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佚名
本报告运用综合评价体系,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同时与全国进行了比较,以更好地认识我区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和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以及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不仅包括一个地区经济结构、运行效率、社会和谐等领域,也涵盖生态与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等。因此,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合自治区实际,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同时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可比性和动态权变性等特征。
在指标处理方面,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万元gdp能源消耗等同经济社会发展呈负相关的逆指标,对其处理采用倒数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对于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科技进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同经济发展方式呈正相关的正指标则直接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表1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结果
在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情况下,对已标准化的各省、自治区各类指标进行加权求和获得各大类指标评价值,然后各大类指标评价值进行求和获得综合评价值。2010年各大类及综合评价值结果如下:
(一)经济发展水平
2010年,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6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省市。其中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位于全国第25名,其他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gdp增速位居全国首位。
表2 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二)人民生活水平
2010年,我区人民生活水平位居全国第14,处于中等,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居民人均收入为1222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3元,位于全国第10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比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全国第26位;其他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恩格尔系数仅次于北京市。
表3 各省、市、自治区人民生活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注:由于资料的限制,各省市区居民人均收入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加权计算。
(三)社会发展水平
2010年,社会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20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三项指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新农保覆盖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三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4 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注:由于资料的限制,各省市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利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
(四)资源环境水平
2010年,资源环境水平位于全国第2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其他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单位gdp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表5 各省、市、自治区资源环境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五)创新能力水平
2010年,创新能力水平位居于全国第20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每十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10207.7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77.7人;每十万人拥有的r&d人员为129.6人,r&d占gdp的比重为0.55%,两项指标与全国差距较大。[论文网]
表6 各省、市、自治区资源环境创新能力有关指标及评价结果
(六)综合评价
以上五个部分发展水平经加权后综合评价,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位居全国第15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总体发展水平已居于全国中等水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六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不全面、不平衡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人民生活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和创新能力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客观认识我区整体发展水平,保持清醒头脑。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表7 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各省(市、自治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课题组负责人:那艳茹 课题组组长:包思勤
课题组成员:朱晓俊、李文杰、黄占兵、宝鲁、赵杰、冯玉龙、
赵云平、司咏梅、 张永军、商显刚、毕力格、哈斯、高鸿雁、张志栋
执笔人:宝鲁、李文杰、朱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