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经济体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面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要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改革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创新经济管理体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各类企业的发展活力,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综合改革;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加大;财税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现;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经济利益矛盾尖锐;外部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某些经济领域存在市场秩序失控现象。
一、体制创新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联系和作用,它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大基本机制和风险、工资、利率三大派生机制等。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及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机制所不可取代的,其主要作用有: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利益,传递经济信息,推进技术创新。中国要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各类商品市场,继续完善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
中国经济要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第一,加快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薄弱环节。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很多:一方面,10多万亿的居民储蓄,其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好的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又千方百计大量地从国外引进资金;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找不到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一些无效的国有企业;一方面。gdp迅速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一片萧条。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国有银行不转轨也不转制;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严重;金融资本流通不畅;上市公司长期存在疲软现象;少数上市公司存在“掏空”现象。为使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强调规范,防止过度投机,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多样、灵活、规范的证券、基金、股票买卖运作机制,激活金融市场,提倡和引导城乡居民理性理财。第二,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当前,中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大约10%左右,农村实际失业率更高,就业、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要有效缓解上述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以便及时、有效配置各类劳动力资源。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传递机制、劳动力灵活就业机制、劳动岗位双向自由选择机制、劳动力免费推荐机制、城乡用工统筹协调机制、劳动安全保障机制、最低劳动工资保障机制、失业人员生活救济机制等。第三,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是市场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当前,人们对技术创新的难度和成本、技术的市场价值、技术竞争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一致,技术创新日益被科技型企业所重视。只有进一步发展技术市场,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有偿转让机制、有偿使用机制、激励机制,才能更多更好地创造、引进、消化各种高新技术。低成本、高效率改造原有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
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是市场的第一信号,是市场的晴雨表。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前提。完善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是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加速发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前提,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自愿流动的重要信号,资源只有在价格信号引导下流动,才能在宏观经济领域内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微观经济领域内使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导致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近年来,随着资金、土地、房产、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生产要素不但有了市场价格,而且其比重在逐步扩大。
建立资源吸纳与整合机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那里虽然具有区位优势、工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丰厚、水陆交通发达、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那里许多原材料资源紧缺、高层次人才流失较多、沿江两岸发展不平衡、部分城市工业污染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劳动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三农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全国各省的政策竞争已基本到了极限,比如让地价、让税、让利等。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打造新优势,唯有通过提升体制的先进性来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就是:要形成经济社会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效益最好、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特别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资源吸纳与整合机制。拥有这样的机制,才能更加有力地推进产业优势、城乡一体化优势、社会环境优势、先进文化优势等各个领域优势的形成,使本地区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这样的机制,才能使创造财富的源泉向本地区充分涌流,造福于城乡人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拥有这样的机制,才有可能使得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有效扩大资金引进规模,拓宽外资的投资领域,解决国内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拥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创新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兴办出口型企业,形成中国的产业比较优势、产品价格优势、技术比较优势;拥有这样的机制,才能改革中国现行的用人制度,允许企业跨国选用各类英才,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外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加盟中国的产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队伍。
二、体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朝着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调控目标发展,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控制,薄弱环节也得到加强,经济保持着一个较快发展的态势。但是,整个“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十年内,中国经济面临着上述六大现实矛盾。为有效解决上述现实矛盾,减少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失误、失灵和失度,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机制。第一,建立政府与经济主体利益分离机制。要保证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公正和超脱,必须从理顺利益关系人手,坚决割断政府机关与其投资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连带关系,坚决切断政府部门与其主管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连带关系。第二,建立政府调控行为监督机制。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政府部门调控和经济政策的超脱性、公正性,不至于因为某些个人、某个团体或某个地区的偏私行为违背各关经济规律以及社会公正原则。第三,建立政府的调控决策责任追究和调控成功激励机制。第四,在某些政府调控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在政府内部建立竞争机制;可以让一些社会中介组织代替政府行使公共产品供给功能;对一些社会资源分配可以采取公开招标办法;对弱势地区、低收入行业、弱势群体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和救助政策;对垄断行业和失控领域采取强制调控政策。第五,采取松紧搭配的经济调控手段。不仅要分别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应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使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应当更多地采取经济办法,这需要在财税、金融、投资和计划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第六,采取法律调控手段。政府必须从随心所欲的行政计划调控,转向依靠法律调控,依法治市、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第七,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当前,应当把以下各方面作为调控重点:加强对金融行业的调控,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快速发展;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把虚高的房地产价格迅速降下来,让广大居民买得起住房;加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日益恶化现象,消除经济泡沫;千方百计推进就业再就业_t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失业与变相失业人员。
三、体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各类企业的发展活力
企业是工农业生产、建设、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的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或者说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的活力,对于中国经济的全局和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以来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关键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具有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但是现行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为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产生这种状况,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就是把全民所有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运行成本过高、社会负担过重。中国市场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机制问题,必须瓦解行政部门直接干预企业的体制,使任何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不再具有体制和机制基础。要增强企业的活力,必须真正本着放宽、搞活、减负的原则,改革政府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必须让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素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要允许企业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自主安排自己的产供销活动,有权拥有和支配自有流动资金,有权按照规定自行任免、聘用和选举本企业的工作人员,有权自行决定用工办法和工资奖励方式,有权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自行确定产品价格,有权参与资产重组、企业合并、股权转让等。真正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力和义务的法人。要建立各类企业的对外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大中型企业,赋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对外经营权,发展一批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取消指令性计划,减少行政干预,按照效益、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管理,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充分调动对外贸易企业的对外经营积极性和自主性。
依法维护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各项权益。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劳者有其权,劳者有其利,这合理合法。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的各种制度中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与其工资、奖金、福利、社会保险紧密联系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为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必须依法保护他们的各项权益,彻底改革企业的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用人制度、股权配置和转卖制度。
四、体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近年来,通过开展乡镇机构改革、农业税费取消、免收农村义务教育杂费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化解乡村债务的试点工作,部分地区的乡镇机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得到优化整合,乡镇编制总数和领导职数较大幅度精简,有效地增强了乡镇活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初步建立了以县为主、各级政府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落实了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与此同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试点工作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累了成功经验。经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农产品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农副产品相对过剩、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幅趋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单一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许多地区的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部分地区农村的低收入农民生活、子女上学、看病、养老存在很大困难。当前,农村改革已进入了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新阶段。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