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文化自觉:照亮中国基础教育理性化阴影之灯

文化自觉:照亮中国基础教育理性化阴影之灯

  相对于政治、经济等因素,教育更根本而又长远地决定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几乎可以说,今天的社会是昨天的教育的结果,而今天的教育,又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的明天。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内忧外患“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汤因比说:“挑战激发应对。”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现代化应对如是:班级授课制代替传统的私塾,科学取代了两千多年来一家独尊的儒家教诲,这是理性在中国教育领域的第一次胜利。近十年来,中国教育进一步向上集中,村小被拆并,乡镇初中日渐缩减,这是理性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扩张。理性化带有形式合理而实质不合理的悖论特质。本文即对基础教育的理性化及其后果进行历史梳理,并提出化解思路。
  一、君子不器:传统的私塾教育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并且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子弟。孔子开始面向平民讲学,可以说是流动的私塾。此后直到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一直都是——以私塾为其形式,以四书五经为其内容的——人文教育。
  所谓私塾,一般是基层社会里的初识文字的秀才带三五个学生读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乃至四书五经等,以便启蒙。私塾具有如下特质:第一,完全属于社会办学,政府对其不加干涉:“民间自由处理,政府毫不过问。”[1]338唯一间接影响的途径是科举:“政府不开办学校,却举行竞争性的考试。”[2]293与其说学而优则仕,不如说学而优则师。在传统中国,理论地看,教育之地位高于政治,甚至可以说,政治不过是教化的手段。因此,与其说政府控制教育,不如说教育指导政府。第二,师生间完全是私人关系。父子关系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核心关系,师生关系不过是父子关系的逻辑扩展。故而,师生如父子。第三,制度化程度低。明恩溥尝言:“中国的小孩没有星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期六,没有休息,没有升级,也没有转学。……教师从来没有听说过分班级这回事。”[3]第四,内容之人文性。传统基础教育主要从《三字经》开始发蒙,随后读《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再逐步深化到四书乃至五经。这种教育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以及人文性质,而不设专业:“中国的传统教育似乎很偏狭,但是这种教育的范围之内也包罗万象。犹如百科全书,这种表面上的偏狭恰是广泛知识的基础。”[4]71例如,作为启蒙读本的《幼学琼林》即如此:“从天文地理到草木虫鱼无所不包,中间还夹杂着城市、商业、耕作、游记、发明、哲学、政治等等题材。”第五,重“情理”,而轻“物理”。即注重教化,而不重视实用知识、技术:“古代中国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规范、净化心灵。”[5]故而传统教育在宗旨上以培育君子为主。“《论语》及周秦诸书,凡孔子及其弟子所形容君子的一切言行,无不是模范人格说话,……这种人格,不仅富于知识,实优于品性,得志时能致君泽民,不得志时能安贫乐道。”[1]39这就是论语所言的“君子不器”。朱子集注对此的解释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相通。成德之人,体无不具,故用而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因为读书人理想在于进入四民之首——士人阶层,而不是做实用人才。罗斯曾经说:“古典格言就成为了训练政府官员的基础,导致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专业技能。”[2]290第六,理性化程度低下。理性之核心是可计算性。而中国的教育无此特性,如明恩溥所言:“在中国,一个人的学问越大,他在环境中谋求生存的数字能力就越弱。”[3]
  二、从“情理”到“物理”:基础教育理性化进程之历史回眸
  中国现代教育肇始于清末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之“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背景下,士人君子试图“自强”的结果。从形式上看,极具理性化色彩的班级授课制代替了私塾。从内容看,以科学实用为主的“物理”内容取代了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情理”教化。
  (一)私塾的终结:清末民初基础教育理性化之发端
  日俄战争直接促发清政府于1905年毅然宣布废止科举:“慈禧太后朱笔御批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决定采纳一项新的国家教育制度,规定由政府创办各级学校,学校课程包含西方科学和中国学科。村成立初级小学,……接着又创办了商业学校、技术学校、农业学校、军事学校和政法学校。”[2]294自此,“年青一代迷恋过去的大门从此关闭。……代替科举的是抄袭日本的新教育制度。日本的教育制度是模仿西方的。追本溯源,中国人新教育制度仍旧来自西方”[4]57。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形式是夸美纽斯创建之班级授课制。它是以——洛克之感觉论为其核心的——经验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方式。洛克以人性为“白板”,这与传统儒家对人性及教育功用的预设迥异其趣。传统教育既讲究人性,也重视人性完成之条件:教育。如论语云:“性相近,习相远。”先从字面意思看,它首先预设性的存在,并且,性相“近”,而非一致,更不是白板。孔子把人性之清、浊(或智、愚)分为上中下三等,并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只不过,孔子强调教育或“习”的作用:“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 反正尽管人性有差异,但是只要努力,就可获取知识。
  作为现代基础教育形式的班级授课制,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工厂逻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与扩张。现代学校以专业化的教师对集中化了的为数众多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教育。它在逻辑上完全符合理性之如下特征:“效率、可预测性、强调量化而非定性以及非人性化。”[6]第一,专业化的教师对集中在一起的许多学生进行教育,其效益自然高于仅有三五个学生并且个别化教育的私塾先生。第二,缘于现代教育规章、纪律之规定的确定地点、时间讲授确定的内容,这较之于私塾,必然具有更多的可预测性与可控性。第三,作息时间以及考试升学标准等完全数量化,因此更加客观。第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作为教育过程的角色,而不注意个体的情感、意志。

  此外,现代基础教育在内容上更是强调实用的技术技能,而轻视乃至忽视人格教育。传统基础教育偏重于教化,忽视实用技能,甚至沦为心性之学。读书人只会坐而论道,而无实际才能,不能不说有所偏颇。因此,清末以降的“实学”转向实在必要。而此后的基础教育又几乎仅是“自强”的手段而已,忽视传统继承与价值训导,唯实用之马首是瞻。仅从基础教育的科目即可见得,关于“物理”的科目如生物、化学等取代了千百年来四书五经一直占据的独尊地位。近年来,教育几乎只受制于分数这个指挥棒。因此,甚至连历史、哲学等人文教育内容也沦丧为技能与分数之争的武器了。当前,学生围绕着分数而竞争,学生父母即使给孩子进行一点美术、音乐、舞蹈等所谓“素质”训练,其动机也主要在于让孩子多一“技”之长而已!
  (二)教育集中化:理性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扩张
  百年来,中国教育是无根的教育。其一,由于过于强调实用而对传统的继承不够,因此造成读书人文化意识、乡土情感淡漠。其二是教育越来越离开乡土,而集中于城市。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日趋抽空,村落小学被拆并,乡镇初中日渐缩减,中小学逐步集中到乡镇及以上学校。这是理性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扩张。
  教育集中利弊兼有。利在于:第一,利于农村学生在更为专业化的教师的指导下接受更统一的教育。第二,教育规模更大,效益更高。第三,农村学生更早地离土,甚至离乡,利于这些少年城市化。第四,集中化也愈加科层化,因此便于教育部门管理等。其弊在于:第一,乡村教育资源几近抽空,直接加剧教育资源的城乡失衡。第二,小学生自幼离家(甚至离土、离乡)读书,家庭因陪读、交通费用等原因,教育成本显著提高。陪读者脱离生产,除了给孩子洗衣、做饭这外,就无所事事,交往匮乏,并且他们还难于辅导学生等。另外,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水平不一致,教育负担大客观上造成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难于读书,从而影响教育机会的公平。第三,交通事故之类的风险因学生集中而加大。甘肃、江苏等地的小学生校车事故就是明证。现代社会风险多,并且与人数集中成正比,因此学生集中也造成了风险的积累。第四,学生自幼离家读书与父母、家人隔阂,与乡土的疏远,这将招致农村人才流失,从而在根本上加剧城乡失衡。费孝通曾经指出,1910年以来,中国教育的一个悖论是:出生于农村的人才回到家乡建设的少,“过去三十年中长成的一代是在向都市集中。我们这个小县城里,在一个小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都不回去了,而且也没有人想回去了”[7]。乡土教育的缺失造成读书人的无根性,并导致城乡失衡:“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有能力把农工子弟从乡村吸引出来,却无方法把他们送回乡村去,从而改造农村,重新奠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乡村的发展,除了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热爱乡村的人才。当前的教育集中,表面看是乡村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本质地看,则直接把受教育者从乡土剥离,对于乡村发展的人才需求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农村人才流失与农村衰败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三、文化自觉:照亮基础教育理性化之光
  (一)价值虚无:基础教育理性化之阴影
  理性化实乃悖论,即形式合理而实质不合理:“理智化和理性化的增进,并不意味着人对生存条件的一般知识也随之增加。”[8]15基于此,马克斯·韦伯一方面骄傲于理性给西方社会带来的繁荣,另一方面则忧虑甚至悲观于在一个知识发达、物质丰盛的世界里,人们却由于世界的除魅(disenchantment),而丧失生活的意义:“今天还有谁会相信,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或化学,能教给我们一些有关于世界意义的知识呢?”[8]20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基本上是内忧外患所激发的“自强”之反应,其发端不外乎“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逻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在其发展进程里进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乃至价值,而对于传统价值的传承十分不够,甚至带有文化的虚无主义。20世纪初期考察中国的美国人罗斯对此洞若观火:“明天的道德从哪里来?在反对强调伦理道德的旧式教育运动中,出现了一种忽视道德指引的趋势。……年轻人却在心底嘲笑说:孔子!他从未坐过火车,用过电话,发过电报。他知道什么是科学?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学究!”[2]313一百多年来的基础教育的理性化,除了不够重视中国文化意识外,也忽视了地方性知识,因此读书人越来越成为无根的精神漂泊者。这也危害乡村的发展,因为出于乡村的人不了解、不热爱乡村。忽视本土文化与道德,而单纯地追求富强,这种财富必将最终反过来成为扼杀追求富强的人的凶器,富强之梦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魇!“现在中国人追求的是富强,认为西方的富强依赖于立竿见影的科学,因而学生们都向往科学。但是他们忽视了西方潜在的道德基础,他们会发展出一种自私的物质性因素,这将给中国带来的是灾害而不是富强。”[2]313百年前在中国发起“中国妇女天足会”的立德夫人鉴于中国人的美国化,曾经说:“这些中国人已经美国化,归宿何在?不禁惘然。”[9]百年前这几位域外人士的警告,依然值得今天的中国人深思!理论地看,理性化是一个世界进程,但是,理性之种子必须根植于文化之土地,才可生根发芽。现实地看,一个后发达的国家迟早都要面临文化归宿的问题。目前,较为富强的中国社会也越发意识到,文化归宿之于中国人安身立命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所在[10]。克服教育理性化阴影,在于文化的再植入。
  (二)文化自觉:照亮教育理性化阴影之光
  理性与人文并非截然对立。“一个具有真正自由人格的人,能以价值合理性为其动力,以工具合理性为其行动准则,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互补交融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以召唤(calling)为天职(vocation)。”[11]今天中国的精神危机根源于教育危机。“今天全民族的精神危机来自于信念、价值、存在和形上的迷惘,这与我们忽视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有关。……应当从教化的角度来回答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道理,力求发古通幽,一脉继承,并切合当代人的精神实际。”[12]而教育危机之最大者莫过于价值虚无。故而,面对教育理性化,亟待嵌入文化意识:“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是科学尺度与人文尺度的内在统一,当我们不仅仅从物化的实证的量化……看待科学,而是把科学视为旨在使人类获得进一步解放的历程的时候,那么科学尺度与人文尺度就统一了。”[13]基于上,克服基础教育理性化阴影的思路主要如下:第一,中庸对待城乡关系,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乡村教育的衰败不过是城乡失衡的结果之一,故而要加强对乡村的资源倾斜。而这种倾斜的应有之义包含教育资源的分配倾斜,而不是听任于乡村教育资源的集中于城镇,导致小学生自幼脱离家乡。第二,加强学校管理,增进教育的综合水平,尤其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使命。目前基础教育之弊端在于唯分数是尊,而学校的首要责任在于育人,而不是知识、技能的培训,更不是分数之独尊,否则将导致潘光旦所言的“童子操刀”,也即可以操纵器物,而不可控制自己行为。第三,增进文化自觉,初等教育中嵌入更多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及本土知识,从而增加小学生的家乡归属感。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更新时间: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我是歌手》
    纳西族披肩的民俗文化与艺术特征
    坚持“文化建班” 提高“五型”班组创建水平
    坚定文化自觉自信 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实施文化入基层行动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镇文化站建设
    高职旅游文化课程建设及优化探索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与路径探析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关系浅析
    刍议文化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对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