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鄱阳湖区; 旅游 开发;区位分析;生态 经济
[论文内容提要]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在江西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环鄱阳湖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 交通 优势、政策优势,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区域协调开发以及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的不足。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旅游线路和区域的相对完整性,提出了建立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空间战略构想,并就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开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所谓生态旅游业,就是要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把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永久保护自然景观、改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1]。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在生态经济区内发展生态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一、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鄱阳湖区自然 环境 优越,气候条件适宜,人文 历史 悠久,有着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4]。自然旅游资源有庐山风景名胜区、青山风景区、柘林湖风景区、云居山风景区、梅岭风景区、梦山风景区、溪霞风景区、琵琶洲风景区、莲花山风景区、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等,部分景区已成为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人文旅游资源包括 文化 底蕴厚重的庐山、有号称
三、环鄱阳湖生态 旅游 圈旅游业的 发展战略 分析 1.坚持自然观光旅游和城市人文旅游协调发展,积极促进鄱阳湖水域生态旅游发展。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最大的旅游资源优势就是鄱阳湖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3,6]。开发环鄱阳湖旅游圈的旅游资源应该制定“自然观光旅游和城市人文旅游协调发展,积极促进鄱阳湖水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创造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旅游品牌,形成若干个可供旅游者选择的基本景观和旅游线路。
2.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总体生态 环境 相对脆弱,特别是鄱阳湖地区的湿地资源、鱼类资源和候鸟资源受环境制约突出。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对于环鄱阳湖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和恢复的力度,拨出专项资金,在选定的精品旅游景区实施综合生态环境整治;通过 法律 法规系统、科学引导系统、 行政 管理 系统、 经济 调控系统、环境治理系统等来加以保障。最终取得“人—— 社会 ——生态”协调发展。
3.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落后的经济、 文化 现状是环鄱阳湖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多年来,湖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财政 收入、农民纯收入都在江西省平均水平之下。 人口 多、密度大、素质低,不但过多消耗资源,也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并形成恶性循环。残酷的现实要求我们,在发展当地旅游业时,要结合鄱阳湖地区 农业 人口多、农民收入低的实际情况,努力发展替代产业、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使百姓受益。
4.推进 市场 化进程,实现 投资 主体多元化。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发展严重不平衡、整体水平落后,这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从主观上讲,环鄱阳湖地区各个景区的投资、建设,更多是政府主导,企业的参与度低,当地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前瞻性,政策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客观上讲,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各级政府对企业短期经济效益比较重视,对旅游产业政府无力提供足够的开发资金,而市场体系相对落后。民营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因循守旧,没有形成从环境资源要效益的创业模式。所以说,各县市政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机制和政策上有所创新,从扩大企业 投资决策 权、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完善 融资 宏观调控、加强投资监管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与政策的刺激作用。
四、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强化各个县市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规律[7]。凡是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政府不应该介入,而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与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强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对环鄱阳湖旅游圈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宣传与促销。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旅游产品的科技和文化投入。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是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各县市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资金、积极引进外资、发动社会和群众集资、旅游企业 税收 返还等途径,来推动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重视资金投入,更应该突出强调科技与文化的投入,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生产、管理的科技水平和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3.加强环鄱阳湖旅游圈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便捷的信息共享体系。在建立和发展环鄱阳湖旅游圈中,必须加快区域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较短的时间里建成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为真正实现区域内各个景区间的协调与整合提供便捷快速的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环鄱阳湖旅游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共同发展。
4.进一步深入发展原有旅游景区,培育具有特色的新兴旅游基地。环鄱阳湖旅游圈特色游主要有三个系列:环湖生态旅游系列(观鸟、草洲、治沙、冰川遗迹、森林、山岳、瀑布等),文化旅游系列(名人故居、古代书院、摩崖石刻、古战场、革命文化、宗教文化等),休闲旅游系列(温泉、漂流、泛舟、垂钓、康体疗养等)。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应着力构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框架,重点培育特色产品、特色品牌,要在“特”、“新”、“奇”上做好文章,要加强各个县市的协调,推出富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的综合旅游产品,增强环鄱阳湖旅游产业在全省、全国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桂慕文,毛小林,杨淑萍等.应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 江西的生态经济建设[j].农业考古,2005,(3).[2]蔡海生,赵晓敏.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6).[3]蔡海生,赵晓敏,朱德海.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j].人民长江,2007,(2).[4]吕桦,刘影.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3).[5]黄细嘉,龚志强.鄱阳湖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6]崔丽娟.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2).[7]湛贻庆,甘筱青.鄱阳湖区国内旅游市场开发[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