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提出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1.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基本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组成,由于必修课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必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因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选修课的比例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综合性和可选性不强,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认识不够明确。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不足,例如基础课中,注重政治教育、外语教育和计算机课程教育,对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等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课程方面,重视运动技术类课程,轻视相关的理论及教学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理论类课程偏少等等。
1.2 教育专业定位不明确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类非师范专业逐步兴起并迅速发展,为体育人创造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同时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也是事实存在的,这就激起了这样的矛盾:社会为体育人创造就业机会与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要与社会需要靠拢,体育院校想培养出既是适应社会竞争的体育社会人又可以是非常出色的教师,我们都明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不可能的,最终导致两方面松散的现象,这就出现了现在的轻视师范性。致使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训练不够,学生从教能力不强。
1.3 课堂教学与培养能力相脱离
长期以来体育院校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对学生从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更新;不重视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体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从师素质,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而长期使用着陈旧的教学方法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的所谓大学教育模式。
1.4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时间过少
众所周知国内一些高校师范专业的实习往往放在大四刚开学的第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去掉八个公休日,所剩的时间才是学生真正实践的时间。这么短的实践时间,要想真正培养能力、提高技能是很难的。而在国外体育师范教育,教育实践包括实习、见习、参观访问和调查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三、四学年中,保证每周都有一两次实践活动。集中的教学实习也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
2.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素质教育呼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包含了时代精神和科学理念,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教书匠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从根本上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奠定基础。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既要适度超前,又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2.2 体育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体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不断改写着我国体育的发展历史。以往落后、陈旧的知识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体育形势,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时地修订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和计划,提高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要求。
2.3 激烈的社会竞争意识,就业压力激励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与社会巨大的体育人才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在全国多所高等院校中,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我们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响应的合理的调整。
3.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3.1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充分利用和发挥高师院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人才。厚基础,就是要有宽厚而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宽口径是说专业类课群不宜过多,不宜分得过细,跨度更大、口径更宽。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要加大。复合型指除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较宽厚的现代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为依托。高水平指注重和强化学生外语、计算机及各学科间的互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更多的与外界和其他学科之间合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较高的层面上求得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注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的崛起,使创新成为新时代的主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以创新意识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3.3 重视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着眼点是通过各种训练,培养未来教师的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为各学校输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结构上,应切实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突出对学生体育课堂内和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实践、语言表达、活动组织、教学环境应变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课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使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显示出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优势。
3.4 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
教育、教学实践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因此教育实习的改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加见习次数和时间。在每一门教育课程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教育见习时间;另一方面, 使教育实习系列化、结构化。建立连续性教育实习制度,把教育实习看成形成合格教师必备条件贯穿于四年大学的学习 。
参考文献
【1】潘绍伟.季浏等.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4, (4).
【2】草少菊.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黄爱锋.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5).
【4】王根版.绕慧.关于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1).
【5】. 杜尚勇.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科技信息.2009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