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包括文化旅游、演艺影视、文展文博、餐饮包装、娱乐等。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本地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树立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观念,大量引进国内外的技术,加强人才的自我培养,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进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黄河三角洲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调整的重点行业及其模式如下。
一、文化旅游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为点轴开发—市场主导—产业互动—政府支持。
这一模式的含义是:
1.点轴开发:以相对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建立旅游的增长极区域,以此为增长点,以相应区域之间的交通线路为轴,组成区域产业的点轴发展模式。黄河三角洲已具备这样的条件。
2.产业开发模式:黄河口与湿地是自然人文特色,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是休闲娱乐特色,时家村是戏剧文化特色,垦利是红色文化,利津是历史文化,遍布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工业的地理景观和科技文化,可以同时开发。
3.市场主导模式:以相应的区域资源为基础,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组建文化旅游公司,先以旅游业为先导,再创立相关文化旅游产品为辅助,鼓励其他产业企业与文化旅游企业实行资金互动、管理互动、人力资源互动,促进开发。
4.政府支持和创造环境条件:政府提供市场环境和政策的支持,继续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二、演艺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黄河三角洲的吕剧与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演艺业发展不尽人意,在于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市场化程度低。演艺业发展的模式为:市场引导—公司运作—政府协调。
1.市场引导:演艺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群众口味,考虑本地与外地的消费承受能力。古今中外的演艺业处在文化产业的中心地位,对演艺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演出市场如果仍然以政府推动为主,产业化效果就会滞后。
2.突出公司运作机制:实现演艺市场经营主体公司化和品牌化运作。目前,演艺团体和剧团要转变传统体制,借鉴公司化管理和产业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经验,以项目和资产为纽带,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的方式,以公司化为突破口,以国内外文化市场为目标,组建演出公司,建立创作基地和创作人才队伍,借助演出产品制和广告公司推向市场。
3.政府协调功能要充分发挥:吕剧和演艺资源仅是一个基础,从资源到支柱产业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需要一个产业发展平台,才能形成经济效益。政府推动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急需政策的支持。同时,政府用财税、税收、工商、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构建宽松的环境,保证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政府还要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和创作基金,提供的经费保障。该模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演艺团体管理体制要快速进行;(2)演艺业要组建产业公司,产权问题仍是核心;(3)引进演艺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培育。
三、影视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水平。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是规模较小,处在起步阶段。根据黄河三角洲影视产业的特点,确立的模式为: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数字化支撑。
1.以电视产业为龙头: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和支柱,尽快实现电视产业的经营转型,在继续保持广告经营持续增长的同时,可开展付费电视,扩大电视节目和资源开发。
2.市场化运作:电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在保持电视的媒介宣传属性的同时,一是实行制播分离,把教育类、故事类、行业类的节目分离出来。二是国家政策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除新闻宣传类的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影视剧制作类组建公司,实行两权分离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培育发展广播电视产业集团。鼓励国内其他集团兼并、联合、重组整合经营性公司。扩大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类以外的影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制作,也允许境外机构进入。电视产业内的转制企业单位,在确保控股的条件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节目和电视剧的经营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三是改建电影院,组建院线一体。
3.公司化管理:影视产业要扶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群,由他们辐射和带动规模提高。在中小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之间,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加强产业的中间层次,促进影视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比如音像业、演出业、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其次,借鉴影视行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开拓动漫片的播出市场。开拓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走向国内和国外市场。
4.数字化支撑: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近十年的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技术、网络技术正在为电视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08年,我国已宣布用数字方式传送奥运会的实况,数字电视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预计市场价值有4 000亿元~5 000亿元。蕴涵着巨大商机,成为竞争手段。黄河三角洲的电视影视产业可以采取产业循环的方式,引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实行跨越式发展。
四、文化用品制造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化用品制造业是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属于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带动较强的产业。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增加值比较低,基本是空白。由于黄河三角洲对文化用品的需求较低,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业要面向全国和国外市场。设计为外向型模式。
1.市场导向: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首先面向本地,同时更要面向国内和全球市场。市场又体现在缺乏文化用品制造业,需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企业进入黄河三角洲,在这里建厂,在全国和国外销售,双向在外。
2.全国分工:明确在全国的分工格局。发达地区的劳动成本高,资源和能源约束明显,全国文化用品制造业必然重新分工;国外的文化用品制造业转移趋势,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的机遇要抓住,利用劳动成本低、资源优势来承接。
3.政府支持:文化用品制造业是属于弱小行业,需要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的配合,政府要协调。
五、文博会展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博会展业是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文化产业之一,现有中国石油工业博物馆、吕剧博物馆、垦区革命史博物馆、东营历史博物馆,但是由于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业的范围,公益性较强,没有对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也没有作为一个行业来发展,黄河三角洲的文博会展业应走出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开发模式为:文化需求为龙头—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化开发。
1.以文化需求为导向:文博业在完成公益职能的同时,依托公益性文化服务提供相关服务。一是在公众参观的同时提供相关产业服务,如购买相关文化产品、餐饮;博物馆以占有资源走出去,为各地服务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机会,创造产业化。
2.以产业开发为出路:博物馆开发式全方位、立体化,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提供产业化服务,如文化产品、文物复制品、餐饮等。其次,与其他产业联合的文化开发,如汽车展览、与旅游业合作开发文博旅游业,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展电视剧和专题片制作。
3.以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为保障。文博业是事业体制,但不等于不能进行产业化经营,引入产业经营理念和方式,需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以保障文博业的发展。
六、餐饮文化业及其发展模式
餐饮业传统上属于第三产业,但是人们对餐饮的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品位成为餐饮业竞争的核心力。黄河三角洲的餐饮业拥有发达的市场,海产品和地方特色应当以文化提升为目标,即黄河三角洲文化驱动餐饮业,将其发展模式定位为,黄河三角洲文化—演艺业、旅游业—特色菜肴和服务—集团化模式。
1.以黄河三角洲文化为魂。用黄河三角洲文化提升餐饮业,形成餐饮业的黄河三角洲文化特色,是区别其他地区餐饮业的标志。
2.与演艺业、旅游业等产业联合,与餐饮业联合可以使人们将吃与领略演艺文化,把餐饮业转化成文化大餐;与旅游业联合,使餐饮业获得广大的市场。
3.集团化为龙头。近几年已逐步形成大的餐饮企业,如蓝海集团、东胜大酒店等,餐饮业创新并且与演艺业、旅游业结合,需要大资本、大企业的支持,需要尽快建立以黄河三角洲文化为内涵的餐饮集团。
七、包装印刷业
包装印刷业属于和文化产业及传统产业联系密切的行业。无论任何产业都需要包装,制造业也需要包装,包装属于制造业的辅助行业,同时包装的设计、印刷又属于文化产业。包装的文化审美的外观形式越来越讲究,强化了包装业的文化色彩。黄河三角洲的包装印刷业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黄河三角洲的包装印刷业属于外向型的,面向全国市场,引进高端包装印刷技术和人才,实行两头在外。
八、文化娱乐业
文化娱乐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都市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产物,实质上是大众休闲。大众娱乐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与高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采用三维空间幻境的游戏、巨型屏幕创造出的神奇意境都使消费者如痴如梦。二是文化娱乐业的跨行业和国际化经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娱乐业是发展最迅速的行业。大量出现的营业性的舞厅、歌厅、游戏厅等,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成熟,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推动城市旅游、宾馆、餐饮、交通、演艺市场,并且推动城市服装业、美容业以及各类市场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娱乐业市场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文化含量不高的不足。应当吸收国内外的娱乐业发展的经验,走出黄河三角洲特色的发展之路。鉴于文化娱乐业和前文所述及的演艺业、旅游业、餐饮业、文博业等存在诸多较差,不再专门推出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