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作为重要贸易方式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江苏省加工贸易作为全国加工贸易的领头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政策、资金、科技水平等原因,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就制约因素与对策进行浅入的分析。
关键词:加工贸易;特点;制约因素;分析
1 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特点
作为全国加工贸易的领头羊,江苏省加工贸易呈现如下特点:
(1)来料加工进出口高位高速增长,进出口商品高度集中。来料加工出口保持100%以上的高增长,出口21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5%,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26%;来料加工进口220.6亿美元,同比增长72.6%,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口的34%。进料加工出口606.9亿元同比增长30.3%;进口4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8%,累计出口132.6亿美元。占来料加工出口的62.1%。主要进口商品有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液晶装置及零附件等,累计进口163.7亿美元,占来料加工进口的74.2%。
(2)全省加工贸易经营主体队伍继续扩张,私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增势强劲。2005年全省共有7719家企业从事加工贸易,比上年增加2150家。内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外资企业增量较大。全省加工贸易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91家,比上年增加48家,累计出口额64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78.5%;加工贸易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有111家,比上年增加26家,累计出口588.6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71.7%。
(3)主要贸易伙伴格局发生变化。2005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第一贸易伙伴。日本、美国、台湾省、韩国名列贸易区域经济易伙伴前5位。台湾省继续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一来源地,进口164.1亿美元,同比增长17.7%。韩国已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第二来源地,进口160.1美元,同比增长75.5%。
(4)出口加工区的载体作用初步显现。江苏省已设立出口加工区13家,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进区企业208家。2005年江苏省出口加工区进出口249.1亿美元,同比增长77.1%。
2 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加工程度不高,增值率低
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属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的低层次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企业不具备真正的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只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增值率低。根据统计,江苏省加工收益的80%属于国外产值的转移。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江苏省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弱。拉动作用相对较小。江苏省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加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真正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却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既不使用国内原材料,也不存在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而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的加工基地。
2.2 本土和外资企业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
江苏本土企业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配件等配套不足,外资企业的绝大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都通过进口贸易或者本地的外资企业。而并非本土企业提供,其主要原因:一是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达不到外资企业的要求。二是江苏在引进外资时,引入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本土企业无法实现和外资企业的配套。
近年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但这一表面现象并没有改变产业结构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实质。其主要表现:一是近几年来苏州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直线下降,从2000年到2006年,该指标大约下降了50个百分点。二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率普遍较低,2005年其利润率甚至低于产业平均利润率3个百分点。由于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研发设计以及销售服务的附加值较高,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的附加值最低,因此苏州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事实上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由此可见,江苏加工贸易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此外,在江苏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根植性较差,还没有与本地的科研院所,特别是企业形成紧密联系,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3 加工贸易向下游延伸势头缺乏力度
跨国公司为节约成本,必然考虑在当地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但江苏省的下游产业与之相互配套、相互渗透的能力较为匮乏,设计、材料、零部件优势过分依赖于国外。一些外资企业在尝试将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国内,但是至今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仍很低,是因为省内原材料及相关工业发展滞后,国内有关企业在零部件生产成本、质量稳定性和供贷周期方面不能满足外商的要求。
2.4 本土企业遭到挤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
江苏选择了发展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的模式,这一选择本身就含有对民资的取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世界银行曾联合研究过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现凡是外资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当地民营经济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江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政策重心向外资倾斜,给外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民营企业实际上是在不平等状态下与其竞争,导致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在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和资金供给等方面发生较大挤出。尽管近两年江苏的民营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有了一定增长,但其辅助地位并未得到改变。由于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较为先进,利润稳定,贷款风险较小,所以与国内民营企业相比,银行更乐于向外资企业提供贷款。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对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挤出,客观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因而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大力支持。
3 提升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3.1 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进行引导
对于加工贸易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使其介入国际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一环,对次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有明显的效果。应该符合江苏省的经济条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对于将鼓励外商投资所从事的产业进行细化,明确准备吸收的具体生产环节。制定科技含量不等的特定生产工序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产品、零部件的税收予以优惠。完善和规范加工贸易深加工的管理办法,提高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
3.2 积极推进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协作战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
对于苏州本土和外资配套不足,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为主,跨国公司根植性较差的问题,本土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真正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这是实现本土经济与外资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的最好选择。本土企业加入这条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通过“边干边学”,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诀窍,逐步跃升到较高附加值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向跨国公司学习阶段、与跨国公司合作阶段、与跨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目前,江苏面临的问题是本土企业能否实现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因此。让更多本土企业为外资企业配套,用外资经济带动而不是代替本土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选择性的引进外资。外资引入时不一定要求是完整的产业链,因为完整产业链的引入虽然一时可以增加当地的招商引资数目和产值,却断绝了本土企业为外资配套的可能性。(2)鼓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增加本土企业的附加值。通过给予外资企业使用国内中间品与进口中间品同样、甚至更为优惠的税收待遇,引导和鼓励外资企业首先考虑与本土企业配套,建立合资企业,使得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形成比较固定的配套生产关系。(3)弥补本土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在培养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前来创办研发机构,发展合资企业或签订技术转让条款,从而加大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缩小技术差距。目前在苏州昆山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中,约有40%的企业已先后通过了iso9000认证,有80多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生产,大多数企业树立了参与国际竞争的配套协作意识,并且积极向产业链高端靠拢。
3.3 鼓励提高配套率,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
配套产业发展是加工贸易带动本地产业成长、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为此,全省需要充分利用和不断提高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为配套产业快速增长提供微观主体。此外,还应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鼓励加工贸易的采购率,是加工贸易的一个政策重点。
加强与周围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促进加工贸易向苏中、苏北转移。伴随着南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势在必行。要看到不同产业链条中的加工贸易在其他地区的激烈竞争,增强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外商投资和产业吸引力,促进南部低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度的加工贸易向苏北苏中地区转移,从而牢牢保持并稳步全球要素在江苏省的发展。为借鉴经验,中北部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强中北部地区引进外资的软硬环境建设,鼓励南部多向中北部的技术援助、资金注入和劳动力培训,鼓励中北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为南部产业的配套生产,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使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入全球化产业体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3.4 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实现由规模型扩张到内涵型增长
对于江苏本土企业遭到挤压,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该积极给予支持。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在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税收上给予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的优惠待遇。鼓励外资企业的流出人员自主创业。广开引资门路,疏通融资渠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尽快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用好现有人才,广泛吸纳各方面的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江苏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联系,建立科研机构、建设好苏州研究生城和国际教育园,大力扶持各个大学,为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提供支持,争取在未来几年内江苏高层次人才有较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