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开始复苏,订单开始恢复,但是出口加工企业发现他们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民工荒”、国际买家变“小气”、订单变小、交货期缩短等等。为了应对新的趋势,出口加工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出口策略。其中,有企业开始尝试计划性库存式生产,虽然与大多数企业采用的订单式生产相比,这种生产方式增加了库存风险,但事实却是企业的销售量大幅增加。
[关键词]民工荒;出口;库存式生产;订单式生产
一、背景
(一)新一轮“民工荒”
2010年初,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而大病初愈的我国沿海众多出口加工企业,开门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招工难。一时间,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问题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迅速蔓延。新一轮的“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
短期来看,金融危机让沿海诸多出口加工企业外部订单锐减,企业陷入困境,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引起大量农民工返乡。之后,随着金融危机的缓解,市场情绪渐趋稳定,国外消费需求开始增加,国外销售商消化掉之前积累的库存之后,开始适度补充库存,导致外部订单再次增长,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增加。于是,就出现了招工难的困境。
长期来看,
另一方面,要改变出口加工企业和国际买家之间的单纯的买卖关系。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制造商与销售商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卖掉产品赚取利润。如果国际买家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苛刻的采购条件,导致出口加工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增加,那么最终损害的将是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买卖双方要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相互依靠,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出口加工企业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订单,按订单生产,不去承担任何风险,而是要帮助国外买家解决问题,分担一定的风险,例如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的趋势下,通过库存式生产,缩短产品的交货期,加速商品流通,从而降低买家的市场风险。国际买家们也不再凭自己的地位压榨出口加工企业,而是给予改善的出口加工企业以奖励,共享合作的收益。另外,国际买家们更接近市场,对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比较清楚,因此,他们应毫无保留地与出口加工企业共享信息,并明确下次是否继续合作,这样便于出口加工企业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减少库存。合作共赢才能可持续发展,才可以真正降低供应链上日益增加的风险。
再者,从产品的角度上来看,我国出口加工企业制造的商品多为生活必需品,如日用品、服装、小家电等,在欧美市场上需求量巨大,且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这种刚性需求能够支持较稳定的订单流,使采用库存式生产的风险降低。另外,出口加工企业可采用柔性化生产,先以适度规模生产出半成品,再根据具体订单的要求,进行个性化加工,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缩短了交货期。
总之,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变化,出口加工企业要及时做出调整,寻找最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乐谈:迎接“后人口红利时代”. 社会观察. 2010年4期
2.郭秀萍:国际买家“小气” 厦企急寻对策. 厦门晚报. 2010-6.
3.姜楠.超跌反弹——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民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