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垄断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有产权的大量存在有关。在改革开放过 程中,国内各地的市场化进程产生显著差异,市场化程度可以反映各地的市场竞争状况。本文使用行业内非国有产权 的比例、各地的市场化指数,以及市场集中程度来反映市场竞争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市场竞争与效率之间 的关系。研究表明,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对于增加产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改善创新绩效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市场竞争;国有产权;效率
竞争能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观点已经被普遍认可,垄断的各种弊端也被经济学界所关注。但是,对于竞争的积极作用有多大、垄断的损失有多高,相关的定量分析并不多见。本文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实证研究竞争对于我国工业行业效率的影响。
一、竞争程度的度量
产业经济学中主要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对竞争程度进行衡量。如果市场集中程度高,说明竞争程度比较低;反之,则相反。反映市场集中程度最直接的指标是行业中最大的几家企业的销售额(或者资产、产值等)占整个行业百分比,通常选择最大的4家或8家企业所占的百分比(分别记为cr4和cr8)进行衡量。本文认为,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一些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存在的因素。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很多限制市场竞争的因素,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些行业仍然维持着高度的行政垄断,限制非国有经济(特别是内资民营经济)的进入;区域市场分割严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国内各地之间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非国有经济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融资受到严重制约。虽然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但国有产权的影响显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特殊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国有企业中的实际控制者并不需要为企业经营成本负责。掌握国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主管部门、企业领导人、企业职工出于部分利益的考虑,往往追求企业规模最大化、企业总支出最大化等目标,这就为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提供了产权基础。为了避免这些不正当竞争的大量出现,政府对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行严格限制,为他们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
第二,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我国的政策体制能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为下一步的改革设置了很多障碍,也直接限制了市场竞争的顺利展开。
第三,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政策负担以及预算软约束,导致其效率低下。如果离开行政管制的保护,它们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所以,政府对国有企业大量存在的行业设置严格的市场进入壁垒,限制民营经济的进入。
目前,我国存在限制市场竞争的一些现实问题,都和国有企业的存在、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有关。根据这一现实,本文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当中非国有产权的比例来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相对高低。非国有产权比例越高,表明限制竞争的力量越大,竞争越不充分;反之,则相反。同时,我们也将分析市场集中程度的影响。
通过考察我国工业内部37个行业民营经济比重及其变动,可以看出:近年来,在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以及金属制品业等行业中,由于政府限制较少、所需资金不多,从而有大量的民营资金进入;而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政府严格限制非国有经济成分的进入。所以,在这些行业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
在市场集中程度方面,各个行业近年来的cr4和cr8没有明显变化。在我国工业行业,那些限制非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通常还都维持着很高的市场集中程度,在国有产权比重和市场集中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二者之间线性相关系数大约为76%)。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垄断具有双重特点:不仅限制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而且在国有经济比重高的行业其市场集中程度通常也比较高。
在我国现阶段,还应当注意到各个区域不同的具体情况。我国的改革不仅在行业上不是同步展开,在不同区域改革的进展也大不相同。到目前为止的改革大多采用“试点——推广”的模式,再加上各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等的不同,以市场化为特点的改革在各地所取得的成就也大不相同。国内学者对市场化衡量的研究以樊纲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发育、要素市场的发育、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这5个方面,利用25个基础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化指数。目前,已经公布的经济市场化指数包括1997年以来各年份的有关指标。下文将采用樊纲等学者所测算的各地市场化指数来反映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化进程。
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各有差异,这导致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行业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不同。同时,由于改革在各个地区也不是同步进行,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也不完全同步。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国内存在严重的地区市场分割,这就使得在省级层次上市场竞争程度又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既存在“条条”(行业)上的限制,也存在“块块”上的制约。对于标准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来讲,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行业”即是“市场”。但具体到我国,就必须同时考虑行业和地区因素。
虽然在各个区域内部的市场也并不完全统一,我们这里并不继续细分,对全国市场只分解到省级层面。对行业的分析则借助于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工业部门内部37个行业进行分析。
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各个行业竞争程度的差异,这里使用行业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ratio)与各地区市场化指数(mar)的乘积作为各地区不同行业竞争程度的代表(cont)。i地区j行业可竞争指数(contij)的计算方法为:contij=mari×ratioj
二、效率的衡量
对行业(和企业)效率的衡量,既要考虑衡量方法的合理性,也要考虑获取数据资料的可能性。eva、mva、托宾q等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作为前提条件,还需要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作为保障。这些条件至少在当前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不少学者对效率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利润率指标,但是,利润率对于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是有价值的。如果一些市场依靠行政管制维持着高度垄断(如我国的石油、电信等行业),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其市场势力的滥用,此时的利润率并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效率。同时,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利润率指标显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和行业的经营效率。另外,和劳动生产率等其他单因素指标一样,利润率指标未能考虑其他投入要素的贡献,所以,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或行业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效率。
有鉴于以上实际情况,结合可以使用的数据资料,本文认为:在一些市场垄断比较明显、竞争不够充分的前提下,利润率指标并不可取;企业利用投入要素新创造的增加值、企业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创新效率这些方面的指标更能反映他们的真实经营绩效。
在以下的实证分析中,我们首先考察市场竞争程度对产出的影响,主要分析行业利用同样的投入要素所创造的增加值的不同;再分析市场竞争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市场竞争程度对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市场竞争与产出效率。我们首先选择各省工业内部37个行业有关数据资料分析市场竞争对于产出效率的影响。所用的数据资料是1999和2002年相关统计数据,在剔除了部分数据不完全的样本之后,得到1434组样本值。以工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ln(value)]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固定资产净值的自然对数[ln(cap)]、从业人数的自然对数[ln(emp)]、区分2002年数据的虚拟变量(d02)和市场竞争程度(cont)。由于样本较大,需要对异方差问题保持警惕。所以,我们在下面列出了异方差——稳健性标准误。模型的回归拟合结果见式(1):
ln(value)=-0.654+0.822ln(cap)+0.166ln(emp)+0.345d02+0.050con (1)
(0.0683) (0.0266) (0.0252) (0.0335) (0.0108)
r
2=0.8654,r
2=0.8650,f=
2297.369
注:括弧内数字为异方差——稳健性标准误;各系数均能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从式(1)来看,市场竞争程度对行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显著的:在资本和劳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可以使工业增加值提高大约5%。2002年717个样本的竞争程度指数平均为2.48,中位数为2.44,最大值为7.89,最小值接近于0。如果在短期内我国各地市场化指数平均能够达到8,各行业民营经济比重能够达到80%,这将使我国的市场竞争程度平均能够达到6.4左右,和现有水平相比,能够提高大约4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大幅上升。这表明,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对于有效配置资源、增加产出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二)市场竞争与社会福利。分析市场竞争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垄断行业通过滥用市场势力对下游用户利益的争夺。
我国的垄断行业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显著特点:价格上涨频繁、上涨幅度较大。考察1995-2005年间我国工业内部14个行业的国有产权比例和产品价格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这期间我国工业各个行业产品价格变动幅度悬殊很大。总体来看,市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其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竞争程度高的行业。虽然影响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如投资品价格变动、市场结构的影响、国家的相关财税体制变化、需求变动等,但是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市场竞争程度显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表(1)按照国有产权比例,从高到低对各个行业在此期间价格变动的幅度进行对比。
和1995年相比,2005年我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平均上涨8.49%,石油、电力和煤炭等垄断行业产品价格上涨明显较快;而在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其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普遍较小,一些产品甚至价格下降。
如果将国有产权比例、cr8和价格变动放在一起,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存在很高的正向线性相关(见表2)。
我们有理由认为,垄断行业的所谓“效益”,主要来自于其对市场势力的滥用。他们所获得的利润,更多地意味着对消费者和下游厂商利益的争夺。如果市场缺乏竞争,企业的利润越多,也就意味着社会福利损失越大。
(三)市场竞争与创新绩效。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提供的有关企业创新活动的数据资料,我们还可以分析市场竞争对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我们首先来看,作为创新重要表现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与市场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各行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的自然对数[ln(patent)]作为被解释标量,以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自然对数[ln(rdinv)]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指标,分别以行业中非国有经济的百分比[ratio]和行业中最大8家企业占市场份额的百分比(cr8)代表市场竞争程度,可以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ln(patent)=-8.423+1.041ln(rdinv)+0.017ratio (2)
(1.1553) (0.0877) (0.0050)
r
2=0.8080,r
2=0.7971,f=73.6843
注:同式(1)。
式(2)的回归分析表明,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增加能够显著增加发明专利的拥有量,经费投入每增加1%,大约发明专利拥有量也增加1%;市场竞争程度增强能够显著促进科技经费的利用效率,非国有经济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够使得相同的经费投入多产生大约1.7%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实证分析还证明,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不仅不能够促进科技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反而使得效率下降,市场集中程度(cr8)每增加1个百分点,同样科技经费的投入所带来的发明专利将减少大约2.2%(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充分说明,竞争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高,而限制竞争则使得创新效率下降。
参考文献:
[1]白明,李国璋.市场竞争与创新:熊彼特假说及其实证检验[j].中国软科学,2006,(11).
[2]樊纲,等.中国分省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樊纲,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 2006)[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6-2006)[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6.
[6]戚聿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垄断与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