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进民退”在经济领域成为当下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我们这个时代的“国进民退”有别于解放初期的“国有化”,不能简单地将其判断为历史的倒退。相反,“国进民退”符合了当前
技术上处于劣势,只能进行粗放式的低效生产。与世界水平相比,产业集中度偏低,一些需要规模经营的行业涌入了许多效益低的中小企业。以汽车行业为例,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不足47%,远低于同期美国的90%和日本的80%的集中度。
第三,产业趋同现象严重。根据2000年一项数据显示,中部与东部产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而中西部的相似率竟高达97.7%。同时,多个省市都把电子、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等列为重点扶持的对象。产业结构的趋同成为了困扰我国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造成了许多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所以,通过横向并购,组建大型商业航母,可以迅速地得到规模经济效应并且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增强我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另外,还可以提高产业集中程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合理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对我国产业地图重新规划。然而,这所有的一切也只能由有能力也有实力的国有资本进行操控。所以,“国进民退”似乎成为了现阶段的一种历史必然。
(二)对外维护经济主权
1、预防外资操控整个行业
以食品行业为例,这次中粮为蒙牛戴上了一顶红帽子,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算是对外资在这一领域的疯狂扩张的一种对抗。中粮生产规模庞大,在乳制品领域的经营范围也涵盖了牛奶生产的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一方面可以为蒙牛提供优质廉价的奶源,减少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还抵御了外进的侵袭,切实维护好国家的经济利益与安全。
外资对我国食品行业的觊觎,与这一领域较早的市场化以及较少的限制有关。宽松的投资和市场环境,再加上较低的进入门槛,境外资本疯狂地扩张着它们在编辑
[参考文献]
[1]张秋生,崔永梅,并购论坛2007[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