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世界各国的技术创新竞争愈加激烈。我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暴露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将严重制约未来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现实经济中产业结构突出存在的问题,阐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途径,从而对加快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提出了操作性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现况问题;技术进步;政策建议
2007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急剧衰退。为了应对这严峻挑战,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的多方面结构变化,以扩大内需为主、消费与投资拉动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虽然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但经济回升的态势不稳定不平衡,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将经济建立在“产业链最低端”,从而致使中国经济具有脆弱性和波动性。要使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至关重要。而调整的关键则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促进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进行较大的变化。分别表现在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上升,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并且突破了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 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传统农业基本格局尚未改变
(1)农业结构尚待优化,特别是品种、品质结构陈旧,农产品优质率较低。传统农业仍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种子供应、品种咨询等前农业与储藏销售、收购加工等后农业发展缓慢。多数农产品市场价格虽高,但是质量不高、品种不优,缺乏竞争力。
(2)农业现代化程度落后,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地区差异明显。农业生产中更多依赖自然资源等这类简单的知识应用,不能有效的利用先进设施,进行较低层次的生产活动。
(3)农业区域布局不合理。一方面地区优势发挥不明显,不能形成鲜明特色的区域结构;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盲目的追求特色发展,不顾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使生产环境恶化。
(4)农业收入结构不合理,长期偏大的工农剪刀差使得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农民获利很少,出现弃耕弃荒现象,农业产出停滞不前。
2 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失衡严重
(1)产品附加价值低,处于价值链的中游。价值链的上游主要包括r&d,原材料,采购,设计等相关产业,下游包括品牌,渠道,物流,金融等,而我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价值链的中游,集中做加工,组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的非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收益颇微。
(2)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我国工业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由于研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技术研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如我国在彩电、手机、汽车等依托高科技的行业都无法实现突破性发展。
(3)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大量基础性设施重复建设,个别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专业化分工程度低较低,地区优势无法得到很好的利用。
3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1)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不到40%,大大低于国际标准。
(2)结构不合理。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是以生产服务业或信息业为主,传统的个人生活服务业除了质量提升之外,比重提升缓慢。而我国的服务业仍是传统的生活或个人服务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较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撑基础薄弱,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偏低。
(3)服务业质量偏低,产品创新能力受限。由于受其发展基础制约,制度保障不完善,投资力度不足,相关知识能力严重欠缺,致使其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关行业相比都难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4)产业发展模式不合理,以粗放型为主,经济增长以高物耗,高能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代价。资源的过度消耗短缺致使重要原材料、土地的价格上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上升,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环保成本上升,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同时,人力资源与资本价格上涨,产品成本全面上升,导致了收益空间更低。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严峻。库兹涅夫曾指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不是投资,而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效率的迅速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弊端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暴露无疑。要想经济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技术进步能够创造出新的产业,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式会伴随技术进步逐渐产生,并且原有的产业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会发生分化,分离出某些生产阶段能够形成新的产业形成的新产业,同时,技术进步也会对原有的产业部门进行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其次,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各个产业进行的重置投资采用的是更新的技术,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会向平均利润高的行业流动,而在原有的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会随着技术进步而减少,游离出来的劳动力会向劳动力需求上升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转移,这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第一产业劳动者比重不断减少,而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后,技术进步引起成本降低,使得处于价值链中游的制造业利润空间增大,产品附加值不断向价值链的上下游转移,同时,技术进步使资源消耗强度下降,使可替代资源增加,能源结构调整,缓解环境压力,同时生产需求结构也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应该落在如何通过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即降低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汽车、住房、建材、通讯等行业会有长足发展,从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其所占比重,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提供高效能服务的金融、保险、专业化咨询等。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技术进步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所需的自有资金,加大r&d的投资力度。通过不断完善投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形成“提高效益——资金积累——技术创新——提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金问题。
(2)技术引进。
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在引进技术的选择上,要尖端技术、先进技术和中间技术相结合。通过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或者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者生产许可证,在国内生产的方式,进行技术引进。同时,不仅引进现今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而且要注意引进“软”技术,如现代管理技术、教育和培训技术等,加强人员的交流,学习现代化管理方式。
(3)加大教育事业的投资,改革教育制度,开发人力资源。
持久、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有赖于人力资源的保证,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则是保证人力资源供给的关键,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这是保证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所以,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