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全的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难以遏制、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原因在于:无论教育系统内外,目前均存在尚未消除的体制性障碍——内生性体制性障碍与外生性体制性障碍。体制性障碍的突破及体制创新是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我国要充分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与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改革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体制。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教育体制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二十多年,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效:我国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教育结构方面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等等。但由于诸多缘故,至今素质教育仍然步履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系统内外均存在尚未消除的体制性障碍。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利于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与展开。
一、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状况
中小学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始发地,但其应试教育现象至今难以遏制、素质教育难以推进。通过认真调研和思考,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认为,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够。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是分阶段的,处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具有不完全相同的身心发育特点及思维特点;同一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发育状况和思维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尊重青少年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同样要尊重每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从我国中小学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组织方式均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不能真正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需求。如:学业负担的安排没有真正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教学组织方式包括教室的布置单调古板,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等。这必然导致中小学教育枯燥乏味,质量和效率低下,并成为学生厌学与辍学的重要原因所在。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够。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并非与他人千人一面,而是一个有个性特长且人格健全的人。有人测算,当前我国小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普遍在8-10小时,中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普遍在14个小时左右。[1]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心理问题凸显、道德品质滑坡等,严重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一严重后果在于,应试教育现象看似重视智力教育,但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做题或背标准答案,其智力教育也必然是片面的。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具备创新性思维方式,才能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题海战术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新品格缺失。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我国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升学压力过大,学业负担过重。一些地方或学校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核心。“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也成为评价教师的根本标准,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这种情形使得中小学教育过分功利化,教育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不同程度地被异化,中小学生普遍感到不快乐,声称恨老师、恨学校者众多,校园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二、体制性障碍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原因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2],这也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独生子女政策、教育系统内外的体制机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其中体制最为根本,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正如周济部长所说: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3]
(一)外生性体制障碍
对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有制约作用的外生性体制性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差异,同时也造成了城乡居民在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巨大鸿沟。在这种非常现实的背景下,人们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愿望十分强烈,导致升学竞争十分激烈。
第二,社会用人制度。各行各业的用人标准缺乏科学定位,唯高学历是追;就业岗位与需求缺乏必要的预测性和计划性;劳动准入制度与就业培训机制不够成熟与健全。由于健全用人制度的缺席,社会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不可避免,人们追求高学历的主要目的是摘得一块就业与晋级的金字招牌。
第三,教育投资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总体投入不够,并且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名校与薄弱校之间差距较大,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很不利。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办学的筹资渠道不畅,对教育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
第四,教育的外部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可相对区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管理体制。教育的外部管理体制是指各级党政部门对教育系统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际上也实行“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管理与投入合二为一的体制在实际工作中的缺陷主要是县与县之间的财政状况很不平衡,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十分紧张。此外,有些县市的党政领导仅仅从自身“政绩工程”的角度来管理教育,必然导致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县市的人事组织部门在考虑一个县的教育局长或一所学校校长的时候,仍然存在“官本位”与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
(二)内生性体制障碍
教育系统自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内生性体制性障碍,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评价体制障碍。目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评价体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在实地调研中,校长和教师们普遍认为,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在于高考制度。高考指挥棒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对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辐射或导引作用也很明显;中考和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都深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第二,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障碍。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的管理体制障碍主要包括:对教师的管理体制,对学生的管理体制,对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对课程、教研与教学过程的管理体制等。比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和教材的管理就存在一定的体制性障碍,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科学依据且繁杂,与之配套的教材版本繁多且与经济利益相搅和,这种状况使学校不堪重负,一些教师出现严重的职业焦虑,学生苦不堪言。
第三,来自教育体系的障碍。健全的国民教育体系是顺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一个区域之内,在健全区域教育体系上也可以有所作为,以便素质教育在本区域内顺利推进。我国当前的国民教育体系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各级各类教育的宏观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等还没有形成衔接合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结构,不利于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多样化的人才选择,也不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三、突破体制性障碍的对策思考
体制性障碍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突破或逐步消除这些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有所作为,而是必须有所作为,必须进行突破体制性障碍的思考与实践,才能真正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一些社会矛盾或教育的外生性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着教育系统内部问题(包括体制性障碍)的解决。所以,要想消除教育的内生性体制性障碍,我们就必须与此相配套的消除教育的外生性体制性障碍,还必须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来改善。
首先,我国要充分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内外的体制性障碍必然相互制约。而教育的外生性体制性障碍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制约作用更为显著,因为教育只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物质文化差别及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社会用人制度、理顺教育投资体制、加强教育的外部管理等,将成为素质教育的助推器,教育系统的压力将因此而缓解,并有利于消除教育系统内部的体制性障碍。面对复杂的体制问题,我们有必要寻找消除体制性障碍的突破口,即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影响全局、党和政府当前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如教育评价体制、社会用人制度、教育投资体制、教育内外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等问题;至于城乡二元结构、独生子女制度等大问题可能要通过社会的长期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其次,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与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事实表明,高等教育的结构与招生制度对中小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引作用。美国的中小学之所以能够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其高等教育系统的导引作用密切相关。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呈金字塔分布,顶部为研究型大学、中部为教学型大学、底部为社区学院,其中社区学院占美国高等教育的70%-80%,主要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和基础学科教育。美国的高考完全社会化,sat考试(注重智力测试)或act考试(注重基础知识测试)两者都可以一年考多次,学生可以选择成绩最好的一次申请大学(可同时申请多所大学),加上其弹性学制和转学制度,使得美国的学子在求学路上拥有充分的选择机会。美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不知升学压力为何物,高中生虽有一定的升学压力,但仅限于竞争名牌大学的压力,因为上社区学院根本不需要全国性高考成绩。虽然我国与美国的国情有所不同,但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举世公认,美国的高等教育对其中小学教育的正面拉动作用有目共睹。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研究,以便借鉴其精华。
再者,改革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普通教育和公办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重视和管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后者发展水平不高,对民众教育需求的吸引力不够,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初中后学生的合理分流。一些初中学生面临“升学无望,致富无术”的尴尬,造成大量初中生辍学,同时加剧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升学压力。我们在调研中获知,目前职业教育并非无学可上,而是学生(或家长)不愿意上。他们主要是担心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就业前景,因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习场地及就业渠道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其当务之急是要推进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即从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解决“由谁主管、由谁投资及由谁用人”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则迎刃而解。我国适宜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并使中等职业教育归地方行业部门管理,这样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从而使中等职业教育富有活力和行业特色或地方特色。
最后,改革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体制。我国当前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体制普遍整齐划一,过分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有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通过采取选课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上有所选择,切实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理念,要使这些新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大力改革教学制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使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多样。低年级学生有必要组织一些户外教学活动,使其接触到足够多的阳光、新鲜空气及美好的自然事物,这样才更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使他们不仅身体健壮,心理也欢快愉悦。学校应从制度上保证不唯“分数”是问;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不仅美观有特色,而且富有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6-141
[2]在全社会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n]中国教育报,2006-01—19(2)
[3]袁祥,应试教育倾向还没有从整体上改变[n],光明日报,2006-0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