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西藏 中小学 养成教育 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西藏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探寻西藏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养成教育方法;建立健全的养成教育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养成教育原则;发挥少先队和团组织的作用,建立自我管理活动机制;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网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西藏义务教育阶段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正逐步发展,但尚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存问题及原因
据我们对全区11所中小学的实地调查研究,西藏中小学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学阶段均比初中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好,这很大程度上说明初中阶段的养成教育巩固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西藏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负面影响较大,表现为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孩子的养成情况越差,如学习和社会公德方面的行为习惯等;第三,来自农牧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学习、卫生等习惯较差;第四,大部分学校未建立健全的养成教育机制,教育者养成教育理念落后、方法简单。
西藏中小学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不仅有学校教育者,还有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构成。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西藏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另篇论文中详细论述,在此不赘述)
二、对策研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养成教育方法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转变观念是西藏少年儿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教育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教师应深刻认识自身在学生养成教育中的重大责任,认识在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转变重智轻德观念,改变单一的以升学指标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重视初中阶段养成教育的巩固工作,将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来看待;改变简单说教的教育方法,结合西藏教育特殊的区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在养成教育上寻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道路。
(二)建立健全的养成教育机制
1、形成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
学生养成教育应是全员参与的教育,是一个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在内的联动机制。第一,学校成立教育领导小组。实行由校长负责,由政教处、教导处、工会、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负责人及各年级组长等组成;学校领导实行工作值周制,分工负责;制定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第二,成立年级养成教育训练指导小组。实行每个行政领导负责一个年级,年级组长、同级教师责任制;第三,班级成立养成教育训练小组。班主任任组长,课任教师协助,组成班级训练小组,共同采取措施对学生全面负责;第四,成立少先队团员养成教育监督小组。由团支部辅导员负责,各班行为规范标兵为成员,对全校的学生行为表现进行h日监督检查;第五,成立家长委员会检查监督测评小组。负责对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落实检查、监督,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六,社会评估小组。外聘的校外辅导员任组长,定期组织一次校外辅导员深入社区调查评估,包括“三室一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网吧室、舞厅)、派出所等部门,全面了解学生在社区的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对策。
要使上述机制有效运行,要从学校领导、教职员工、树立“育人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育人观。形成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发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群体功能,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系统育人网络,并要求教职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认真负责的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学会生活。
2、制定适合西藏少年儿童的行为规范
西藏中小学在养成教育方面应避免生硬地照搬《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行为规范》,而是要根据西藏、各地区、各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学生实际,符合校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的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三)严格校规校纪强化常规管理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
要通过建立立体评价模式,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如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西藏、拉萨及本学校的实际,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如,他评方面,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自评方面设立“自律信箱”等。另外,根据小学生行为容易反复的特点,通过文明之星评比和流动红旗评比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列队、纪律、广播操、眼保健操、举止文明、出勤、红领巾、团徽的佩戴、卫生等等内容,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进行动态评价。让学生自行记载、自我监督、自我小结。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4、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首先,从更新理念上下工夫。请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做讲座指导工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进一步强化年轻教师的养成教育意识。这为年轻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加强校内交流。学校每年学期初可以组织举行拜师会,这样不仅在业务方面而且在做人方面进行“传、帮、带”。学校可以对此工作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指标。除了在岗培训还可外出交流培训等各种方式学习,年轻教师不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他们尽快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5、课堂教学渗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抓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关键”。西藏目前的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自觉性差的现象。对此,一方面要配合严格的纪律约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激发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从小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基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知识的视野,开阔眼界;第三,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参与的意识,指导学生参与到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增长见识。第四,培养学生求知质疑的精神。西藏少年儿童尤其是农牧区学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不愿积极表现自我,从众心理倾向很明显。教师要针对西藏学生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现自我、敢于质疑的能力。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把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班主任是小学生文明行为的启蒙老师,应全身心地去关怀学生的养成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回。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理念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学校一定要加强先进教育理论学习,把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管理理念的工作放在首位。可以指定内容,定期进行集中交流。倡导自主学习,提倡班主任利用假期到高校学习,参加有关教育工作研讨交流,组织专家讲座,鼓励各种形式的学习,拓展更多的学习渠道,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
2、注重反思交流强化班主任的工作意识
反思是指通过理论和经验进行对照,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做法。找出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提高自我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对班主任职业生涯的调查,掌握其发展目标,了解其优势和差距,并提供指导和帮助。使班主任在反思中明确方向,确定学习对象和水平,制定学习计划,达成个人的目标。每学期定期召开工作和学习交流汇报会,班主任每学期都要撰写一篇教育案例或论文。为班主任搭建了反思和发展的平台。其目的在于工作讲究科学,注重积累,善于总结。
另外,还可以举办班主任交流活动,给班主任提供阶段性和专题性交流机会,及时解答工作疑惑。交流活动主题多种多样,主要来源于工作实际和教育案例。这样为班主任创造了资源共享机会,使班主任更新教育理念,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在提高工作意识和实效的同时,也对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理论素养和班级管理水平,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得以抓细抓实。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养成教育原则
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健康的人。因此,养成教育应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出发,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1、养成教育要注重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矛盾
学校既要看到青少年逐渐趋向成熟,已经具有明显的成人感,要求被尊重和认可,还要看到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尚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难以处理好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从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矛盾出发,工作才有针对性。
2、注重个体差异运用正确教育手段
因材施教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和性别差异,不同学生个体由于个性、不同的家庭环境等方方面面因素,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情感的融入和教育机智的发挥,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注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养成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抓住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成长特点进行连续性教育并要有所侧重,从细小的日常行为开始,从最基本的习惯开始,以阶梯式的方法,逐步培养。对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则尤其注意不同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有针对性地实施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训练。
4、从“他律”到“自律”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习惯从外在于习惯养成的客体所运用的教育方式出发,把习惯可以分为外控养成和内控养成的习惯。
所谓外控养成的习惯是指个体在父母、教师或成人世界的强制或规定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成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内控养成习惯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受环境的熏陶,通过自我调控而形成的自觉性的行为方式。内化就是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个体内部主体的东西,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认同接受他人观点而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或态度,且这种态度和行为已成为个体原有的态度体系或行为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时个体不再是表面上的遵循,也不是单纯的情感上的认同,而是认识上的改变,是情感上的需要,是行为上的自主化。首先要强化基础,引导儿童行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内化为本,让儿童在正确的行为反应中体验快乐和成功;再次,要外化目标,自动化儿童的良好行为反应。在儿童习惯的最终养成过程中,儿童的自我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儿童的行为,最终达到把外在控制(他律)转化为儿童内在的控制(自律),使良呼的习惯养成成为儿童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人格完善。
(六)发挥少先队和团组织的作用建立自我管理活动机制
少先队和团组织的特点就是开展活动的自主性,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是实现养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正是由于配备了专职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了考核制度,才能让学校少先队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七)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网络
马卡连科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拼凑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造就成功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同。
l、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的意义
“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嚆殳l师、家长的教育观念、行为指导和结果达成协调统一,而且在此过程中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大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一般性。
2、形成有效沟通与帮助改善家庭教育
作为家长要切实担负起养成教育的职责,强化对子女的教育意识,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调整家庭教育内容,积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修养,激发健康言行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提供帮助和支持,加强和改善家庭教育。学校可以在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发放家长信等形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并请优秀家长讲教育经验,为家长互相交流提供机会;设立家长开放日等,这天家长可以随时到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并可以与教师深入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及其他日常行为方面的表现;举办各类讲座,请专家为家长做专题讲座,针对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答疑解难,对家长进行教育合作的观念教育,并对教育教学中的个案与家长共同探讨。让家长在潜移默化教育中与学校达成共识;对西藏农牧区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各地区市、政府教育部门通过适当措施,进一步做好教育重要性的宣传,逐步更新农牧区家长的教育观念。
3、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人手。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动员社会各个部门、企业以及社区等力量,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控制和管理,优化社会文化舆论环境,为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结语
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成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有机配合,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