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有关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
摘要:当前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趋缓,阶段性失业压力陡然增大。分析中国的失业状况,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出现的失业是短期的、表现突出的,而长期以来中国仍以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为主。因此,如何疏通好短期内失业压力,并在战略上改善失业状况,是主要阐述的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分析失业现状、影响失业的主要因素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产业结构
  
  失业通常分为三类,即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后两种失业统称为自然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是由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求职的劳动者与需方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相适应所引起的失业。
  
  一、中国失业现状分析
  
  1 结构性失业及其具体表现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即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失业的劳动者,但同时一些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因为一段时期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
  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构性失业是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高学历群体就业难这一现象。直接表现为大规模扩招和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少之间的矛盾,据统计,1998年大学毕业生不到83万,2006年后这个数字上升至307万,而同期城市新增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除了供需总量上的矛盾外,大学毕业生专业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市场化发展进程相比存在滞后,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上与市场需求间存在矛盾在所难免,因此若干专业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或者若干工作岗位找不到合格毕业生。
  2 摩擦性失业具体表现,
  从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摩擦失业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于,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对中国摩擦性失业最具映射作用的是中国独特的春运现象。中国每年都有1亿多人次的春运规模,春运的主体包括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可获得的绝大部分工作信息来源是同乡或者亲戚介绍,如果没有介绍源,外出找工作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农民工向就业市场流动所依赖的信息渠道有限、单一,导致部分摩擦性失业。进一步分析,农民工跨地区流动的成本非常高昂,高成本的流动影响就业并导致一部分摩擦性失业。
  中国就业服务市场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也是造成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求职者不能获得方便、及时、有效的就业市场信息;另一方面,招聘单位也不能获得真实、及时的应聘人员信息,双方交流的渠道——就业服务市场不够通畅,影响劳动力的高效流动。
  
  二、影响失业的原因分析
  
  1 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三产业。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 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
  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因素。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表现在就业机会上。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等。
  3 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
  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第三,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
  从教育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等。

  三、应对失业的对策分析
  
  1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根本上讲,失业属于经济问题,最终必须运用经济手段予以解决。中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资源、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则相对贫乏。在这种状况下,处理失业问题首先应该充分认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这一事实,更多考虑用劳动力资源来替代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在继续保持第二产业发展势头的同时,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具体的做法根据不同产业状况有所不同。
  第二产业对失业的影响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不仅因为在建筑业、制造业等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规模占比相当大,更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存在着明显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因此,处理好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十分重要,相比较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原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重视生产技术进步能够使中国稀缺的资本得到更好的利用。
  第三产业是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就业弹性大的特点,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当突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不高,吸收劳动力的潜力没有获得释放。
  2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这一政策是缓解中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首先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打破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部门、城乡之间的各种制度性的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分割,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尤其是对于农民的跨地区流动就业,要消除歧视性的政策,实现平等竞争;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岗位信息的充分传达,减少因摩擦产生的岗位流失和职工失业。
  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还可以促进失业者就业、减少在职者的失业。中国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造成的职业教育落后、职业培训不发达的局面,必须通过加大投入、强化舆论引导等方式予以改善,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不仅鼓励用人单位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时引导在职和失业者主动提高技能。最终要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3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中国人口总量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口带来大量的农业过剩劳动力。同时,中国城市化过程长期滞后,城镇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当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更加大了就业压力,带来新的就业问题。未来十年是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过快流动将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为了改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滞后于就业结构变化这一现象,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乡镇企业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小城镇的就业和技术辐射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扩大农村的就业空间。为更进一步促成农村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创造就业竞争的公平机会,改革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等。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有关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问题分析
    浅谈中国文化对青少年儿童写作的影响
    浅析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助推外贸转型升级的策略探…
    浅析中国网络音乐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家用情趣抱枕设计
    论中国元素在动画片中的原创性
    浅谈中国选煤技术现状
    后危机时代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