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德育都是教育的重点,没有道德和人格的支撑,那么科技越发达,人的文化层次越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就可能越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我国人文素质的发展状况。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抓好德育教育。从教育的方向性和倾向性来看,只要有对儿童的教育就有德育的培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数学教育;德育 ;渗透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首要地位。但在许多人心目中还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而且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抓好德育教育。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人格魅力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鼓励他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挖掘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能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3、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根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进一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孩子们,你们猜猜我刚从哪里来?
学生众说纷纭。
师:告诉你们吧,我刚去过超市购物,你们去过超市吗?
生:去过。
师:你知道超市里是根据什么付款的?
生甲:根据每件东西的价格和数量付款的。
师:刚才我忘了买水果糖,谁愿意帮我去买五包水果糖?(生抢着去)
师:要是你能告诉我买五包水果糖一共要付多少钱,就让你去。
生乙:老师,你没告诉我们要买几元钱一包的,我们没办法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
师:昨天你们语文老师买了三包水果糖,用了15元,就买这种糖。(学生思考后,争着举手)
生丙:老师,我知道了要付25元。因为三包是15元,每包就是15÷3=5(元),那么,5包就是5×5=25(元)。
师:说的真好!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开放的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经常要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燃起了学生迫切想学好数学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
4、 在评价中渗透,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
评价的导向作用无疑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评价中,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效果将会出乎意料之外。比如,教师经常用“如果先让同学说完,你再发言,将会更好!”“如果你能让同学先来,会显得更有礼貌!”“懂得保护小动物,你真棒!”等语言,学生将会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德育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小结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就能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2]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