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王浩平
旅游节庆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传播窗口,是旅游城市的重要营销平台,是节事旅游的重要吸引物,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产业节点,更是打造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所以各地都非常重视旅游节庆,也确有不少旅游节庆办得有声有色,充满魅力。但是纵观各地,也有许多旅游节庆背离了原来的意义和价值,有的有名无实,流于形式;有的一时热闹但难以为继;有的不惜重金却效果平平。
旅游节庆就是值得人们欢庆的旅游的节日。人们为旅游而来,因节而聚,因节而欢,因节而庆。所以,旅游节庆最本质的定位和价值,应该是“城市的名片,旅游的盛事,百姓的节日”。旅游节庆应“以文化为魂,以社会为根,以旅游为核,以大众为本”。而以此来审视林林总总的旅游节庆,不正需要来一番重新认识,来一番创新与转型吗?
从“明星主角”到“大众主体”
旅游节庆应是旅游的盛会,百姓的节日,大众为主体。可现在不少旅游节庆却本末倒置,让少数明星充当主角:一是演艺明星。不惜重金请来几个演艺明星举行一台晚会,以为就能让本地的美名远扬。二是政治明星。千方百计邀来几位高层领导、尊贵嘉宾亮个相、致个词、宣布一下开幕,以为就会使本地的地位和形象“一夜提升”。三是历史明星。挖空心思找出一个与本地有联系的历史名人(哪怕是牵强符会的),冠个节的名,寄份追思情,以为就会有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有的节庆活动甚至把普通百姓拒之门外;有的节庆期间,因接待嘉宾而导致旅游团队住不进当地酒店;更有地方当地老百姓全然不知在搞什么节,认为与己无关。这何谈得上“因节而欢,因节而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旅游节庆应该坚持“大众主体”,百姓参与;那么不少旅游节庆是不是应该还节于民,还节于游,还节于庆呢?
从“攀高比大”到“个性张扬”
现在的旅游节庆有一种倾向,就是起码是“中国xx节”,动不动冠以“国际旅游节”的牌子。当然,旅游要开拓国际市场,城市要提升国际形象。但是,一哄而起现象值得置疑,有的偏僻小县根本没有国际游客,也非要整出个“国际旅游节”来;有的城市旅游节庆为了体现国际性,只得想方设法请来一些港台客,拉来几个外国人;似乎规格越高越好,口号越响越好,认为举办了国际旅游节,那里就是国际旅游目的地;有的甚至把举行高规格的旅游节庆作为政绩工程,不惜劳民伤财。这种盲目攀比,名不副实的做法大可不必。旅游需要“吆喝”,但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吸引国内外游客,关键在于宣传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游客慕名而来。所以只有“师出有名”,名副其实,才能“名扬四方”。与其跟风攀比,贪大求洋,不如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办好一个具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旅游节。彰显地方特色,紧扣旅游要素,这样的旅游节庆不仅人们容易记住,而且近悦远来,参与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从“现代节庆”到“传统节事”
为了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各地真是动了不少脑筋,创造了一批现代节庆活动。创造初衷无可非议,也有不少现代节庆非常成功。但是不能不说有一些创造的节庆,既没有社会基础,又缺乏文化底蕴,生命力、吸引力不强。旅游节庆非要创造,非要现代吗?我们恰恰忽视了旅游节庆的承继和光大。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早有许多文化旅游节庆的精华和瑰宝,就是传统节事。从春节、元宵节、,到端午节、中秋节;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农历传统节日。每逢这些佳节,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而聚、而游、而欢庆;充分彰显出她的社会基础、文化底蕴、民俗风情和旅游功能。承继和光大传统节事,以传统节事为“节”,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特色,与当代旅游经济特征嫁接,旅游节庆将更加有声有色,倍具魅力。比如春节、元宵节让民俗旅游唱大戏;清明节正是踏青开游、生态旅游好时节;端午节与养生旅游、体育旅游相辉映;重阳节老年旅游展风采;中秋节“千里共婵娟”,万众庆团圆;如此神奇无比,我们何不乐为呢?中国的传统节事、民族风情不仅中国百姓喜欢,而且国际游客向往,更富影响力和感召力。而且现在好几个传统节日又放小长假,正是旅游节庆大舞台,旅游盛会好时光。与其牵强附会、生搬硬造“旅游节”,不如精心策划,认真办好“传统节”,必将事半功倍。
[论文网]
从“开幕隆重”到“精彩始终”
旅游节应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公众的参与性、产业的带动性。成功的旅游节庆应该开幕式后富有系列活动,精彩始终;把全面展示所在城市旅游的特色和精华的过程,把更多的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作为旅游节庆善始善终、精彩纷呈的过程。所以,旅游节庆首位需要的不是资金,而是策划和创新。既要精彩开幕式,更要开幕以后更精彩。要精心策划系列的旅游节庆的各项活动,让人们在你这里充分感受你的魅力,体验旅游的精彩,由衷生出几份“来了就不想走”、“来了还要再来”的理由。如果系列活动策划得妙,组织得好,开幕式都可以简化,开个新闻发布会,提前做一番宣传,同样可以奏效。甚至还能少化钱,多办事,办好事,办出更多精彩的事。
从“搭建班子”到“创建机制”
现在各地的旅游节庆,大多是政府主导、政府主办,甚至政府包揽。为了办好旅游节庆,拨了大笔财政预算,从各个部门抽调大批精兵强将,搭起一个庞大的班子。许多地方还诞生了“节庆办”,而且要求节庆年年都要创新,规模年年要有突破,直让节庆班子的成员动足脑筋,煞费苦心;夜以继日,筋疲力尽,而且导致办节的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至于一些不成功的旅游节庆被百姓称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当然,作为具有城市形象宣传和提升功能的旅游节庆,政府适当投入,确有必要,无可非议;如果财政状况良好,办节效果显著,政府包办包揽也未尚不可。但是,长此以往,年复一年,怎堪重负?
从深层次看,这里面还有个降低行政成本的问题,有个市场经济条件下节庆产业运行方式的问题,还有个节庆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所以需要我们去探索、建立和创新旅游节庆的运作机制。比如,蜚声中外青岛啤酒节历经二十一届,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办——政府培育——市场化过渡——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而且一届比一届精彩,即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更显产业拉动功能。
加快推进旅游节庆运行机制的创新和转型,必将迎来百花齐放、分外妖娆的旅游节庆新景象。
从“轰动效应”到“综合效益”
“生命在运动,感情在于走动,旅游在于活动,节庆在于轰动”。由于旅游节庆对于形象推广、旅游营销的特殊作用,节庆应该具有轰动效应,这就是城市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你、向往你、走进你。但是有几种“轰动”值得推敲,甚至不可取。
一是刻意追求“轰动”。名不副实却人为造势,结果事与愿违。前不久有报道说某地不挨鄱阳湖却办“鄱阳湖龙虾节”,结果200人中毒,成了“龙虾劫”,就是典型案例。二是满足一时“轰动”。有的节庆不惜重金举办一届,轰动以后便没了声音。三是好大喜功“轰动”。有的节庆规格很高,场面很大但内容空洞,自以为“轰动”却没能让游客和百姓感动,又怎能激起人们前来旅游的冲动。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旅游节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轰动,是个性张扬的轰动,是引人入胜的轰动,是游客纷至沓来的轰动。
旅游产业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围绕我们举办节庆、发展旅游的初衷,既要“轰动效应”,更要“综合效益”。旅游节庆的价值取向和评估指标最起码应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