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指出,幼师音乐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就要在办学、教学上不断改革与创新,而这些改革与创新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教材来实现。要使教学主体主动参与教材建设,使幼师音乐教材不断适应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使其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材 社会需求 学校需求 学生需求
幼儿师范音乐教育是个较为特殊的教育专业。说其特殊,是因为幼儿师范音乐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中的音乐教育,又不同于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而有其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及教材体系等。如何使幼师专业适应社会需求,要靠办学、教学上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而这些改革与创新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教材来实现,因为教材是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幼师音乐教材建设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更新理念 求实求进
笔者在这里不打算解释教育理念的涵义,只想摆出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应思考的问题:教育发展到21世纪,它还应该怎样发展?教育应怎样面对这个世纪的问责?摆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给出一个完备的、最终的答案,而只想说明这样一个现实:从世界范围来说,教育已经得到深入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其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勿宁说是社会对教育的“命令”,而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多体现了深刻性、广泛性和长远性,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当然也包括教材建设理念的更新。
我国大学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形势,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幼儿师范教育,只有在不断自我完善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的能力,而把专业放到次要位置。这个“通用能力”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必备的,如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多是融合于在校学习期间各种课程的学习中,当然也会蕴涵于幼教专业的音乐学习中。音乐教材应该向学生展现这样一种理念:学习音乐是塑造高尚人格、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知识是全面知识建构的重要内容,音乐熏陶不是表层的,而是深刻的、深远的。有的人认为,幼师专业的学生只需要懂得初步的音乐知识,如会唱些歌曲,会弹奏些曲子,会跳几段舞就足矣,不需要什么音乐理论知识。这种认识起码有两点是与我们的教育理念相悖的,其一,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其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二,会唱歌曲、会弹奏曲子、会跳舞并不是有音乐知识的表现,更不要说是具有音乐素养了。所以,加强学生音乐审美价值取向的培养,使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必要性、典型性更好地体现出来,音乐教材内容应发挥出它的不可替代作用。
幼师音乐教材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应体现出它的时代性。教材内容应反映出音乐发展的新水平,要反映出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在当下学生生活环境中的实践意义,体现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应把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一些有益范例借鉴过来,同时也吸收国外的一些音乐教育内容为我所用,使幼师音乐教材内容始终处于一个从人性完善、人类进步、文化传承、世界发展的角度不断更新、完善的状况。
二、主体参与 求善求效
在幼师音乐教材建设中,我们应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教材是为学生编写、为学生所用的,在音乐教材设计上是否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行为,是衡量教材接受效果的重要指标。
建构主义理论已逐渐在教育界推行开来,这个理论似乎已成为全球的一种共识。按照这个理论,人们认识到,学习是求知者对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传递,学习者是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实践也说明,学习不纯粹是个人行为,人类可以在集体中更有效地学习,因为这种环境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激励、竞争、互补、互帮的氛围。在激发和诱导学习兴趣的可操作性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通过音乐教材承载的知识、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从而领悟其内涵,受到教育。在幼师音乐教材建设中,我们应看到,幼师专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踏进了音乐海洋,他们在这里初步尝到了在音乐海洋畅游的乐趣。中等专业教育阶段,就要引导他们增强在音乐海洋中遨游的本领,而这种本领的获得,主要靠学生的主动行为。老师用教材指导学生怎样获得音乐知识、感受音乐魅力,而学生则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老师的指导去体验音乐。所以,教材在这里起沟通教学的两个主体——老师和学生的作用。
教学的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过去是固定的、一条线式的,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评估学生被评。如果看到学生在建构知识中也是主动的学习者,如果把老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是学习的领先者和导引者,那么,教学的两个主体位置是相对的,是可以互换的,即应是“复线”式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教与学作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然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看来,教材建设必需关注学生音乐知识建构的需要,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权和建议权。
教材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材接受程度的评判标准。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应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调整教材内容,真正使教材内容搭配合理、难易程度适中、教材进度相对稳固。幼师音乐教材尤其要注意这些问题,因为幼师音乐教育已不属于基础教育,但又不能不考虑幼师专业学生年龄、所受的音乐教育程度的不同,应在教材中体现与实际相适应的要求。
例如,在声乐课中应增加一些经典影视歌曲、当代流行音乐、通俗歌曲的内容,这样既可使他们欣赏到现代音乐的魅力,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使学生能够紧跟音乐发展潮流。在钢琴教材中,可加入一些经典影视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加强边弹边唱、即兴伴奏的培养,还可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纳入到钢琴教材体系中,使学生加深对本土音乐的认识;在舞蹈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幼儿舞蹈的创编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技能技巧的教学方式,在教材设计上要逻辑性与创造性兼顾,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欣赏课中增加赏析的分量,因为赏析这种教学方法最容易使歌唱、演奏、舞蹈等创造性活动得以综合运用,可以使音乐与相关文化相互渗透,可以使教师避免教学中的“七零八散”现象,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使学生不仅是站在欣赏者的位置去鉴赏,而且能站在当事者的位置去分析、表现作品,这就会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加学习兴趣,并能使其在音乐表现力、创作力方面有所提高。
结合教材和学生状况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强调音乐教材的实用性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通过对实际工作中教材和教学等方面的考察,重新确立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音乐技能课程教材标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编校本教材,力求使音乐技能课教材和教学与实际需求同步发展,努力实现音乐技能与幼儿园工作“零距离”的要求。
三、需求互动 求真求新
一个学校能否存在和发展,要看这个学校能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面向21世纪的幼师教育,能否立足教育之林,要看是否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方面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在调动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等要素上有新突破。如果这些要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发展的合力,那么,培育人才的目的就必定能够达到。
我们在教材的选择、编写上不能走十几年、几十年一贯制的老路,而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需求、学校需求、学生需求,形成这三者的互动,使教材的选择、编写走上一个良性轨道。
社会需求是教材建设的拉动力。社会需求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能力的挑选,它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知识建构必须符合标准。
学生需求是教材建设的推动力。随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增强,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新教学观念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善,教材的使用应立足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学活动的展开重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由此可见,教材的选择、编写是由下而上的,要不断吸纳、反映学生的要求、建议和意见。
学校需求是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交汇点,它反映着社会各阶层的要求和愿望。所谓学校需求,实际上是学校面对社会责任而表达出的一种主动的职责诉求。学校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实际运用者,使以教材为主的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内容。学校应在教材适用性、新颖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一方面选用先进教材,另一方面组织选编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通用教材的补充,为教材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教材建设关乎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和确定,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一项艰巨、漫长的系统工程。作为师范教育的组成部分,幼儿师范教育要跟上时代脚步,就必须重视音乐教材建设的问题,以使幼儿师范教育不断进步发展,使幼儿师范教育更好地完成其所担负的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金亚文.新课程新教材与新教学设计[j].中国音乐教育,2002(1).
[2]罗琴.音乐教材编写理念内容及方式的全面突破[j].中国音乐教育,2005(6).
[3]王懿颖.谈谈音乐教材的有关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