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李坤林
x 一、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无法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当前,有些高中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时,流于表面,无法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主旨,解题能力低下。学生只要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整篇文章也就不难把握了。而有些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找不到文字的中心,便胡乱猜测文章的中心思想,从文章内容中摘录一段作为文章的主旨,再依据这个方面进行答题,自然错误率就高。阅读理解题的解题能力长时间停滞不前,这也是许多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
2.教师以高考为纲,忽视文章阅读的美感教育
高考是高中学生步入大学殿堂重要的一步。因此,有些高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应对高考并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这一部分的老师将文章阅读局限于一种高考的题型,不能将文章的美展示给学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品味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的同时,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有效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1.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情感
一篇字里行间表现着浓浓情感的文章,必定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感,感作者之所感。如此,学生读懂这一篇文章也不是难事了。另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的交流,不管是对文章的体会等,还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体会等,都可与同学们分享,以情动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一】:
在进行对《背影》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时,原文“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为什么作者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写得如此细致呢?“慢慢探身,父亲的两手攀着”等动作描写,作者有什么意图呢?
生1:表现作者的父亲买橘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生2:用这样的描写表现父亲的爱。
……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或可以让学生想象情景,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父亲动作笨拙去为“我”去买橘子,这就是深沉浓烈的父爱。如此一来,学生自然就可以体会作者的心中所感了。
2.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自然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展现。如若表达悲伤的情绪,那么进行气氛的渲染侧面反映作者的情感时,则会使用一些色彩比较灰暗的词语。语言具有无穷的魅力。比如,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在进行朗读时朗朗上口,具有增强语言气势的效果;或者在文章中使用比喻句,由于本体和喻体有着共性,那么借由喻体展现,则显得形象生动。学生在进行文章的阅读时,学会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借由语言去品味作者的情感。 [论文网]
【案例分析二】:
学生在做《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这一篇阅读理解题时,文章中的句子——“母亲干瘪的乳房,如同是两只倒扣的碗”。
教师:同学们,显然这是一个比喻句,将母亲的乳房比作碗。碗,是做什么用的?自然是用来吃饭的。作者这么写,有何意图呢?
学生1:作者把母亲的乳房比作饭碗,是想说母亲把孩子养大,孩子应该要会感恩。
学生2:母亲很辛苦,乳房都是干瘪的,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母亲老了,母亲太辛苦。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作引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中句子的语言美,进而体味作者表现的情感。
3.理清作者创作的逻辑
没有逻辑的文章,学生是读不懂的。作者在进行文章的创作时,必然会依据一定的逻辑。学生如果能够弄懂作者的创作逻辑,并跟随之,定能进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情感的起伏过程。教师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方面,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比如在课堂上解读阅读理解题时,让学生用“一二三四”作为文章脉络的标记,做到心中有数。长此以往,学生必定可以在逻辑思维训练方面有所提高。
【案例分析三】:
在解析课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让学生将作者思绪起伏的内容用序号记录,或是以空间顺序记录作者的散步过程。这篇作品,作者的思绪变化是: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而空间顺序上看,作者是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此,学生就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情感、语言、逻辑三个方面着手。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味文章的语言美等,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