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儿童“双外语”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虽然最为重要,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力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回族女童英语和阿语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回避的一类影响她们“双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本文是在对回族集聚地区回族女童阿语、英语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她们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或影响作了调研,并得出结论: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动机、意志、毅力、气质、兴趣、性格、个性意识倾向等对她们的“双外语”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其中回族女童在阿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倾向或态度大于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笔者建议,在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这样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英语——阿语学习;情感动机;学习兴趣;意志;气质;学习习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民族地区‘双语’环境下回族女童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以宁夏回族聚集地区为例”(09xyy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语言学习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的存在主要源于学习者风格及学习者个体差异、教学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学习内容及难易程度的不等、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的变化等各个因素。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成果自然就衍生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无论是哪一流派或是哪种学说,其主要是对学习者以及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效的研究已成为研究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这中间,对影响学习者及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是当前有关研究学习的热点话题。这类研究的重点主要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者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环境和条件、学习情感等各个领域,诸多的研究推出了丰厚的成果,它对外语教学改革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影响巨大。对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其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性研究,采取实证或对比的方法积极探求“非智力情感因素”对学生外语学习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会对本地区儿童的英语学习,尤其是回族女童的英语-阿语“双外语”学习及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概念界定
1.学习概念的认识
“学习就是那种大家都可理解并都参与的社会活动”①,这种社会活动的“参与”涉及的范畴很广,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参与”,学校范围的“参与”或社会各类场所的“参与”等等不一而论。由此可知,“学习并非是教育体系范畴的唯一”。(alan pritchard, 2005:1)学界在不同时期对学习的认识和研究各有侧重,观点也略有差异。他们认为,学习是因经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导致行为上发生的变化;学习是获取知识;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知识;通过学习、教学、指导或实验的过程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习是指获取知识的过程;它是一种行为得到改变、调整或控制的过程;它是个体基于更广范围资源内亲身体验如何建构理解的过程,等等。这中间,最为普遍或常用的对学习的界定就是“学习是获取更多知识的过程,或是了解怎样行事的过程”。(alan pritchard, 2005)因为人们所从事的研究和实验的领域不同,所处的工作环境以及影响工作因素差异的存在,就会对学习持有不同的观点或产生不同的认识。我们主要了解行为主义(behaviourists)和认知-建构主义(cognitive-constructivist)给予学习的界定。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相对持久的,由实验所致而引起的可以观察得到的行为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不断的奖励和强化过程中发生,但“变化”在心理过程或内心理解方面所受的影响微乎其微。认知学派(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学习是因为实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对持久且主要表现在心里活动相联系方面,心理上的变化是内在的也是不易观察得到的。影响学习的心理活动至关重要,因为认知心理学家是据此描述和解释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者(wray & lewis 1997)认为,学习是心理建构的结果,它是在已知(being known)与在学(to be learnt)之间通过交互的过程而形成,它关注活动的“过程”(processes),如社会、环境、元认知等情境中行为活动的过程。他们还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再生,学习是各种现实的呈现。学习是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创设真实任务、对原先知识进行反思,要组织合作性学习、开展自主性学习等。(jonassen et al. 1999)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概念、技能、态度是关乎学习的几个核心成分。(des 1985)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心理学,它们共同强调了学习是一获得知识的过程或是指学会如何做事的过程。学习具有开放性、呈现性和多样性。在获取知识或能力或经验的过程中,影响其获得效果的因素的多方面的,其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力更大。
2.非智力概念解析
智力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词intelligence,是由英国哲学家h. spencer(1855,1861)和生物学家francis galton(1869,1883,1889)于19世纪后期引入英文的,智力意为“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具体指“一种个人有目的行动,行动者具有思维合理,应付环境有效聚集的或全面的才能”,“是一个人心理能量的总和,此项能量能够使个人有目的的行事,使个人的思想有条理,并且能够对自身的环境作有效的适应”②。r.j. sternberg(1977,1985)认为,“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和获益的能力,是抽象思维与推理的能力,是适应不断变化或模糊多样的世界的能力,以及它是激励自己有效地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的能力。”③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思维、感知、记忆、想象和操作技能,其中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
非智力概念或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概念或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情感、动机、意志、毅力、气质、兴趣、性格、个性意识倾向等因素,其中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是构成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成分。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非智力因素对客体(世界)认识过程的直接制约力表现在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方面。美国心理学家d. wechsler(1949,1974)把非智力因素简要概括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各智力水平都反应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智力起着制约作用。”由此可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非智力因素在智力表现活动的过程中对智力起到调整、影响与制约等作用。国内学者(燕国材 2006;林崇德 1986,1992)对非智力因素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区别于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既不同于智力又与智力相互作用④。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考虑到研究和论述的需求,本文主要对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及对儿童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做一探讨。根据燕国材先生(2006)的观点,具体的非智力因素是由诸如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12种因素组成。这些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或是外语学习均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它们对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学习习惯与主动态度的形成以及学习成效的获取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非智力成分解析
非智力因素的成分较为复杂,它涉及到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的各个层面。学者们对影响语言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分类远远多于对智力因素的分类。这里,我们主要对影响学习的几个重要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气质、个性意识倾向性等做一简要解释。
⑴ 情感(emotion):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刘振铎 2001:845)⑤;心理学认为它是人对客观现实或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反应的是人对待外界一切的态度,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特殊体验(experience for purpose)。在外语学习中,情感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绪、态度、感情等。
⑵ 动机(motivation)及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es):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是指“学习者的需要或愿望,在学习外语时所付出的努力”。(ellis 1994:715)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是“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a.e.woolfolk 2001:402)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赋予学习动机更丰富的含义,如它不仅 “涉及学生要学或想学的需要,还涉及包括学习计划、目标导向、对所要学习与如何学习的任务进行反省以及产生的认知意识,去主动寻求新信息并对反馈产生清晰的知觉、对成就有满意感或充满自豪并不怕失败等更多含义。”(ibid) 还有学者(文秋芳 1996:174;)认为,学习动机或“英语学习动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努力学习英语的原因和目的”。学习动机既可被看成是一般的人格特征,也可被视为暂时的唤醒状态。
(3)兴趣(interest):兴趣是指人“对事物喜好的情绪”(刘振铎 2001:1175)⑥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物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根据实验研究发现,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最为活跃的成分或因素。
(4)意志(determination):意志是指人“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地努力的心理状态”(刘振铎 2001:1247)⑦;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较为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
(5)个性意识倾向性(attributes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它是一种动力系统,它是学习者心理“需要”或心理“追求”的表现形态。
(6)气质(temperament):气质是指“人的个性特点或风格、气度”(刘振铎 2001:819)⑧;它是人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外在表现,一般而言,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7)性格(character):性格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的心理素质”(刘振铎 2001:1176)⑨;它是一个人对待现实而产生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性格在个性中起核心作用。
(8)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人“对产生一定的行为结果所需要的进行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信念” 。(bandura,1997)
纵观以上七个非智力因素基本概念的界定和成分的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外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也互为影响,它们会因学习者个体特征如生理与心理的不同以及学习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各个因素的作用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因素间的作用力也会产生自由的、倾向性的配对或组合,因而会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产生一定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非智力因素与“双外语”学习的关系
1.“双外语”学习现象与特征
“双外语”学习是指在回族集聚地区回族儿童参加的学校国民教育中的英语学习和在清真寺参加的“经堂教育”中的阿语学习。英语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 – 5级英语学习:小学1-2级,初中3-5级。详见《英语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的级别划分。作者注)规定科目的学习,其学习任务和目标、学习策略和评价、教学时数和任务等均有明确要求。而阿语学习是一种较为宽松和自由的学习方式,儿童参加阿语的学习是在寒暑假闲暇之余由家长督促或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一类“外语”学习,其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等与国民英语教育的差别较大,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也与英语学习的相关要求存在明显的不同。但研究表明,同属一组学习者(既有英语学习又有阿语学习经历学生)在两门外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非智力投入”或“非智力因素”是有明显差异的。(田凤俊 2011;韩芳 2011)学习者在阿语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积极性与动机明显高于英语方面的表现。(田凤俊 2011)
2.非智力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表现方式
根据“回族集聚区儿童外语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显示:一是,儿童在英语和阿语“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非智力“能力”有差别;二是,儿童在“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非智力表现程度不同,明显地影响着阿语、英语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选择与使用;三是,因为儿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非智力表现力的不同,即使在同等环境和条件下学习“双外语”,二者的学习成效也略有差距。具体差异详见以下统计表:
注:
① 本表是对回族集聚区(海原县、原州区、西吉县三县区)186名女学生(小学生106名,初一学生80名)进行问卷调查后获得的数据统计结果;被试学生均有“双外语”学习的经历和特征;数据是根据likert的五个等级制进行统计并取单项均值来表示每个项目的表现特征和结果的;对各个“非智力”因素(即为statement)的回答采取从最高分5分到最低分1分进行统计的。如:非常肯定(5分),有些肯定(4分),适中(3分),有些否定(2分),绝对否定(1分)。
② 表中“‘双外语’学习非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表现内容”栏目中的七个项目分别指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兴趣、动机、意志、个性意识倾向性、性格、气质等。
注:表中p(positive)指肯定态度,n(negative)指否定态度;p.p(partially positive)指部分肯定,n.p(partially negative)指部分否定;m(mean level)。
图1、图2中的数据显示,儿童在英语、阿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非智力倾向性是有差距的。具体而言,女童在阿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气质、性格、个性意识等的倾向性或她们所持的肯定态度高于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表现值为:p= aro.1325:eng.1210即aro.p>eng.p;p.p=aro.768:eng.580即aro.p.p>eng.p.p);而所持有的否定态度或否定意识却低于对英语的学习(表现值为:n= aro.32:eng.52即aro.n<eng.p;p.p=aro.168:eng.168即aro.n.p=eng.n.p)。但是,她们在英语学习上表现出的情感、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倾向性略高于阿语学习中的非智力表现,这可能是因为学校对英语学习任务严格要求的结果所致;然而在非智力因素如意志、个性意识倾向性、性格、气质等方面表现出的积极倾向性远高于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表现,这可能是因为“阿语学习”的家庭、坊区的教育环境影响以及学习者个人的“宗教信仰情感倾向”等因素所致。再者,女童在肯定非智力因素影响语言学习的认识上也有不同表现,从“完全肯定”和“部分肯定”的选择上,持绝对意见的态度或选择明显低于选择持相对肯定的态度,这说明,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她们还没有足够的意识明确外语学习能给她们的将来会带来对大的实质性变化,或是说,因为她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缺乏足够的“外语环境”或“外语氛围”,难以理解外语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3.正确理解和运用非智力因素
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阿语教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或在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策略中渗透非智力因素的教学和指导是有积极意义的。传统外语教学关注过多的是学习者的“智力”或“能力”,殊不知,非智力是与智力和能力不可割裂的。现代语言教学的研究表明,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 learning)的教学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分析情感的内涵和结构成分,有效促进学生情绪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以及情感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jane arnold,1999)语言学习者的“情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一切有助于学习进步或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者心理倾向和社会情景因素。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兴趣、动机、态度等与语言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意志、性格、期望、个性倾向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jane arnold,1999)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创造、学习氛围营造、学习材料选择、与学习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积极探寻适合学习者个性特点的指导方法和应用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境施教”,从内容与方法上诱发学习者的兴趣,从策略指导与使用上促进学习者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形成,灵活培养积极情感因素、克服情感消极因素干扰,培养学习者的个性积极倾向力,融智力与非智力为一体,全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
三、结束语
非智力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和研究非智力因素,注重非智力情感因素与学习者认知能力关系的建构有益于学习者外语能力的稳步提高。学习者因个性方面存在着差异,非智力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也会不同,要求教师客观分析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为他们的外语学习提供或创造更适合个人语言发展的机会和环境。要科学遵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基本规律,在外语教学和学生外语学习策略指导方面逐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alan pritchard.ways of learning[m] david fulton publishers,2005.
[2]竺培梁.试论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r)[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6).
[3]斯腾伯格著.俞晓琳译.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燕国材.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刘振铎.现代汉语辞海[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
abstract: non-intelligence factor is concerned related with the intelligence factor, although intelligence factor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ldren’ “doubl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 can’t be neglec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non-intelligence factor is an inevitable factor in “doubl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arabic for hui nationality girls. 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role and influences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arabic for hui nationality girls in hui agglomeration region and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non-intelligence factor, such as sentiment, motivation, will, persistence, temperament, interest, character,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tendency has influences on “doubl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hui nationality girls’ non-intelligence factor tendencies or attitude in arabic learning is more than english learning.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 can’t be ignored,which is help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key words: non-intelligence factor; english—arabic learning; sentiment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 will; temperament; learning hab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