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一、二、三分模块按专题进行编排,分别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内容。复习某个模块中的一个专题时,与另外两个模块的相应内容作对应复习,把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复习,既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又有利于更全面、更透彻地认识历史事件。现以必修三中,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为例,联系必修一、必修二中相应的政治、经济内容进行对应复习,找出思想文化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之间的关联,从而加深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一、思想文化与政治背景对应联系
知识点回顾:封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设立军机处。
对应与联系:通过回顾必修一中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腐朽,有利于学生理解反专制这类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产生及其特点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通过回顾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不断加强、思想控制日益严密的史实,有利于学生理解处于高压统治下的进步思想难于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发展受到其所处政治环境的制约。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败,统治腐朽,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危机加重。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出现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成为历史的必然。他们不满于社会现实,大胆批判社会的黑暗、抨击君主专制的残酷。于是,有了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一传统观念的质疑;有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责骂。这样,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就在明末清初这一特定的政治环境中产生。但是,它又受到这一环境的制约而不能进一步发展。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衰落,但封建势力依旧顽固而强势。在这些旧势、旧思想的压制下,新兴的进步思想难于传播、发展,它无力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更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也就不能引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
通过思想文化与政治状况的对应联系,便于学生认识一定的思想文化产生于一定的政治环境下,其特点与发展程度又受到这一政治环境的制约,同时思想文化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特征。
试题设计1.汉朝的董仲舒提出:“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威不可分……威分则失权,失权则君贱矣。”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前者是落后思想、后者是进步思想;b两种观点都得到当时的统治者认同;c前者代表封建制度,后者资本主义制度;d两种观点都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分析:董仲舒生活在封建制度发展时期,他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统一、发展,并非落后思想,否定a项。顾炎武的主张违背了封建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愿,遭到统治者反对,否定b项。受社会环境的限制,顾炎武没有跳出传统的儒学体系,其思想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制度,否定c项。这两位思想家的观点,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因此d项正确。
二、思想文化与经济背景对应联系
知识点回顾: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资本主义的萌发。
对应与联系:通过联系必修二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通过联系在封建专制高压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进步思想难于发展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思想文化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力,机工出力”的现象,产生了“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萌芽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希望有一个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然而,自从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用这一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两朝政府通过种种手段,限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加上受到海禁政策的影响,新兴生产方式发展缓慢。在这种特定的经济形势下,进步思想家希望突破专制政府的束缚与禁锢,营建一个自由、平等、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于是,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政策,倡导“工商皆本”。这反映了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发的时代特征与要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势力单薄的境况下,不能从根本上解放人们的思想。
通过思想文化与经济背景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思想文化植根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其特点与发展程度又受到这一经济环境的制约,同时思想文化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特征。
试题设计2.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种主张的社会背景是商品经济自由发展。
b 他的主张在当时掀起了发展工商业的高潮。
c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压制农业。
d 他的主张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与缓慢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c项都不正确。明末清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封建专制的压制而发展缓慢,为推动经济发展,黄宗羲才有了“工商皆本”的主张,因此d项正确。
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联系、对比,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有利于从全局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感知历史的全貌,有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