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边贸优势; 民族 地区; 旅游 经济
论文摘要:霍城县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霍城县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合作中心的建成,霍城县旅游业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霍城县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在新的 环境 和形势下,必须克服原有的不利因素,突出优势,调整 市场 ,才能确保霍城县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一、霍城县县情和优势定位
(一)霍城县的基本县情
1. 地理 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边陲,地处乌伊 交通 要道,北依天山,南濒伊犁河,东距伊宁市45公里,西以霍尔果斯河与哈萨克斯坦为界,是国内外进入伊犁最重要的门户, 历史 上以“丝绸之路”北道闻名遐迩。霍城县境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85公里,总面积约5460平方公里。下辖7乡5镇6个国营农牧团场和1个良种繁育中心,建有霍尔果斯边民互市市场和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有我国西部最大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
2.人文特征
霍城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文荟萃,经济 社会 稳定,素有“塞外明珠城”、“塞外小江南”的美誉。有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29个民族,截止2007年,霍城县共有 人口 38.45万人(含兵团10.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1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4%,各民族保留着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共同繁荣发展,经济水平逐年递增,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文化 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二)霍城县的优势定位
首先,霍城县毗邻中亚五国广阔市场,最大的优势就是向西开放,也是全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根据地。其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是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陆路口岸,距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378公里,雅尔肯特市35公里,与哈方霍尔果斯口岸相距仅1.5公里。2008年精伊霍铁路建成与哈接轨后,霍尔果斯口岸将成为我国西部综合运量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备、功能最齐全的国家一类公路口岸,是
(二) 旅游 环境 得到很大的改善
霍城县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以国门、界碑以及边民互市、旅游购物吸引着中外游客,丝绸古道的 历史 文化 内涵对发展旅游业有着极大的潜力。中哈国际合作中心的成立对霍城县旅游 经济 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旅游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3年来,随着霍城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霍城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其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达16280万元,主要用于景点和景区道路建设。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自2003年开始,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克拉达景区、兰干乡维吾尔农家乐、果子沟——赛里木湖等景点,还包括相应的广场、接待区、宾馆、购物中心、度假村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并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了各景点的服务水平,旅游综合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三)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霍城县的旅游业致力于发挥优势,积极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尤其进入“十一五”以来,旅游总体规划水平明显上升,精心打造出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生态休闲、 民族 风情、民众边境游等多条旅游路线,景区建设的档次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基本形成了一体化的旅游产业链。2006年,霍城县先后推出20多种旅游产品,分别在惠远古城和清水河开发区建起了旅游购物一条街,游客达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00万元;2007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50万元,并拉动相关产业收入6.6亿元,旅游人数和收入比2002年分别增长225%和1293%。2008年,霍城县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级旅游强县验收。霍城县的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崛起。
四、推进霍城县旅游业大发展的对策建议
霍城县的旅游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壮大,繁荣和振兴了地方经济,对 社会 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霍城县旅游业要想跨越式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树立区域合作的“大旅游”理念
中哈国际合作中心的建立,无疑为新疆尤其是霍城县的外贸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要紧紧围绕边境贸易这一优势做文章,打造国际旅游新干线。充分发挥霍城县边境地区文化、生态、民风等多方面优势,把整个霍城县的旅游业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树立“大旅游”的经营理念,开展区域合作,与内地、国外的旅游相结合,共同采取积极、实际的措施,使旅游线路不仅仅局限在疆内各地区,而是要伸向内地其他省份,伸向国外,真正实现多元效益。
(二)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名牌旅游
任何一项经营都不能忽视宣传的力度,旅游也不例外。因此,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应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构建多语种的旅游网站,推进国际网络预定系统,开展旅游 电子 商务 ,加强旅游网络 市场 营销 。借助网络、报刊杂志、宣传海报等不同渠道,加强对旅游信息的宣传。同时,立足于扩大影响,树立品牌意识。以资源优势建设精品景区,以文化内涵建设人文景区,以民族风情建设特色景区,真正使霍城这块自然风光与人工雕饰的风水宝地不愧于“西域明珠”的称号。
(三)立足民族风情,做好特色服务
霍城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旅游区域,应该张扬特色,积极发展民俗风情游。推出农家乐、牧家乐等民族特色服务,展示维吾尔、哈萨克、回族、锡伯族等民族风情,让游客充分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少数民族习惯以及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要把民族手工艺品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制作一些能够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 舞蹈 、专题片等影像资料,让游客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的渊源文化,丰富游客的生活,延长旅游时间,做到服务热情与收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政策引导,搞好生态布局
旅游业的开发,既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边境优势,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守 预防 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为使霍城县旅游业的软硬环境和谐发展,不断提高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应搞好生态布局,强化执法监督,遏制人为破坏生态文明、有损景区形象的事件发生。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政策、激励机制,激活景区的经营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霍城县“十一五”规划.
[2]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统计 年鉴2006、2007.
[3] 霍城县发展研究期刊汇编2007.11.5-200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