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口语教学 问题 措施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试从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角度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整改措施。
随着社会对英语口语要求的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然而,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曾就英语口语教学情况对部分学生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对教学效果满意的学生比较少。从调查中了解到,英语口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
1)口语练习的模式单调、刻板。课堂上的口语训练,通常是单纯地模仿和复述,要求比较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2)练习时间太少,不能充分准备。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学生人数又比较多,平均给每个学生的口语练习时间少之又少。
3)口语练习的环境和气氛比较紧张。课堂的气氛不够轻松,自然发言时,学生需面对整个班级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同学,学生更加容易产生焦虑感,害怕犯错,有紧张感。
4)语言环境不真实。课堂上的口语交流主要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处于被动、弱势的一端,这样的语言交流容易让学生感到紧张焦虑,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讲,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对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这一问题的处理不当有关。这是关系到英语教学效果、尤其是口语教学效果的实质性问题。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者试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结合对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理解,对此提出一些浅见。
一、影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因素
1、教师方面。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 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且要组织、策划好课堂学习活动的进行。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对学生认识不足。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英语水平把握不准, 常会造成要求过高、话题过大、任务太难的情况,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加重课堂焦虑,使口语活动难以进行。如在粗略地介绍一些有关圣诞节的知识后,让学生以“西方人怎样过圣诞节”或“西方人的圣诞节和中国人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为题进行口语练习就有些勉为其难。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圣诞节的了解和认识比较肤浅,而对自己的春节则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以“我是怎样过春节的”为话题进行练习则会更容易,与此相关的词汇及表达也比与圣诞节相关的词汇更容易记住,而将前面的话题留做书面练习进行则更为合适。
(2)教学方法不当。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在大量接触英语、在使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常常抱怨找不到准确、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自用中才能很快地培养起来。然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担心用英语讲课学生听不懂,即使自己讲清楚了,学生听明白了,仍想用汉语再解释一番。这样做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有些教师不能容忍学生英语说得别别扭扭、结结巴巴,或错误百出。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就不给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口语的机会;还有些教师对待学生语言上所犯错误的处理不够妥当,要么对学生的错误一出现就纠正,要么任其说错,不予纠正。
2、学生方面。
(1)性格因素。学生性格的外向和内向直接影响着外语学习。外向的学生喜欢且善于交流,自信心强,乐于实践,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外语口语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内向的学生缺乏自信心、紧张、焦虑、躲避,使得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陷入“口语差,练习怕,不敢张口练,口语提高慢”的恶性循环中。
(2)语言能力因素。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常常抱怨找不到准确、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英语时结结巴巴,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根本原因就是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运用能力不强,即语音、语调不准,词汇贫乏,语法不精,训练太少。即使对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也不熟练,使用起来很难得心应手。
(3) 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文化包含并影响语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并受文化的制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如授课时数少,教材中关于文化的信息量不足,师生把语言学习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这一层面上,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词、句子和结构上,语用失误比比皆是。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1、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因素。陈坚指出,早在70年代初,教学心理学就十分强调学习者的重要性,80年代以来,赫金森和沃尔特又提出“学生愿意学(出发点)--运用认识能力获取知识--学习取得进步--学生的能力与信心得到发展--发展了的能力与信心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享受和令人满意的经历--学生愿意学(回到出发点)这样一个循环模式”。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因此,在口语教学中应把足够的信息量融入形式多样的活动当中,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真正的交际,使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口语的兴趣。就学生感兴趣或日常生活所涉及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由学生自主寻找材料、分析材料、组织讨论。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将大家熟悉的中文歌或唐诗改编成英文,进行诗歌朗诵或歌咏比赛。以学生为主筹办大型英文活动。如结合圣诞节可举行圣诞晚会,在活动过程中“输入”相关信息;也可举行戏剧排演,由学生自己找剧本、编剧本、准备道具、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堂课留出一定时间由学生上台担任小老师,可讲笑话、可进行游戏、可介绍流行的英语词汇、也可播放英文原版磁带或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片段,这样听说结合,既强调了“输入”又强调了“输出”。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师生关系融洽与否是一个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同学。对英语水平差、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多肯定、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学生认真落实,或对计划进行调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愿意与教师沟通,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学生人人都想讲英语、敢讲英语、讲好英语。
3、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
美国著名语言学教授克拉欣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五种假设,其中一种就是“情感过滤”。“虽然情感对习得机制并无影响,但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消除心理障碍、敢不敢开口是口语教学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所以,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口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要极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鼓励学生开口,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要不吝表扬,对表达有错的学生却要注意纠正的方式。教师也可在课后与学生结成朋友,讨论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既可以形成共同语言,也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既敢于说、也勇于说,教学效果显著。
4、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的学习,又要重视文化的理解。掌握了一定的单词量和锻炼了开口的勇气和信心并不等同于交流的成功。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交流带来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两种文化间的对比和联系的讨论,及时补充必要的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外文电影、电视、多媒体等,让学生多学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可能,可邀请外籍教师举办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 也可编写介绍西方文化的读物,扩大对背景知识的介绍,从而加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语言的学习可以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训练良好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口语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性课堂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以“教”为出发点准备教学活动, 而必须具有“对象意识”,以学生的“学”与“用”为出发点,全面运筹整个教学活动。课前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精心设计。课上要循循善诱,通过巧妙、适时的组织、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要善于稳中求变,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保持活动的新意与活力,保障学生, 高昂的参与热情。课后还需因势利导,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保证口语练习的持续性,以实现学生口语技能长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芳. 外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焦虑及其对策[a].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2] 李争鸣. 大学英语口语应试教程.北京[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
[3]魏永红. 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熊学亮. 外语专家如是说[j]. 英语学习,20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