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教无定法,但也要讲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目标,真正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以不需要教”的境地,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受用的财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21世纪的中国,面对社会变迁及技术不断更新的挑战,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也必须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生存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学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的思想,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兼顾课堂内外。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谈几点肤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积极性的调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客体。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则是一句空话,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绝对办不到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才可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能逐步形成,语文素质才可能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就能随之而提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懂得语文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语文和自己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选编,是充分考虑到这点的。所以在语文课本的说明中明确提出:“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分类安排。”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学生从中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关系,在课文教学中再深入认识这些关系。在作文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结合学生生活命题,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进一步加深对语文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课文后面介绍的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或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其次,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
初中学生求知欲旺盛,生性好动,思维活跃。呆板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常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思维兴奋状态。这样的教学,如和尚念经,索然无味,学习的兴趣从何而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往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适用性、趣味性。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或安排讨论、或开展小小的竞赛活动、或以练代讲,对一些内容浅显的文章,采取好的学生讲、大家议、教师点评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
此外,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课外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有学习语文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多方面获取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离不开课外生活。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十分注重课外这个大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写好影评和观后感;二是组织文学兴趣小组,一方面传授知识,一方面指导写作,把好的文章推荐到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推荐参加各种竞赛,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三是组织参观、郊游等活动,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积累、学会写作,在大自然的美的熏陶中产生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四是要求学生读一些中外名著,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在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课堂教学的把握
初中时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阶段,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基本形成,都应在初中阶段完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又主要依靠课堂,因而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下大工夫,花大气力,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做好语文课堂教学这篇大文章,通过语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材详解为中心,收到的效果却事倍功半。
首先,在教学中注重四个层次的学法指导的内容的结合。
如教《慈母情深》,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技能”、“速读课文的技能”、“理解体会词语和句子含义的技能”、“根据不同表达方式阅读课文的技能”、“欣赏优美精粹语句的技能”等学法指导的内容要点结合进行,融为一体。这些最低层次、基准层次和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综合训练,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课堂结构,处理好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目标教学相结合。
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针对教学目标中明确的训练重点:记叙的感情色彩;两相比照的结构;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同学法指导内容中的“使用工具书的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技能”、‘理解题目的技能”、“理解体会词语和句子含义的技能”、“根据文章内容分段的技能”、“标点、勾划的技能”相结合进行。既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起到了培养学生智力品质,提高学生智能素质的作用。
再次,注意把学法指导的内容同写作教学相结合。
学生不会审题,就从培养“理解题目的技能”着手;不会谋篇布局,就从培养“根据文章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到段落提纲、理清作者思路的技能”入手;不会遣词造句,就从培养“理解体会词语和句子含义的技能”、“欣赏优美精粹的语句的技能”着手。学生把一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学法指导的内容用于写作。这就是能力的迁移。再通过写作的实践,就培养和巩固了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实施
在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影响,他们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能强求一致,要求个个都是高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每一类学生都得到发展,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多种类型的人才,也就是实施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所具备的语文素质。
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制定出若干个语文能力等级的标准,再通过观察测试,先分别确定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级,再确定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能级。还必须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试,对照标准和测试情况,给每一个学生重新定级
其次,要做到课内分层教学。
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有不同的梯度。对低层次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对高层次的学生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提问上,问题的设置要顾及各个能级的学生,让大家都能回答,有话可说,只是在回答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异,在学法推导方面,在对全体学生普遍施以最低层次和基准层次的学法指导内容的同时,对高层次的学生要施以较高层次和最高层次的学法指导内容。在作业布置和完成作业的要求方面,也要分层次要求,作业的评讲要兼顾各个能级的学生。要充分发挥高层次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带动低层次的学生。如作文批改,可采取分组讨论,集中批改的办法。每组中都有各个能级的学生参与,都要批改各个能级学生的作文,高层次学生的作文必然会给低层次学生帮助,高层次学生的发言也必然会影响低层次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就发挥了高层次学生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各个能级学生能力的提高。
再次,做到课外分层指导。
对低层次的学生,侧重于知识学习类的指导,针对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强化训练。对高层次的学生,要创设条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可采取各种形式,组织读书会、文学社、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辩论会等,培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转化作用,从学生现状看,影响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因素,往往还不是智力和智商的问题。
不少学生智商不错,思维敏捷,但语文能力相当差。根本原因是上课不专心听讲,书不认认真真地读,字不规规矩矩地写,作业不按时按量完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甚至根本不思学习,放弃学习等。所有这些,大多缘于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教书育人为根本。在钻研课标和教材,探索教法的同时,还应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针对问题找学生个别补习,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辅之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使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产生强大的能动作用,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长期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让我深深懂得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只要教师认认真真地教书就能办到的。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21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