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文 背景资源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就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源的几种使用方式作浅要阐述。
一篇好作品必然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写作环境,其中融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这几个缺一不可。所以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在最初看到的古诗文教学设计中,通常是放在介绍作者时,一带而过,比如介绍《滕王阁序》时——“本文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这篇文章是作者前往交趾省亲途中所作”——非常简单,而把重点放在了一句句解释文本上。待到学生知道了全文的大意,再作强调些个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等等,背诵几段名句,做一两个练习就算结束了这一篇美文的教学。这样重言而轻文的做法既影响了学生的视听,妨碍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对美的欣赏,使他们即使背诵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损害了诗文存在的意义。新课改更是明确地提出了“感受和鉴赏,思考和领悟”的目标,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那么课外背景资源应该如何介绍呢?
一、背景资源是开始学习的引子
古诗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放在课文学习之前,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以《滕王阁序》为例,《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就有史书记载的有趣的故事:王勃前往省亲,路经洪州,恰逢盛会,以文名被邀参与其中。都督阎某有意使他的女婿孟某一鸣惊人,特命其宿构《滕王阁赋》以待。这一天盛会,众人都推辞不敢属文,独有王勃取下笔板,当众挥毫,毫不辞让。阎都督大怒而去,直听到下人报上王勃写下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妙句才转怒为喜,击掌感叹王勃天才!
学生对这样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听了故事之后,增添了对本文的阅读兴趣。这样介绍可以引人入胜,吸引目光,集中注意力。
二、背景资源是教学过程的补充
古诗文的写作背景可以用来放在通读全文,大致了解含义之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滕王阁序》的内容是王勃自叙报国无门,感慨人生不常。那么究竟王勃遇到了什么事呢?这时候介绍背景:王勃十四岁就应举及第,天下闻名,他在沛王府当文书时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被皇帝撤职,后来又当过小官,受牵连又被革职,他的父亲也因此被贬官为交趾令。王勃这一次就是去探望父亲,路过了洪州。在听了王勃如此的坎坷经历后,学生就大致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开始设身处地地为王勃而感慨。
那么,当再把背景资源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时介绍,则可以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共鸣——王勃只有二十七年的人生是坎坷的。他幼年就闻名天下,可谓天才。他很自信,性格却不太好,很傲慢,喜欢写文章来讽刺别人,大家都不和他作朋友。他很孤独,常常一个人游历名山大川,登高赋诗,抒发胸中的愤懑。今天,他在这么一个“四美具,二难并”的时刻,在众人环视之下当众做赋,自信想必达到了顶峰,而愤懑也随着自信而更深刻。一高一低,就像高峰和深谷之间的对比,山峰越高,低谷越深。在这样激烈的情绪波动下,王勃发挥才能,把他的情感和文才糅合在一起,涂成了一篇千古的美文。老天爷似乎提前告诉了他的死期,让他在这最后一篇大作里尽情发挥,指点生命的画卷。这样的背景使王勃的形象丰满起来,学生对这篇文章所体现的内容,也会产生更多的自己的理解,而非仅仅教师照本宣科的那些“报国无门”了,这是符合新课程“思考·领悟”目标的。
三、背景资源是鉴赏诗歌的依据
评价一首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时,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以便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诗文和注释,可知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因反对和议而落职失势后所作。题为”春日即事”,说明这是因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应上“黄昏”。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如果将作者失势的原因(反对和议,触忤秦桧)与诗中所抒写的情景联系起来体昧,则后两句所蕴含的感慨便更深了。
四、背景资源是自主学习的引导
背景资源还可以放在引导学生领悟诗文写作手法时穿插使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仍然以《滕王阁序》为例:描写风景的一段历来是为人称颂的。不仅有实在的描写,还有悠远的想象;不仅有近景,甚至有三个层次的景色描写;有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色,有富贵热闹的都市场景……这些写作时的层次,结构,手法,依靠教师一句句告诉学生是不行的,必须得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才有真正地学习效果。在这里,把滕王阁的资料用多媒体的形式放给学生看,欣赏美景,思考如何描写,再读一读课文,几相比较之下,学生自然能得出一二结果,几十人一齐思考,就可以大致将这一段千古名句分析清楚,体会到其中包涵的美感。这也是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做法。学生在读懂了课文,理解了作者,明白了成文之法之后,再来记诵,或者深入学习,就容易事半功倍了。背景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 李晶杰. 《滕王阁序》之“五美”[j]
[2] 周莹华,卢影. 新课改形式下如何有效学古文[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