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学英语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都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把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东西看成是词汇和语法,并把之放在首位。高中英语有别于初中英语和少儿英语,也许是在于词汇难,量又大,语法复杂。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主角,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实践的空间,难以养成语言运用能力。我们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讲没过”?讲多少遍了?我们试着想一想当一阵风吹过谁会记得风呢?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这无疑是每个高中英语教师最头痛的事。课改、课改我们口号喊了很多年,我们在课改的和风细雨中漫步,感受到了无耐和绝望。为什么这种形势改而不变呢?笔者沉思良久才发现我们走进了几个误区。
误区一,学习英语的出发点就是高考,教师教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高考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动机正体现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英语”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
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言、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境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误区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关键因素。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
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1.职业道德不够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3.缺乏不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因教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进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原则(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
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基本功过关,还要具备听说读写演画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对那些自身素需要进一步提到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误区三,听说读写严重脱节。
以高考为目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培养出的人才似乎有些不近人意。我们都听说过类似现像——某地区高考状元英语成绩之高让人惊叹,然而在公交车上遇到国际有人问路,却鳖的满脸通红,听不懂,说不出,逃之夭夭。人们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哑巴英语”。即使听说能力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的病。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
要想使学生的四种基本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
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是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3.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以上是笔者从教十来年的不成熟的感悟,也许有些偏颇和肤浅。课改犹如春风拂面,笔者从心底呼唤让课改之风来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