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阐释;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构成的基础,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交际,因而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阐释。随着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日益广泛,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模式必然得到新的发展和完善。
法语是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限选课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通过法语语音、基础词汇、基础语法及初级课文的讲授与练习,使学生初步具备法语语音、词汇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法语语法的运用能力,并培养一定的法语阅读技能及法汉互译能力,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面,为深入掌握法语作为读写译的工具打下基础。英专学生初学法语一方面受英语的干扰而容易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产生混淆,另一方面又对法兰西悠久的文明、浪漫的文化充满憧憬。其实学习一门新的外语,不仅是掌握外语本身的过程,也是接触和了解另一种民族文化的过程。笔者认为,作为第二外语的法语的教学过程中文化的阐释不可或缺。那么,如何在法语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阐释有机结合起来呢?
一、揭示法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文化”(la culture)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具有很大包容性,可以说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风俗习惯、行为举止皆在此列。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早已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1] 由于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为一个民族提供了一种丰富的表达手段,这样,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就必不可少地带有文化内涵。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如单词、习语、成语,记载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透过这一词汇系统,我们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法汉两种语言隶属两个语系,它们所代表的民族文化迥异。法汉两种语言虽然不乏内涵大致相同的词汇,但也有大量的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存在差异,而且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蕴藏着迥异的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参考系统(frame of reference),在理解某个词语时总是以此为参照,因此结果往往不同。”[2]例如, chien与忠诚,cochon与肮脏,coq与骄傲,ne与愚蠢,oiseau与自由,renard与狡猾,singe与机敏,boeuf与强壮,mouton与温顺,mère与慈祥,or与财富,pierre与坚硬等内涵意义是相同的。而各种色彩在法汉两个民族看来文化涵义却是不同的,中国人看到白色会联想到丧葬,法国人则会联想到婚礼;“rouge”(红色)在一定背景下,代表激进、恐怖、专横,汉语中的红色却与光荣、喜庆、胜利联系在一起。“la première”(第一)在法国教育制度中为 “classe de l’enseignement secondaire, précédent la classe terminale”(高中毕业班的前一个年级)。法国人把二楼说成一楼。对时间和地址是倒过来讲的,年月日,他们会列为日月年。我们说或写地址先写大地名,逐步小到几号几楼几室,他们正好相反,从门牌号开始,最后才是某省某国家。对73这个数字,法国人说“soixante et treize”成为60+13。我们在描述某事物时,形容词总是放在名词之前,而法国人却经常把形容词放在名词后面。再如汉语的“浅”在法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法语只用“peu profonde”(不深)来表达,汉语中的“二十四节气”、“阴”、“阳”“生肖属相”等概念在法语中找不到对应者。因此,两种语言间概念的对应只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如果说语言浸透了文化的话,那么文化远未被充分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法汉文化差异的揭示只能循序渐进,逐步加以积累。要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
二、中法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文化阐释
由于法汉两个民族生存条件、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不同,形成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用语的内涵意义上,而且体现在中法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文化方面。在教学中须使学生认识到和谐、得体的跨文化交际来自正确的语用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不尽相同,思维方式也都具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当交际者对目的语的词汇内涵或他民族社交活动潜在的文化规则缺乏了解时,极易按本民族的语用习惯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造成语用失误,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3]在我国熟人之间打招呼有多种方式,诸如“去哪里呀?”、“吃饭了吗?”、“干什么去呀?”等等,如果按照我们的习惯译成法语去问候法国人,他就会感到对方企图干涉他的私事从而造成不愉快。因此,“谁在何时用何种语言向谁说话”[4],涉及到交际双方的语用文化的阐释,即必须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所学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再譬如当法国人夸奖赞美对方时,中国人好以“自贬”的方式显示谦虚,这在法国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而且在法国像年龄、收入状况、体重之类问题也是令人忌讳的。由此看来,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有关法国社交礼仪的文化常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有关法国国情常识的文化阐释
近些年来,在教学中介绍法国社会文化的问题已越来越为我国的法语界所重视。法国是当今世界上重要国家之一,她的政治经济文化是法语初学者所渴望了解的。在法语(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的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意介绍这门语言的生存环境,即法语国家(francophonies),特别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状,以至地貌物产,风土人情等等。这样才能避免语言学习的枯燥单调以及生搬硬套等弊病,比较全面地了解与我国社会文化差异甚为明显的外部世界,以便毕业后适应社会的多种需要。大致来说,这方面常识包括世界上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法国的面积和轮廓,海陆边界和邻国,多样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气候和河流,民族和人口,巴黎和外省,国旗和国歌,历史名人(路易十四、拿破仑、戴高乐……),法国的能源和工业(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核电……),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农林牧业,法国的宗教、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各个时期的文艺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民族节日(传统节日及宗教节日)等。在教学上,首先要使学生有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精神,大胆吸收有利于我们自身成长的西方文化的精髓,不能把法国文化视为“异端”,反过来也不应以之为标准贬低自己的文化。要使学生切实认识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法语国家的文化,要学好法语是不可能的。反之,越深刻细致地掌握法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并运用法语。法语(第二外语)的教学不仅是语言的灌输,同时应重视文化情景的阐释;不仅要指出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体现关系,而且应当揭示法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我国的学生要尽量熟悉法语社团(尤其是法国人)使用法语的常见情景以及法兰西民族的语言习惯,注意观察并记录各种语句使用场合,在接受法国文化的同时学会遣词造句,从而使法语真正成为帮助理解的工具和中法跨文化交际的纽带。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8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59.
[4]j.a.fishman. 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 la linguistique.vol.2,1965:6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