在教学的各环节,努力为学生优良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完善,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身心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阴国恩.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