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培养人才需要重视人际环境的选择。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可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特别是对以实际操作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心理发展基础的可塑性强的幼儿来说,受环境的影响更大。环境对其身心发展起着交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创设幼儿园的隐性教育中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自然资源,创造一个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利于幼儿探索活动,引发支持幼儿思考的、促进师生、幼儿之间交往和互动的环境,使环境成为隐性的课程教育。
关键词:教育环境 创设
新纲要明确的把“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的组织与实施之一。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隐性课程。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重视幼儿园显性课程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幼儿园隐性课程的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按照科学的原则来创设幼儿园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的全面发展。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来创设环境
幼儿年龄的差异不仅仅是生理现象,还表现在他们心理发展水平上。心理发展水平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来表现的。相对来说,年龄越小,生活经验越少,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都较差。所以,创设的环境中必须根据年龄特点,创设符合幼儿年特点和要求的环境。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大多是伴随着动作而进行的。因此,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环境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幼儿游戏的机会多了,交往增多了,愉悦的情绪体验增多了。
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主要地位,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根据这一特点,教师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戏材料和半成品:有各种饮料瓶让幼儿做娃娃头、服装;有各种果壳用来拼图;用各色颜色吹吹画画。在做做玩玩操作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能力。
大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语言和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有所发展,好奇心强爱提问。我们通过创设环境,以满足幼儿不断提出的问题。如:科学活动《认识胎生和卵生动物》,师生共同收集百科全书、动物图片让幼儿讨论各种动物的生殖方式;在观察角里共同制作银杏树叶、梧桐树叶、黄洋树叶、枫树叶标本,让幼儿通过观察制作,寻找树叶异同,从中提出答案,使大班幼儿的活动具有探索性。
另外,是我们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布置环境,注意根据幼儿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采用大量形式多样的刺激,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如:在一次数学活动(中班)“排序“中,为了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我们围绕教育目标进行了环境的布置和设计:环境1、是长城背景图,长城垛口在飘扬的彩旗、空中飞舞的气球、载歌载舞的民族娃娃等都按不同的规律排列着。环境2 是植物园背景图,花、树木都有规律地排列着。环境3 是小兔子种萝卜的情景图,萝卜按两大一小的规律排列。环境4 是小熊铺石子路的情景图,石子按红、黄、蓝的规律排列。环境5 是小鸭子筑篱笆的情景图,篱笆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参观长城、游植物园、帮小兔种萝卜、发现小熊铺石子的秘密、和小鸭一起筑篱笆等,孩子们通过对一个个情景图的观察,发现了排列的规律。
二、在环境创设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自然资源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丰富,能力的发展也愈充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综合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让幼儿到广阔的自然、社区环境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去收获。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们不仅精神放松、情绪饱满,而且可以进行最直接的观察、探索学习,视野也大为拓宽,对事物有了贴切、生动、新鲜的认知。此时,他们的思维特别活动,他们的语言特别丰富,他们的问题也特别有趣。在“消防队员”主题活动中,带孩子走进消防部队,孩子们看到个个身着军装、精神昂扬的消防队员时,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一起拥到他们跟前,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随之而来:你们是用什么救火的?救火时你们也是这么穿的吗?火会烧到你们吗?消防车怎么用,能告诉我们吗?……消防员叔叔对孩子们的问题一一作出了回答。消防队员还为我们的孩子进行操练,在活动中孩子们认认真真,他们对解放军产生了极大的爱戴和敬意,产生了学习解放军的强烈愿望。参观回来后孩子们就玩起了“解放军”的游戏,学习“演练”。可见,丰富的环境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带来了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主动参与所带来的快乐又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环境
教师必须注意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创设的环境应有利于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偏重于哪一个方面。物质材料的提供应是多样的,富于变化的。如在大班的动手区教师提供给幼儿不同颜色、不同材料(塑料、木头等)、洞口不同大小的珠子,让幼儿有规律地为娃娃穿项链或者是手链,在活动中让幼儿有选择的可能,以满足幼儿各种兴趣。还要根据幼儿的需要经常地更换区角的内容。如:经常变换计算角的内容,在活动中对个别幼儿加以指导,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配合常识教学系统地更换科学角的内容,让每一个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空气、声音、电、力等现象,从中获得知识。
另外,我们要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环境应促进儿童能力和个性发展,在同一班级中,孩子的表现有共性也有个性。创设环境要注意不同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活动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安排,以促进每个幼儿在自身水平上的发展。如在大班的美工区,制作《扇子》,能力强的幼儿教师直接提供扇骨,让孩子自己穿好,在贴上扇面,最后做装饰。
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可以提供给他半成品扇子,有穿好的扇骨,没有扇面的等。
四、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活动、引发支持幼儿思考的环境。
幼儿园创设的环境具有教育性。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只有引起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教育环境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探索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探索活动认识自然和社会,并在活动中培养理智感培养良好的人格等。由于幼儿心理的形象化、无意识性的特点,他们对任何新颖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使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特别的关注,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与相对持久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创设的积极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就可以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通过“引发、支持幼儿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来学习知识技能、发展认知能力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性等。如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在幼儿园是很普遍的事,一般教师只是在一些空地上种上一些容易发芽的植物,任其自由发展,幼儿的观察活动全是自发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这些植物极其生长变化熟视无睹。一位教师在自然角的植物种好后,她把每个孩子的照片塑封成一个个小卡片,贴在自然角附近的墙壁上。这些有自己照片的小卡片,吸引了一些孩子的目光。老师借此机会启发孩子们注意自然角的变化,答应把孩子的发现一一记录下来,许诺每记录一次孩子的卡片上就多一个小贴画。开始二天,孩子们急坏了,因为总没有什么变化。终于有一天,一个孩子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老师,我看见大蒜笑了。”老师走过去一看,大蒜开始长蒜苗了,蒜苗还包在蒜皮里,把蒜皮撑开了。老师履行了诺言,马上把这个孩子刚才说的话记录在一张小纸条上,并把这张记录着孩子所说话的小纸条贴在这个孩子的卡片上,还奖给他一个小贴画。不久,自然角引来了许多双眼睛,他们一一劲地盯着那些蒜和什么也没长的小杯子。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大蒜长胡子了;蒜苗绿了;蒜苗长高了……把整个活动环境布置成引发、支持幼儿思考的环境,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创设促进师生、幼儿之间交往和互动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环境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要对幼儿有所教育、有所引导。我们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注重从幼儿的可参与性出发,以儿童的眼光去判断环境是否适应幼儿的各种需要。
(1)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能想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3)给幼儿出错的权利,找出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做法和得出的结论并非都是正确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这时我们不应简单化地批评指责幼儿,而应设法搞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如某班一幼儿用开水给植物角里的花浇水时,教师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他,而是设法了解他“破坏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不是想搞“破坏”,而是出于想让花和小朋友一样“讲卫生喝开水”的善良动机。教师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幼儿善良的愿望,而且也了解到幼儿的现有经验和知识水平,为进一步的指导提供了依据。
(4)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习惯于由自己来判断幼儿的对错,使幼儿感到真理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师讲,幼儿听”转变为“让幼儿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5)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如我们可引导幼儿讨论问题“汽车在什么样的路面上跑得更快?”,并鼓励幼儿说出各自的答案。为了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我们可以发动幼儿找来各种高低、形状不同的积木、纸板、易拉罐等,启发幼儿运用这些材料塔出不同角度的斜坡,并提供橡胶、木板、玻璃等不同质地的斜坡面。我们可让幼儿在搭好的斜坡上进行赛车,并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汽车速度和路面的倾斜度以及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通过多次操作,幼儿可发现汽车滑下斜坡的速度不仅与路面的倾斜度有关,还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体验到速度与倾斜度、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编委会:《幼儿园环境教育与环境创设经典实例》,安徽教育音像出版社,2008 年版
[2] 管培红,王益红:《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丛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