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则是艺术中的精品。如何将课堂教学艺术创作得尽善尽美?笔者尝试把“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压强”原理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本文详细论述了“完形压强”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对学生创新思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完形压强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完形压强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德国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苛勒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当人在观看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促使人的大脑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的形状,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为填补“缺陷”(完形)而导致积极思维,必然使学生从较低级的思维水平提高到高级的思维水平,从不完美的形到完美的形。把完形原理引入语文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活跃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作用。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么运用“完形压强”原理呢?
一、抓住教材中的“缺陷”(即艺术空白)让学生去填补
1.“缺陷”表现在用省略号的地方
苏东坡诗云:“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探求、发现这“意外声”。省略号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具有大信息的负载能力,我们应善于从研究语言符号的使用与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来领会。如在《变色龙》中,写奥楚蔑洛夫听说疯狗的主人是将军时,说:“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教师可指导学生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通过讨论,学生们明白,这些省略号的“意外声”其实正是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奥楚蔑洛夫掩盖他对初判的惴惴不安和出尔反尔的狼狈相,为他若无其事的否定原判作掩护。这样,“变色龙”的性格特征便凸现出来了。
2.“缺陷”表现在含蓄的结尾
为了引起读者的想象,结尾处往往采取含蓄暗示的写法,这样的结束语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让人回味无穷。例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结尾,“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这里的“自然”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学生通过思考便会懂得这里的“自然”既指门外巨画,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怀——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又如莫泊桑《项链》的结尾,小说在玛蒂尔德路遇故友,发现赝品的情况下戛然而止,让主人公在备受生活艰辛之后又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打击,对她的虚容心给以双重的惩罚。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时的玛蒂尔德表情、神态怎样?揣摩一下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是怎样?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补写《项链》的结尾。这便充分给了学生发挥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缺陷”表现在侧面描写的地方
二、板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完形心理
欣赏美需要有想象活动,教师在板书设计时,更多地留下一块“空白”给学生想象思考的余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教《塞翁失马》,教师在分析文意后作出如下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在方框内填上适当的词来揭示主题,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不难明白“祸兮,福之所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理。这样的完形填空练习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阅读过程中,使学生从不完美的“完形”到完美的“完形”
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从不完美的“完形”到完美的“完形”,其实质就是让学生从较低级的思维水平跨越到较高级的思维水平。我们以《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学生理解课文词语含义,从笔直的干、绝不旁逸斜出的枝、不斜生不倒垂的叶来写白杨的形美,感受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这一等级的思维水平不难达到。但《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之作,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通过联想、象征等手法将白杨树人格化,使读者从白杨的形象联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