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峡区域是长江经济带的西部地区,它以三峡工程为龙头,以重庆和宜昌为支撑,以三峡库区为纽带,以服务三峡工程及百万移民为特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百万移民的搬迁和安置,三峡区域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但由于种种原因,产业的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试图运用产业结构错位分析法,重点分析移民工程对三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并有针对性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产业结构错位幅度、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移民安置措施。
关键词:三峡区域;移民工程;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1 三峡区域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建设以来,随着三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
1990年后三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三峡区域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符合一般经济发展规律。但如果考虑三峡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把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联系起来考察就会发现,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较大的错位幅度,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
2 移民工程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土地资源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
三峡区域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土地资源紧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本身存在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三峡工程修建后,库区大量的相对肥沃的土地被淹没,后靠安置区开发的土地由于其熟化程度不足而相对贫瘠,使得移民搬迁后土地资源更加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由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相对贫瘠,导致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未增反降(表1所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剩余劳动力,再加上地区教育一直比较落后,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转移。故大量劳动力隐性失业于第一产业,使得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幅度较大,且居高不下。
(2)随着移民工程的不断推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减弱。
从理论上讲,第二产业应是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期望流入的行业,但三峡区域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情况并不理想。按照产业分类,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除了建筑业因为库区开发、移民搬迁得到了快速发展吸收不少劳动力外,工业发展并未带来就业的提高。随着搬迁工作的结束,各种基础工程的完工,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会越来越弱。由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一方面直接导致第二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较大的错位幅度,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第一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亦存在较大的错位幅度。
(3)三峡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低下,导致第三产业的传统性非常明显。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三峡工程久论未决的影响,三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区域教育事业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三峡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低下。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87.01%,而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04%[8]。
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素质要求不高的交通运输及饮食等传统型服务业。统计资料表明,三峡区域第三产业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特别是和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及饮食业年均增长速度为40%。过去十多年间,由于土地资源不足,农村移民较多地转移到和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及饮食业等传统服务业,使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急剧增加(1990年的13%增加到2005年的31%)。由于增加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低素质的劳动力,且从事的是传统的第三产业,导致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未增反降(表2所示)。因此,从第三产业内部看,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3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移民安置对策分析
三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现状。为保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借助市场和行政等各种机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结构快速转换,尤其是快速转移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吸纳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确保各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一致,产业结构优化。
(1)开发人力资源,创新移民安置模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动力。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要求:转移第一产业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然而,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在于劳动力素质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提升。因此,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水平,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动力。
三峡移民曾开展过一定的人力资源开发安置模式试点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三建委和万县移民局曾委托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培养移民子女达500多人,这些移民子女现已离开农村,甚至离开三峡库区,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或在企事业单位上班、或从事经商等活动,不但他们就业稳定,收入较高,而且已有部分受教育子女将家人、尤其是兄弟姐妹带出了三峡库区。可见,人力资源开发的移民安置模式既提高了移民本人的就业能力,也缓解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安置压力。
依据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源开发有四种途径:教育、培训、流动和保健。其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和技能素质的两个主要途径。对三峡区域而言,人力资源开发的立足点应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三峡区域高等教育的载体是区域内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它们是培养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但是从形式上来看,更多的是知识性的普通教育,在专业技能上的培训还要加强,现在所缺的是各种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所以要建立完善的、针对性强的再就业培训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形成一套快速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
(2)借助后期扶持,发展库区农村经济,巩固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基础。
三峡移民已进入后期扶持阶段,后期扶持资金和库区建设管理资金的投入,将为当地经济发展再次注入急需的资金,给三峡区域带来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各地政府应及时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着力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进一步做好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重庆市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分别制定了“关于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库区各县按照核定的移民人数和经移民及移民村群众讨论确定的扶持方式、扶持项目,以村为单元编制各地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三峡区域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有利于农、林、牧等多种经营的发展。因此,三峡区域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移民群众,科学规划后期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其土特产品众多的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兴办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特别是农业的加工服务业,既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又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做到“离土不离乡”,既缓解城市中的就业压力又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方面恩施走在了前面,政府通过引导和投资,现在恩施的土特产品及其加工产业发展良好,成为恩施经济发展的支柱。
(3)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方面有两个显著的特点:①多数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劳动力能力强。②对劳动者素质弹性大。一些行业如金融保险、教育科研等行业要求文化素质较高的就业人员,而餐饮、公共服务、环卫等行业可以吸收一些文化层次低的劳动力。通常情况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第三产业服务需求的转变,第三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转变趋势是传统的第三产业如商业饮食、交通运输比重稳定下降,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趋于上升。
三峡区域经济发展至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成为对地区就业贡献最大的产业。统计资料表明,三峡区域第三产业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特别是和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及饮食业年均增长速度为40%,成为拉动第三产业的主要力量。并且由于这些行业为劳动密集型,所需劳动者素质较低,成为地区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新兴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虽然发展迅速,但所占比重一直很小,由于对人才素质要求高,从业人口增长缓慢。今后除了旅游相关产业继续发展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认识的提高,新兴的服务行业也应大力发展,确保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总之,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政策的作用,合理运用三峡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为第二、三产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将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技能水平;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将有效地促进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参考文献
[1]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王俊豪等.现代产业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6]湖北省宜昌市统计局.湖北省宜昌市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湖北省宜昌市统计局. 湖北省宜昌市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周银珍.区域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9]schultz, theodore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