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光农业园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也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介绍了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现状,指出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模式和今后的发展目标,以促进农业观光园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观光园;现状;发展模式;目标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51-02
观光农业园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也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观光农业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农业景观与设施为手段,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功能为目的。观光农业既不同于单纯的农业,也不同于单纯的旅游业,具有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生产、优化生态环境、生活体验和提升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显著特点[1]。观光农业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它赋予了农业、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主题要求。
1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
1.1园区立项缺乏区域性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存在无序发展的现象
我国传统农业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现状,促使观光农业快速发展。但由于很多城市缺乏整体区域性的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各郊区乡镇各自为政,大量的农业观光项目在缺乏科学调研的情况下纷纷上马,项目设置重复,形成自我竞争,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不佳[2]。
1.2园区规划选址缺乏充分的分析、评价,导致客源受限,经营成本增加
观光农业园区的选址涉及园区的区位、交通、客源等外部条件和园区内部自然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生产基础等诸多内部条件。对于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的郊区,发展观光旅游在客源竞争方面势必受到限制[3]。另外,观光农业园区的用地要求基址内部除了具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态资源外,还要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园区的规划选址如果缺少对客观资源条件的客观评价,必然在后期的竞争中失去优势。
1.3定位模糊,项目设置雷同,缺乏特色
目前,国内很多园区在规划过程中,未充分调查、分析基址的产业优势和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特色,不能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而是简单照搬国外建成的农业园区的项目或模仿一般旅游景点的做法,最终导致项目设置雷同、杂乱,使园区丧失特色,从而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竞争力。
1.4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
许多观光农业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园区规划和景观的营造是模仿风景区的规划或旅游规划的相关程序与要求,造成很多本属于公园或风景区的设施和人工景点却出现在农业观光园区内。同时,对于景观的营造规划,未充分分析和尊重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体现乡村田园风光的特色和观光农业的本质,而是想当然地对功能区和景区进行划分,造成很多本来很有特点的地形、地貌被忽略,甚至被人为破坏,增加很多不合理的景观设施,不仅耗费大量的投资资金,而且破坏基址上的自然生态特征,造成农业观光园区本质特色的丧失。
1.5园区规划缺乏生态规划理论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的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更多的是规划人员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对观光农业的理解进行展开,多侧重于景观及旅游观光方面的规划,而对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甚少,有的甚至没有涉及。这种规划自然背离了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无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
2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与目标
2.1开发模式走产业化道路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农业观光园的档次结构无疑会更加丰富和更加多元化。开发农业观光园的思路之一是将生态概念与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如农家乐的开发相结合,在生态资源丰富且适宜休闲的地区进行资源与要素整合,通过整合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系。
2.2经营方式走集约化道路
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由于受到现有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与农户自身资金的限制,起点低、规模小、散布广,为此必须走集约化道路,并在组织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其组织制度可参照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制度的模式,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以实力雄厚的公司统一经营,参与农户提供土地与基本的设施,双方按照一定的契约或投资股份分享收益和承担风险。
2.3产品开发走特色化道路
农业观光园的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以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为载体,不仅要因地制宜的设立旅游项目,同时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农业观光园的生命力所在,其差异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
2.3产品开发走特色化道路
农业观光园的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以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为载体,不仅要因地制宜的设立旅游项目,同时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农业观光园的生命力所在,其差异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
2.4收入渠道走多元化道路
农业观光园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果经营者的收入渠道单一,必然产生淡季、旺季收入的较大差异,常常导致恶性竞争。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条收入渠道,例如通过观光农业季节性特色项目、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经营花卉苗木等方式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
2.5提升形象,走品牌化道路
农业观光园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整体的形象,使得有资源特色、有管理能力的休闲观光项目同样受到影响;同时,农业观光园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必须突破以往“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因此,有资源特色与经营实力的农业观光园必须靠品牌推广其经营,以知名品牌的特许经营形成连锁经营的格局。当地政府应运用行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平台,将农业观光园作为一个整体品牌进行包装与市场化运作,以提升其整体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6建筑装修走生态化道路
农业观光园在特色项目的开发上应与城市郊区及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从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高度,使个性化的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相协调。无论是休闲观光项目建筑材料的选择,还是其色彩、体量、风格都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布局协调一致,做到村景交融。要控制和减少使用有害的装修材料和产品,不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能源等。
2.7微观管理走科学化道路
农业观光园的微观管理必须逐步摆脱现有的单家独户式的管理模式,走科学化管理道路。首先,在项目的开发选择上,一定要在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地理位置等进行充分有效的评估、定位和市场分析之后再确定开发方案;其次,在日常经营中要不断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强化服务意识[5]。
2.8宏观管理走规范化道路
政府必须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新审视农业观光园的地位,必须加强对农业观光园规范化的引导。要把农业观光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投入,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2.9产业发展走国际化道路
当前,农业观光园的游客主要集中于临近城市的农村,由于大多数农业观光园不具备一定的规模档次和品牌感召力,难以招徕、接纳国际游客。事实上,很多国际旅游者都有了解整理
3参考文献
[1] 王海勤.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实例研究[j].商业时代,2005,6(21):92-93.
[2] 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技术规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4.
[3] 丁忠明,孙敬水.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