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以单纯输入知识为主的满堂灌的方式和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转的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问、爱问、善问。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问的勇气——敢问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她)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在传统的课堂上,不乏这样的情景:老师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然后指名回答——不允许自由回答,更不允许插话,学生回答错了可能还会遭到批评。久而久之,连会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怯于举手了,怎么还敢主动提出问题呢?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营造这一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统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课前我十分注意和学生谈天,一起做游戏,努力形成一种亲近感,拉近感情的距离。课中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我根据情况因势利导,用小组讨论等形式加以解决。如特级教师薛根法在教学《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坐在船上真的是为了钓鱼吗?”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来一个辩论赛,结果,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既信服了课文的观点,又提高了思维能力。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范围或自己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老师就给学生讲明原因,提供解决问题可用的资源,保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管问题多么的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这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然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渐渐就会敢于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了。
二、创设激励情境,培养学生问的爱好——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智取生辰冈》有这样一个细节:白日鼠白胜装扮的酒夫边上山岗边唱民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施耐庵的这个安排不妥当,因为这首歌太有寓意,难道不怕精明的杨志看出破绽,从而暴露身份?这个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出自于学生课堂上的质疑,恐怕是我们料想不及的吧!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浓厚兴趣。兴趣的持久来自内在的需求,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其实就是他感兴趣的地方,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引导,就会激励起他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问的爱好。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三、重视点拨引导,传授学生问的方法——善问
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敢问,爱问,但现在又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有个别同学在提问题时,不用思索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课文的内容来问。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
因此,在学生问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至关重要。首先要在重点内容上引导提问。如:我在教《雪》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暖国的雪,向来没有变过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1、暖国的雪有什么特点?2文章为什么要写暖国的雪?3、作者用了什么写法?抓住课文的内容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了。
其次要鼓励“问”的创新 。做到不追求“标准答案”,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我在教《五柳先生传》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课文中的五柳先生那样安于贫穷,社会能进步吗?”学生提问后,我让四人小组先讨论,鼓励学生开启思路,学生讨论后,在汇报时,有的说“能,这只是他不慕荣利的表现。”有的说“我们不应该学习他安贫,但应乐道。”学生能联系自身生活的见闻来回答,不求唯一标准的答案,这是一个创新。这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都是那个富有创意的问题催发出来的,一个绝妙的问题胜过一打精彩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