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产业集群所焕发的非凡活力和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虽然这些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突出的实力,但是这些产业集群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优化对策
一、 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整体创新能力低下。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具有创新成果“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创新主体。纵观我国产业集群内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模仿有余而消化和吸收以及自主创新不足;大学和科研机构缺乏实践研究能力,很多研究成果无法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产业集群支持机构的“发展迟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创新活动中支撑作用的发挥;政府在推动集群创新活动协调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职能履行不到位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导致了我国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呈现出发育不良的萎缩形态。因而,我国产业集群创新主体整体创新能力低下是制约产业集群创新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1.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我国很多产业集群尤其是传统产业集群内,相当一部分企业仍沿用传统技术甚至属于淘汰和限制的技术,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所占比例甚小,技术发展的滞后导致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即使我国部分产业集群能够引进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技术,集群内的企业也主要处于模仿和消化已经成熟的技术以及生产定型和常规产品的层次上,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以及二次创新的能力非常薄弱。
2.产业集群内的科研力量薄弱。我国产业集群内部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普遍存在科研经费不足,科研力量不能集中和资源配置低下等问题。很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资金,这导致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科研投入和销售收入之比小于0.1%。由于投资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从事科研开发的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的短缺,产业集群内部缺乏对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同时,也缺乏对一些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项目开发。
3.产业集群的支持机构发育不足。产业集群的支持机构是由产业集群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所组成。中介机构是加速提升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很多产业集群中介机构建设缓慢,主要表现为:中介机构的数量不足,发展空间狭小,缺乏政策的有力支持等。同时,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较低的诚信水平也导致“资金缺乏”成为制约集群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瓶颈所在。
(二)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网络结构松散。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松散的网络结构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机而紧密的联系,难以形成高效和频繁的协同创新。
1.企业主体之间的网络松散性主要表现为:“诚信”的缺失。在我国的一些产业集群内,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信任和承诺”的信用基础,很多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在协同创新中,容易出现一方的合作者单方面窃取“创新成果”,以及利益划分不均等种种问题。虽然在违反诚信原则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可以短期获益,但是信任机制的瓦解终将导致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越发困难,从而严重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长期经济收益的获取。同时,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产业集群内技术能力较高的企业多严格控制知识溢出,尽量提高其他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因而,即使存在产业集群内的非正式交流,创新成果的扩散也由于公司员工被严令保密而难以快速和顺畅地流动,从而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绩效处于较低的水平。
2.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网络松散性主要表现为:产学研的严重脱节。在我国产业集群内,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都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大学和科研机构同企业之间宛若两条“平行线”,交叉很少。一方面是企业在生产与管理中所遭遇的瓶颈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而严重制约和限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不能以“具体实践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闭门造车,导致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只能束之高阁。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这种松散的网络关系不仅严重限制了企业的成长,同时又浪费了珍贵而有限的科研资源,造成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低效运行。
3.企业与集群支持机构之间的网络松散型主要表现为:支持机构的发育不足。产业集群中介组织的发育不良造成了中介机构与产业的脱节,导致二者之间的网络联系只能成为形式上的存在。比如,中间商的缺乏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制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短缺严重影响到产业集群市场的正常秩序;落后的人才市场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而,产业集群中介组织的发育不良导致众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很难从中介机构处获得应有的创新援助与创新支持。此外,金融机构担保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尤其是绝大多数的民办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加大,使得“资金短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三) 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统观我国政府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的职能发挥可以发现,政府在政策和制度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存在职能履行不到位的问题。在产业集群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中,仍然存在着铺摊子、比数量、地区分割等传统发展地区经济的封闭保守思想,一些追求政绩的官员制订的脱离实际资源状况的战略往往缺乏科学论证与可行性,给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我国产业集群内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优良的创新基础设施。由于对行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如研究与开发等资源以及对技术创新等制度供给不足,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和实施不力,创新产品被侵权事件屡屡发生,这既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也会使创新者预期收益下降,抑制创新者的积极性,进而在深层次上导致企业相互信赖程度降低,合作成本上升。
二、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优化的对策
(一) 企业主体层面的对策
1.确定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合理定位。企业在产业链中合理定位可以视为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合理定位。由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自身资源和创新能力等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所以不同能力的企业应该被纳入到与之相应的创新研究梯队中,以便促进企业在合适的定位上做精做强,能够更为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加快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进一步解决集群发展过程中重复创新所导致的创新效率低下和创新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企业在确定合理性定位后,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就形成了一个有机而合理的结构:以高技术能力为代表的企业位于集群内的第一梯队,市场定位于高端产品市场,并致力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以中等技术能力为代表的企业位于集群的第二梯队,主攻中端市场,并加大投入以研究开发新的产品来弥补第一梯队所放弃的空白市场;技术能力较低的企业位于集群内的第三梯队,从事低端产品生产和相应的配套服务,并在不断的生产和创新积累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跻身上层梯队的内在动力。
2.树立“合作竞争”的理念以谋求双赢。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是我国多数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现象。竞争能够促使企业持续保持创新的动力,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和寻求技术上的突破,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但是集群内企业若过于竞争而缺乏合作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降低企业之间的彼此信任,严重阻挠学习和创新的进行,所以在产业集群的创新过程中,加强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合作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基础。因而,产业集群内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找平衡点,以确保企业之间实现“双赢”或“多赢”。
如上文所述,竞争合作理念并不仅仅是同行之间处理双边关系的准则,它应该体现为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动,即在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树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合作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共担风险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资源互补开拓市场以及垂直合作完善产业链等方面。
3.技术创新同管理体系创新并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管理者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企业向高层次技术进步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国产业集群内的很多企业家狭隘地将企业创新单纯地界定为仅在生产技术上的创新,这导致企业创新体系的不健全和创新绩效的低下。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职能进行逐步地实施,需要经过企业管理层的各个功能部门具体执行,所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注重生产技术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管理体系的创新以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提高。
管理体系创新的迫切要求在于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敢于引进私人资本和国际资本,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多元化的投资和创新的主体。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创新包括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占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全球化经营理念;企业的文化创新应该致力于企业价值的塑造,着力突出企业的个性化气质,在企业内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以形成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二) 大学和科研机构层面的对策研究。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中主要担负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二是作为教育和培训机构源源不断地向集群内输入人才。因而,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应从这两个功能的优化入手。
1.注重三支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多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因而,在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要实现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以集群创新活动的需求为导向,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对集群创新发展迫切需求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进行教育和培养。
2.加强同企业之间的互动创新,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学和科研机构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缺乏有机的互动即导致了科研资源浪费,同时造成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后续不足。因而,在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相互交流和互动界面的基础上,企业应该直接对大学和科研机构提出技术需求,提供科研经费,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力会明显增强,双向互补的需求使交流节点频繁出现,双方创新资源的流量增大,机会也大大增加。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集群地处非中心城市,当地几乎没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基础很薄弱,因此身处此类集群内的企业需要加强同外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网络。
(三) 产业集群支持机构层面的对策研究
1.产业集群中介机构。产业集群中介机构要体现“非政府性”的民办特点,实现自主经营,自主管理,降低行政部门对集群中介机构内部事务的干预。产业集群中介机构要代表企业主体积极地同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实现集群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中介职能的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中介机构要实现服务功能的“全面化”。借鉴国外产业集群内中介机构成功发展的经验,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中介机构应该扩大服务的种类和范围,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咨询、信息搜集、信息筛选、技术支持和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服务,以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产业集群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界面”效用,将集群内的企业同外部合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搜索和选择合作对象,进行相关项目的洽谈等,以减少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降低产业集群内技术学习的路径依赖,为产业集群的持续性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产业集群中介机构要致力于引导健康的集群经营文化,鼓励竞争合作,抑制恶性竞争,积极促进集群内成员之间的紧密互动,从而使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由“自发创新”上升到“自觉创新”的层面上。
2.产业集群金融机构。拓展金融融资渠道,实现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同时要大力推动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应该实现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以外源融资为主的融资策略。实现融资的国家化需要开放资本市场,同发达国家互通有无,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海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并积极争取国际金融公司向我国企业的投资。大力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因为民间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利用人缘与地缘优势,充分了解贷款者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社会关系等信息,这样将有助于度量经营风险、信用能力、违约的社会成本和心理成本等。
完善集群内的融资环境,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从长远看,积极发展信用评级来解决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问题,并由专业机构公正给出企业的信用资历和信用证明,这才是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真实和可靠的信用评级制度,才能让资金出借者、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资产、风险和信誉等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健全的法律体系能够为产业集群内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实现金融业务健康而有效地运作。
(四)政府层面的对策研究。透视国外发展比较成功的产业集群可以看出,政府在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营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支持营造集群创新环境中所能发挥作用的大小是决定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1.通过政策杠杆,激励创新。政府应该很好地利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政策杠杆以达到激励集群内企业不断创新的目的。政策杠杆的具体形式包括财政贴息、地方返税、所得税减免、三项基金、专项基金等。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的重点扶持和资助,并由政府牵头,积极地促进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同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
2.不断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营造良好的集群产业环境和生态环境。产业集群的进步和发展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也日益增加,如电子商务在经济活动中的蓬勃发展势必要求政府不断地加大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设施方面的投入和完善,所以政府应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通信、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条件。同时,政府也应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集群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吸引大批人才的加盟,以实现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