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讨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几点看法。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方面,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坚持市场取向,新世纪经济改革的主题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总的看是成功的,不容否定的。关于价格改革,较早较明确提出市场化价格改革,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从行政定价体制到市场价格体制的转换。
关键词: 市场经济,经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
研究经济改革问题,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值得引为自豪的工作和责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迅速走上富民强国的金光大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穷落后的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到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24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列车还在向前飞驰。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我国就一定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研究改革开放问题,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天职,也是中国经济学家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绝好机会。
第一,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坚持市场取向,1992年更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改革初期,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不是应当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是不是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理论界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我个人自认为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并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意见有过争论。发表在《改革》1990年第2期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与市场取向改革》一文,比较集中地表明了这一点。
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逐渐推进的方针。在这个问题上,1987年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戴园晨、陈东琪等经济学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名义,向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提出了改革和发展都要“稳中求进”的思路,现在看来,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书中《经济发展和改革都要稳中求进》一文,也反映了这一主张。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但还很不完善,因此,新世纪经济改革的主题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过程中,改革仍面临攻坚任务。为什么还要攻坚?主要是有些改革会受到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抗。因此我在几篇文章中都力主中央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和推动,只有这样,深层次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经济增速达两位数,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突出,粗放扩张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日显紧迫。怎样转变?我多次写文章,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主要靠深化改革。只有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才能使经济社会转向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第二,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上和理论界分歧最多、争议最大,有几年在“两会”(即人大和政协会议)前后几乎都掀起过大的争论,可见国企改革的困难和复杂。我的认识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国企改革的部署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方向是正确的,应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改革初期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经验不足,被一些人钻了空子,造成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有的还触目惊心,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和早期退休职工生活困难等,但决不能把国企改革概括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事实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国有经济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竞争力得到加强,2007年发布的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22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总的看是成功的,不容否定的。
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我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提出了几个观点,这里作一简要介绍。一是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过程中要继续适当收缩战线,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加强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即使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率降到20%,只要能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能在
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要着力加快中央企业改革步伐,特别是大力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改变迄今为止大量特大型中央企业仍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和国有独资状况,积极引进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改善产权结构。三是认为将来保留国有独资和控股的主要是百家左右的中央企业,它们是国有经济的主干,各省市分别保留二三十家大中型有优势的骨干企业。四是主张加快推进和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中要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而且即使属于自然垄断性业务,也可通过特许经营权拍卖等方式使其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与此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五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认为在明确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后,股份制这一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将迅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将逐渐成为大中型企业的主要形式。
第三,关于推进市场化价格改革方面。我在1983~1993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期间,主要研究中国价格改革问题,发表多篇(本)论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是先着重从改革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的,因此价格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直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列,甚至可以说是一枝独秀。那个时候价格改革成效特别突出。因为那时中国还处在短缺经济年代,推进价格改革。一旦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市场上的商品就会像泉水般涌流出来,市场上各种商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实行多年的凭票证供应商品的状况短短几年就变为敞开供应,使老百姓得到实惠,亲身感受到经济改革、价格改革带来的好处,感受到市场化改革的“魔力”,从而由衷地支持改革、拥护改革。
关于价格改革,有几点我觉得可以介绍一下。一是较早较明确提出市场化价格改革主张,认为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从行政定价体制到市场价格体制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顺价格关系,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正确的市场信号。二是明确主张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应向市场单轨制过渡,反对向计划单轨制过渡。这同我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是相呼应的。三是认为推进价格改革要排除通货膨胀的干扰,因为一旦出现中位通货膨胀(年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不仅价格改革无法迈出实质性步伐,如1988年价格“闯关”很快就鸣金收兵,而且会造成不合理的比价复归。四是提出了广义价格改革概念,认为价格改革不应只局限于物质产品和劳务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即狭义价格改革,还应包括和逐步发展为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即广义价格改革。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物质产品和劳务市场化价格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后,要重点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价格改革。只有这样,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五是初步探讨了价格改革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有:价格改革主要是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要点是实现从行政定价为主到市场定价为主的过渡;放活微观价格和控制宏观价格有机结合;价格改革要逐步推进,一调(调整价格)二放(放开价格)三挂钩(同国际市场价格挂钩);既要理顺价格关系,又要稳定价格水平;从狭义价格改革发展为广义价格改革,等等。六是认为目前应着力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节能减排,都必须着力推进资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产品价格,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2005、2006年cpi上涨率不高,是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最有利时机,不应坐失良机。
中国经济改革还在不断深化过程中,如何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形成完善、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认真研究。我愿意同大家一道,继续研究经济体制创新面临的新问题,继续探索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性。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