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关邨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推拿》“叫好不叫座”。从中医疗病的视角看去,“推拿”所采用的推、揉、捏、按等手法,缓解病痛却行之有效;坊间到处挂牌的按摩诊所,大同小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很是红火;至于名中医的挂号费高达几百元也不鲜见。从大视野看去,“中医充满魅力,雄起缺乏动力”,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也是不争的事实。[论文网]
《人民日报》载文《中医药这把“钥匙”不能丢》!只因“很多人觉得中医不科学,不如西医精确,不愿意用这把‘钥匙’,无形中将中医边缘化”。其实,对中医药的挞伐近百年来从未消停过。尽管国家早就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路线图”,可是在实践过程中总是有些学者专家不以为然。以科普作家方舟子为代表的“讨伐”派,在“中医新世纪大论战”中,抛出《批评中医》的专著,独树一帜,最具代表性。为丛书作序的竟然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兼“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的袁钟先生。“批评”的内容颇有“颠覆”性——“中医学不是科学”、“中医‘神话’剖析”、“中医疗效不稳定”、“中药毒性要当心”……还拉大旗,断章意会用鲁迅、陈寅恪、傅斯年等名人的话作帮衬,看那架势,非“批倒批臭”不罢休也!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和发展,我国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蒋介石先生也曾针对“废止旧医案”的闹剧慷慨陈词——“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至于美国财阀洛克菲勒与中医结缘,正是因为老洛克菲勒先生走遍了美、英、法、德等国没能治好眼疾,来到中国抱着“死马只当活马医”的侥幸一试,殊不料只用不值几分钱的草药灌之,妙手回春,重见光明。于是慷慨解囊,建立一个机构,“专门研究中国医药”,这就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今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付梓《批评中医》的大作,咂摸滋味,似嫌有数典忘祖的意味和滑稽幽默。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批评中医》者岂能不知,为何只字不提呢!
无须讳言,今日中医药的处境确实让人忧虑。据经济学家陈胜昌先生披露,业界专家绝非杞人忧天,是有根据的: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乏力,有渐渐沦为“原料药基地”之虞。东邻日本占据了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的80%,韩国占据10%。其所用的中药原材,八成都是从我国进口的。国人卖出“一筐草”,洋人变成“一堆宝”。中医药在神州大地日趋式微之时,却是域外大力发展中医药之日。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设立了2000多个植物药研究机构。不仅筛选中药,取其精华,而且对中药复方药理进行研究,觊觎中医药的知识产权。调查数字显示,“洋中药”侵吞中国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土中药”内忧外困,我国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名骤减至现今不足500名。没有中医药专家,又何谈中医药的复兴!日本有人扬言:在21世纪一定要将“汉医汉药”改为“东方医药”。呜呼!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鉴于此,业界专家绘描出“中医药强国梦”振兴问鼎的“路线图”。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瑰宝,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医药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二是要敢于承认现实。知不足而后思进取,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确实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九龙治水”的分散体制难以形成合力。三是要充满发奋图强的自信心。中医药发展前景光明,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要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实践中闯出一条新路。有专家建言把把“现代中医药”列为新兴产业,若如此是政策性的突破,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