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历史背景 价值观念
论文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这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还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英汉文化背景下的习语和语言特色的不同。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材料的广泛,以及中英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习语,而且更要引导学生了解习语的形成。对习语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英习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对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习语,即习惯用语, 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典故和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作为一种语言,习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信息。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比研究:
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打捞等。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等。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四面环海的英国渔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feel under the water感觉不适。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因此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例如:“挥金如土”,“瑞雪兆丰年”,“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斩草除根”,“解甲归田”等。
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地域辽阔。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导致英汉两个民族对“东风”与“西风”的理解截然不同。在汉语中“东风”常是褒义词,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吐绿,象征着蓬勃生机。而“西风”常是贬义词。“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英语中,“东风”与“西风”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雪莱(p.b.shelly)在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中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他称赞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而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正如中国的西风。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因此对中英地域差异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学的理解。
2. 习俗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的习俗差异表现在不同的生活习惯上。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例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虽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 (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练的水手) 等等。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此看来,汉语中一些动物的形象与英语中一些动物的形象在某些方面差距实在太大了。不了解其文化意象将可能引起误解。可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习语背后体现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意象是非常必要的。
3. 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例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不知道某人与亚当有什么区别”,同样,由于亚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没有什么人见过他。所以,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成了“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to raise cain译为“惹恼该隐,大发脾气,找麻烦”。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供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嫉妒,杀死了弟弟亚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谋杀者,因此该习语表示“大发雷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意为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英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就很常见。例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等等。宗教文化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 great book),它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习语中,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例如,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eth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关于夏娃在伊甸园偷吃智慧果(即禁果),惹恼上帝的故事。又如,谚语“when the sun rises, the disease will abate(太阳东升,疾病减轻)”也是出自《圣经》:据说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abraham),他脖子上本来挂着一块宝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这块宝石放到了太阳上。谚语“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也是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mommon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此谚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宗教(以基督教为主)在英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
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语里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如:“回头是岸”;“借花献佛”;“在劫难逃”;“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同样,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源自道教。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又如,同样是afterlife一词,中文意为“来生”;“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
4. 历史典故背景
英汉习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典故是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词语构成的语句。典故都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使人联想到“唯一致命的弱点”。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讲的是这样的故事: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名英雄。小的时候,阿喀琉斯的母亲提着他的脚后跟把他浸入水中。使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无懈可击,唯独他的脚后跟因被他母亲抓着而没能浸入水中,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他的死敌用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全身上下唯一能致他于死地的地方,使他在悲愤中死去。因此,“阿喀琉斯的脚后跟”便成为一个人致命的弱点或某一事物的要害部位的代名词;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 “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刻舟求剑”;“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
英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语“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the blind god),其对应的汉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语“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语 “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语“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这些谚语都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5. 价值观念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习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习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然形似汉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习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语“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习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习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的功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人伦本位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
对习语差异性的研究,将有利于学生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为英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此方面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论文集)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 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4.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 英汉多功能词典 [k].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研社,1997.
6. 秦秀白.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k]. 北京:天津科技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 现代汉语词典 [k]. 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
8. 肖立明. 英汉语比较研究 [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8.
9.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