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基本功能之一,是具有为居民服务的能力、满足居民游客代理商的休闲需求的能力、体现城市个性、优化配置城市休闲节点和休闲组织能力的开放系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休闲功能外延范围。
关键词:城市功能;休闲功能;城市休闲节点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30-03
城市休闲功能是休闲时代、体验经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转换升级、旅游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承担的重要属性、能力和效用之一。城市休闲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并非新兴功能,早在城市产生之初就存在其原始形态——游憩功能。但人类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几乎抹杀了城市这一原始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很长时间内的休闲服务成为未被认识的历史[1]。如今,在物质财富及其丰富的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了“休闲时代”。未来休闲将唤醒沉睡的城市休闲功能,主宰城市发展方向。
一、城市休闲功能内涵
《汉书·杜钦传》的“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记述中的“功能”之意为“能力”;在表达器官和机件的功能时,功能之意为“功效”、“作用”;而在自然辩证法中,“功能”同“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辞海》,1999年:1464)。由此推理,从自然辩证法视角分析,城市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关系或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能力和效用,包括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两部分。城市功能作为一种属性,表现在城市运营过程中各实施要素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为一种能力,是城市运营对城市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强度;作为一种效用,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城市实体地域及其经营管理过程,同时表现在其对国家或地区及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关系、能力及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在。不同学科对城市功能的物质存在形式有不同的界定。所以城市功能有着十分丰富的存在形式(如图1所示)。
由城市功能概念界定以及城市功能存在形式,可演绎推理出城市休闲功能概念内涵:城市休闲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休闲节点,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所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休闲服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休闲节点内集聚、极化、优化配置,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人们身心愉悦、恬淡闲适、价值展现以及城市的人力资源再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能力和效用。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城市休闲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能力。马克思认为城市是“人化的自然”,它的诞生和建设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2],是“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之所以成为自由、舒适、快乐和创造生活的象征,其本质在于休闲功能的实现[3]。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拟订的《雅典宪章》将休闲之核心游憩作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这三种观点集中体现了城市休闲功能的城市存在之原本性。休闲是人的基本需要,而城市独特的文化元素聚集特征是休闲对城市居民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城市丰富的物质财富、高等级社会服务设施,为满足人们高层次的休闲需求提供了可能。
二是城市休闲功能具有满足居民、游客效用最大化,以及休闲代理商利润最大化的能力。同时,又为三者间的交易提供可能。城市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观点:在城市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集聚的系统中,城市休闲功能属于经济功能。作为经济人,厂商和居民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城市内部聚集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诸如噪音、污染和拥挤等城市问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阿瑟·奥沙利文,2007:1)。以此推理,居民、游客和休闲代理商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城市内部聚集了休闲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拥挤、污染、犯罪等“城市病”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在经济学的资源稀缺理念支配下,城市休闲功能将体现为居民休闲效用最大化和休闲代理商利润最大化。
三是城市休闲节点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休闲节点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是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户外场所,也可以是影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展览馆等公共室内场馆。不论是户外场所,还是室内场馆,一般来讲都有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要素构成。而且对不同的城市休闲节点而言,这些要素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不同。
四是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个性的具体体现。休闲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城市又能为休闲活动提供必要的丰富的资源和场所。特别是城市可以通过对游憩、娱乐空间的规划设计,对游憩娱乐设施的配置以及游憩娱乐氛围的营造,而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人文特质。同时,休闲空间特色和休闲活动魅力,也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使城市历史人文特色得以展现,城市个性逐渐凸显。休闲为城市增添了个性和人性内涵,使城市更富于魅力(叶文,2006)。例如,上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多层次休闲节点群,包括绚丽璀璨的城市灯光工程,使上海城市成为“不夜城”。此外,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健身馆、桑拿中心、攀岩、游泳、滑雪等体育休闲中心,为上海增添了“体育俱乐部”色彩。而杭州被誉为
一方面,就城市本质而言,休闲是城市的共性,每个城市都需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层意义上讲,所有的城市都可以称为休闲城市,这是广义上的“休闲城市”。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城市的休闲功能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城市的休闲个性。这种具有休闲个性的城市,是狭义上的“休闲城市”。广义上的休闲城市和狭义上的休闲城市的休闲功能的外延不同。但是这种不同指的是发展意义上或技术意义上的不同。这种外延差异判断,需要在城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并归纳总结。在此,笔者关注的是概念层面的城市休闲功能外延,因此不再区别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考虑政府和企业对城市休闲的重视程度,仅在客观存在意识领域中,解析城市休闲功能概念的外延。
在客观存在的概念意识层面上,城市休闲功能反映了城市休闲节点之客观存在的属性特征、发展潜能,反映了城市休闲供需意识层面的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效用最大化、休闲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城市政府和公益结构所追求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如图2所示)。图2表明城市休闲功能所反映的对象或所适用的对象有两大属性:一是城市休闲节点的客观物质存在;二是城市休闲供给和“消费”的客观行为存在。对城市休闲节点而言,其属性特征复杂多样:有户外开放型休闲地点,如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社区园林、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有室内休闲场馆,如音乐厅、茶馆、购物中心、博物馆、健身馆、美容院等;也有户外—室内复合型休闲旅游站点,如城市公园、旅游景区、度假型酒店等。城市休闲节点的供给能力是由其物质形式的规模数量、质量等级、效用高低等指标体现的。城市休闲节点的物质形式包括休闲设施实物、休闲服务行为、休闲组织结构、休闲文化实体以及休闲活动行为。城市休闲供给和“消费”行为主要反映在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效用最大化行为、城市休闲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城市经营管理者即城市政府和城市公益性民间休闲组织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行为。这种城市休闲功能的供给和“消费”行为,也是支配城市休闲功能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果要为城市生活奠定新的基础,就必须明了城市的历史性质,必须把城市现状功能,与它将来可能发挥的功能区别开来。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未来要发挥的功能,而城市游憩功能和旅游功能是城市已经充分展现出来的现状功能。未来城市休闲功能将整合基本游憩功能和提高层面的旅游功能,而形成更高级的城市休闲功能。这是城市休闲功能、游憩功能以及旅游功能的时间含义差异。从属性特征分析,三者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和显著的包含关系。一般意义上,城市游憩功能等同于城市休闲功能;对城市而言,旅游功能从属于休闲功能,因为城市旅游具有十分显著的度假休闲特征,而乡村旅游具有显著的观光探险特征;城市游憩与城市旅游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存在包含关系。从三者的范围及效用来看,城市休闲的影响群体最广泛、影响能力最强、社会经济生态效用最大;而城市旅游的经济影响能力最强;城市游憩的宜居效用最大、生活影响最深。从城市功能外延分析,城市休闲功能外延适中,城市游憩功能外延最大,城市旅游功能外延较小。概括的讲,城市休闲功能、城市游憩功能以及城市旅游功能间联系强度大于差异程度。
三、小结
城市休闲功能的形成背景条件、驱动机制相对复杂,要透过历史的天际线,放眼经济、生活、时间、价值、意识、行为等城市存在要素,才能拨开迷津,漏出显性休闲功能曙光。鉴于此,笔者着力归纳描述城市形成背景条件及驱动机制,并提出城市休闲功能存在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城市休闲功能的概念性内涵,界定城市休闲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休闲节点,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所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休闲服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休闲节点内集聚、极化、优化配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人们身心愉悦、恬淡闲适、价值展现以及城市的人力资源再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能力和效用。 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美]杰佛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张春波,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15.
[2]章仁彪.城市文明、城市功能与城市精神[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徐明宏.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06.
[4]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3-111.
[5]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45.
[6]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91.
[7]陈玉英.关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几点认识[j].旅游科学,200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