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徐明,李新英
x 摘要:知识问题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经验知识是活动的重要副产品,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中国经济33年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加工知识和交易知识在民众间的普及。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是增量知识的两类基本来源。内陆的经验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启示,新疆政府应定位好自身的服务型政府角色,为承接东南沿海转移企业、向西开放“请进”外资企业进疆投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知识源泉。
关键词:知识方向;跨越式发展;新疆
中图分类号:f127
引言:知识的经济性质
哈耶克(1936)在伦敦经济学俱乐部的演讲中强调:知识分工问题,非常类似于或至少与劳动分工问题一样重要。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知识问题,即知识的分工与协调问题。马歇尔(1920)曾经说过“知识是我们的生产的最有力的引擎”。《辞海》中对知识的概念定义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认识论的维度上,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默认的知识)。这两种知识的获取、积累的方法非常不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学、书籍而获得;默认的知识是实践的副产品,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具体来说就是由“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产生。按照哈耶克的观点,人类最丰裕的财富并不是写在大百科全书上的那些标准化知识(显性的知识),而是分布在社会个体身上的分散化的具体知识(隐性知识)。私人的知识决定了个人利用市场的能力,社会的繁荣富强依赖于这个社会能否利用好那些被社会个体掌握的具体知识。经验的多样性和个人之间的互动、诚信以及对一个实践背景的体验程度在决定默认知识的产生和累积上是非常关键的因素[1]。知识是隐藏历史行为结果和未来行为动向的规则集合,知识的经济学性质是在有限的实践、行为选择和“无知的适应”中获得更加有助于进一步实践、选择和合作的知识,从而进一步为合作创造了可能性并提高合作的效率[2]。现代经济学中的“学习曲线”讲的是微观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干中学”,通过生产等实践活动,行为主体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导致生产效率提高,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论文网]
经验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朱锡庆,2008)。就其来源而言,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的实践和认识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积累和增长。知识是经济增长最原始的动力,任何经济发展都是知识积累和普及的结果。知识的增量有两类基本来源,一是原创,也就是专门的求知活动,通过自身的经验活动积累知识,即内源知识;二是向别人学习,通过外来途径传播、吸收别人的经验知识,即外源知识。引入外源知识有两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即“走出去”、“引进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实现工业化采用的是“走出去”策略。其做法是选派一批人员到知识来源地学习,同时进口生产线和专项技术,以这种方式完成知识的原始积累。而中国内陆主要是采用“引进来”策略,即通过引进外资企业以合资项目的形式引入外源知识[3]。两种策略相比较,“引进来”有三个明显优势。第一,在规模、速度上,走出去只是一小批,而“引进来”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迅速积累、传播外资企业的知识(加工的、交易的知识);第二,外资企业是外源知识(加工知识和契约知识)最完整的载体,含有大量被文本过滤掉的细节知识,通过引入多个来源地的外资企业,知识的种类十分丰富[4];第三,前者可能导致人才、技术流失问题,而后者(引进外企)可以创造本地就业机会。
产业的空间地理位置转移是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得益于当年高效地承接产业转移。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中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特点积极主动承接来自世界各地制造业的转移,成为地地道道的“世界工厂”,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一、中国内陆经济增长的经验知识
经济增长是一连串事件,所有的增长问题都是知识(利用)问题。长沙理工大学朱锡庆教授认为,人类社会唯一的发展动力是知识的不断积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是知识推动的增长。社会转型的性质是民众知识体系的更新[5]。朱教授认为中国的农业国工业化要消费大量的新知识。一类是工业技术知识,那是传统农业代代相传的直接经验而不能自发生成的技术性知识;另一类是合约知识,也是过去的熟人社会难以积累,却能在高度流动的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交往关系与契约组织的社会性知识。新知识的流入与普及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中国经济持续33年高速增长的源泉是中国社会迅速普及的大规模制造的工业知识和大范围长程交换的契约知识[6]。中国的基本经验就是,一方面通过开放引入外资企业以传播吸收外来知识;同时利用、传播与积累国内历史积累的经验知识。
(一)外源知识:深圳的经验
据初步预算,深圳2011年gdp达11502.06亿元,位居全国第四(香港、上海、北京、深圳);gdp同比增长超过10%,人均gdp为1.8万美元;地方财政全国第三。1979-2011年,深圳市从生产总值1.96亿元增长到11502.06亿元,年均递增31.1%,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11.34万元,年均递增17.8%,在全国大中城市位居榜首[7]。
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按照邓小平的逻辑,我们的社会转型是通过小区域试验启动的,即“试一试,看一看”(邓小平)。1978年初,中国政府考察香港和澳门后,决定在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市)、珠海县建立两个出口加工基地,次年1月又建立了蛇口工业区,由在香港的中资企业招商局筹资,建立工业区的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并负责招商,吸引境外企业兴办工商企业。中国在开放之初具备一种独特的条件,这就是先于内地掌握了现代制造工业技术和市场契约知识的港商和台商。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外源知识最完整的载体,这些知识的传播主要得益于他们。中国的开放通过引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引入了多个来源地的外源知识。当地人受雇于这些企业,通过参与外企的生产经营活动,边干边学,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积累工业技术知识和市场合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部分人选择离开原企业,创办新企业,招收大量当地新劳动力,通过这种方式,有关市场的知识(技术的、合约的)迅速、大范围地在民众间传播、积累和普及[8]。通过外资企业(外源知识的载体)的引入来更新中国内地劳动力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工业化,这是开放特区的基本经验。
(二)内源知识:温州的经验
2011年,温州市gdp达3377.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比上年增长9.5%;市财政总收入48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431.00元,位居全国第四位,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43.00元,相比上年增长16.0%。
&
nbsp; 如果说东南沿海经济的较快增长得益于外源知识的传播,那么温州经济起飞的驱动力就起源于长期自身积累的传统知识。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地处一个狭窄的盆地,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可耕地面积很少,没有矿产,没有森林,是一个贫瘠的区域。基于天然恶劣地理环境压力,很早以前温州人就外出以理发、修鞋、弹棉花等手艺谋生。大量温州人常年在外走南闯北,通过与各种不同人接触,逐步积累的大量有关市场交换的合约知识以及娴熟的手工制作技巧(知识),这些是温州加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初始阶段,一部分手艺人凭借之前积累的手工制作技巧,开办了一些简陋的家庭作坊生产打火机、纽扣、皮鞋等日常用品。另一些手艺人凭借此前积累的市场交易知识,从事各种营销活动[9]。家喻户晓的“温州模式”指的就是,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发展格局。温州当地历史传统积累的技术、合约知识的不断传播与再积累是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之源。
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寻求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欠发达地区肩负的历史责任。以相对较短时间完成工业化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涵义。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交往、学习与互动为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能否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要看后发地区是否准备好了适宜条件。
据初步核算,2011年新疆实现生产总值(gdp)6574.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人均生产总值29924元,相比上年增长10.7%;第一产业增加值1139.02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289.84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2145.68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占gdp比例分别为17.3%、50.0%、32.7%。
(一)经济总量与外资、外贸发展概况
1978-2010年,新疆生产总值从39.07亿元增长到5437.47亿元,年均递增16.7%;人均生产总值从313元增长到25057元,年均递增14.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7.14亿元增长到500.58亿元,年均递增14.2%;进出口总额从0.23亿美元增长到171.28亿美元,年均递增22.9%,其中出口由937万美元增长到129.7亿美元(见图1);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90年的7629万美元增长到23742万美元,年均递增5.8%(见表2)。
(二)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5.8:47.0:17.2发展到2010年的19.8:47.7:32.5(见图2)。1992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标志着新疆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改变为由第二、三产业驱动,产业结构逐步向优化升级方向演进;2010年新疆轻重工业比例为8.7:9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其中,轻工业增长14.9%,重工业增长13.0%。
(三)工业化、城镇化与市场化进程
新疆工业化率由2001年的1.54%发展到2010年的29.09%;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计算,2010年新疆城镇化率为40.00%,而2001年仅为33.75%;根据樊纲、王小鲁(2004-2011)的研究,2001、2005、2009年新疆市场化指数总体得分分别为4.06、5.23、5.12,而全国平均得分分别为5.74、6.69、7.34,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化程度总体排序中,新疆分别位居27、25、28位[10](见表1)。
(四)基础设施水平
2010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9.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平均增速为19.2%(1978-2010),其中城镇投资318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见表2);公路总里程达到14.7万公里,铁路正线总营业里程达到3000公里,在建铁路11条,里程近50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15个,通航里程达到14.7万公里,已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9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114条国内外航线的空运网[11]。
(五)社会保障情况
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4元,比上年增长11.3%,平均增速为12.5%(1978-2010),其中工资性收入113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43元,比上年增长19.6%,平均增速为12.1%(1978-2010)(见表2),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3650元,财产性纯收入127元;年末就业人员889.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年末全疆参加养老保险259.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80.29万人。
从以上几方面考察,目前新疆基本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市场化程度不足、产业结构发展滞后仍然比较严重。全国1978年的三产比例为28.2:47.9:23.9,2010年为10.1:46.8:43.1。相比全国,从整体上看,新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特点十分明显,产业层次低的特征非常突出。根据新疆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产业结构发展特点,新疆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引进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业,逐步形成以优势产品为主干的区域产业体系。鉴于东南沿海早期的对外开放侧重点是“引进来”,现阶段,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早期,新疆应把精力放在如何引进外来企业上。一方面不断完善投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疆投资;同时积极主动承接中国内陆产业(企业)转移,请进中、东部企业进疆投资、设厂。
三、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知识来源
从东南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地区依次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间接经验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鉴于前文所述,外资、合资企业的引入导致外源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温州内源知识的不断积累、传播是内陆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以此推之,新时期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利用好中国内陆历史积累,特别是最近33年积累的有关技术的、市场的知识;同时通过向西开放引入外资企业来疆投资,以吸收利用外源知识,从而不断更新、普及新疆范围内民众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提供知识资源。
(一)承接内陆产业转移与内源知识①的积累和传播
现阶段,新疆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非农产业发展滞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比例小,从产业结构组成看,农业比重过大、制造业比例相对偏低,这是新疆的基本特点。近年来,受劳动力、资源、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大批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这种转移。2010年中央新疆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是新疆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新疆应顺应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区域产业链分工中寻找新的市场发展空间。
新疆承接内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一些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新疆与周边八国接壤,位居亚欧两个13亿人口的世界级大市场的结合处,是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的桥
头堡,是中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市场的前沿阵地,具备发展出口加工区、商贸集散地的优越地理位置条件[12]。
2.资源优势。新疆是能源大区,石油、天然气和以铜、金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是新疆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138种,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6种,居前十位的有41种;石油预测资源量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资源总量的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资源总量的34%;煤炭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其他矿产如铁、铜、金等储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13]。
3.劳动力成本优势。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成本不断升高,致使投资边际效益大大降低。而新疆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且新疆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也比东部地区低,这为吸引东南沿海企业、调整原有的工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4]。
4.政策优势。新疆集诸多投资优惠政策于一身,既能享受到国家给予沿边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又能享受新疆作为西部省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优惠政策。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并提出要积极有序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将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竞争优势。同年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国家提出举全国之力“反哺”新疆,出台了大规模的新疆投资优惠政策,提出要把喀什建立为经济特区,全国19个省市对新疆进行对口支援。
新疆承接内陆企业转移,将有利于新疆本地过剩的农业劳动力转入到工业制造业中,从而大规模实现农转工;有利于提升制造业比重,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决定制造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知识积累量(包括制造技术和制度)。人口流动、个体活动空间的扩大是知识积累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劳动力大范围流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会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机制。掌握了一定的工艺技术与市场信息的农民(或工人),在不同空间范围与周围群体发生互动与交流,通过“干中学”,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技能知识一点一滴得到积累,会产生一个增量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免费的礼物”[15]。因而,一方面促进了新知识的创造,另一方面加快了知识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广泛传播与积累。这将更新新疆地区民众有关制造技术的、市场合约的知识结构,这些增量知识资产将成为新疆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二)向西开放②与外源知识的传播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会议指出: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提高新疆资源税成分比例;为南疆提供大规模投资优惠政策;把喀什和霍尔果斯建设成为经济特区;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并强调“从战略层面扩大新疆内外开放,努力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5月2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指出,新疆向西开放将提升为国家战略,新疆将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向西开放水平。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体现出中央利用新疆的地缘优势,不断加大向西开放力度,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意图。《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喀什地区和伊犁州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拓展对外联结通道,发挥口岸和交通枢纽的作用,加强与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的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合作平台,把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推动形成中国“陆上开放”与“海上开放”并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基本原则上,《意见》提出外引内联,共同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16]。
纵观世界经济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下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樊纲、王小鲁的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新疆市场化指数排名一直位居全国最后几位,市场化进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外资程度”“劳动力流动性”得分排名也很靠后[17]。新疆市场化进程的滞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新疆地区民众对市场知识的相对无知。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开放引入外源知识更新民众知识结构。开放的意义是,通过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传播、积累市场知识比自己去摸索,可以缩短知识积累时间,降低知识积累代价。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外资企业为新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引进了大量先进、适用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现代市场合约知识,促进了新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开放,对新疆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增强新疆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促进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外商投资涉及的领域有农业、采掘业、木材加工业、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近40种行业,主要来自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法国、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等42个国家和地区[18]。随着中亚、西亚各国市场容量的扩大,新疆必将成为我国开拓中亚、西亚等国市场的前沿阵地。而新疆向西开放也是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推动向西开放的开发区建设极为重要。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12月设立,2000年4月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是我国最西部的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2003年3月10日设立)是一个借力中亚,发展加工贸易的向西出口加工基地,这就决定了我们具有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基础。
现阶段,向西开放应着重强调“引进来”。新疆政府应定位好自身的服务型政府角色,为吸引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来疆投资兴办工商企业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从而为外源知识的流入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向西开放,来自中亚、西亚各国的外资企业以合资项目的形式在新疆投资办厂,以使多个来源地的有关制造技术知识、市场交易知识在本地区汇集并产生互补效应。起初阶段,被外企雇佣的本地员工,通过生产活动一点一滴学习、积累新知识,一段时间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选择离开原企业并创办新企业,创办人招收新旧员工,通过新企业生产交易活动,新旧雇员间互动、学习、交流,有关生产的、交易的知识再一次在新员工中得以积累传播。新手在完成知识结构更新后,又会去开办新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知识的传播,知识的传播又造成了活动的扩展,活动的扩展又进一步造成知识的扩散,知识的传播与活动的扩展相互推动。这就是说,外源知识可以依靠新企业的大量繁殖这一途径在新疆民众间广泛传播和积累。合资的意义在于使国外企业长期积累的加工制造知识、市场合约知识在新疆迅速传播普及。新疆向西开放的性质是通过开放吸引外企在新疆地区从事生产、交易等活动,实现本地区劳动力工种的转换与升级,让新疆本地农民、工人吸收积累来自中亚西亚各国的知识存量,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通过生产、经营、贸易等活动传播、普及来自国外的有关技术的、制造的、以及市场合约形式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活力。
四、结语与启示
从知识论的视角看,两大知识源头的广泛
传播和积累是中国内陆经济近33年高速增长的源泉。进而为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和知识方向。
中国内陆经济33年以来高速增长的基本经验是:通过开放以外资企业的合资项目完成加工制造技术、市场契约这两类知识在广大民众间的传播和积累,同时利用国内历史传统积累的这两类经验知识。通过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的传播这两种途径更新民众知识体系结构,实现劳动力从农业转到工业制造业中,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
现阶段,新疆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早期,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新疆应积极承接内地转移产业、同时向西开放吸引外资企业来新疆投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劳动力密集型的深加工制造业,从而带动产业链迅速成长,实现地区工业化和推进市场化的进程。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知识方向,是积极主动承接中国内陆转移产业;向西开放,积极引入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中亚各国的外资企业来新疆投资经营。通过外来企业(内陆的和国外的)的生产、经营以及交易活动传播和积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资源。
新疆政府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应为外来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适当降低劳动力进入门槛,为完全没有加工技能的劳动力提供最初的机会;适当降低企业进入门槛;精减不必要的、繁杂的行政审批环节;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完善地区法制及各项规章条例,采取以市场为导向和对私营部门友好的政策框架,营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相对自由的、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19]。让经济行为主体在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一般法律框架下富有成效的追求自己的目标。通过劳动力的高效流动、新企业的大量繁殖,不同知识结构的工人的互动、交流,合作会产生“学习效应”,哈耶克意义上的“免费的礼物”由此而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产生新知识,但新知识的主要来源还是教育。从短期看,新疆应主要利用外来的经验知识发展经济;从长期来讲,新疆仍不能轻视本地区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
注释:
①严格意义上讲,相对新疆本地来说,东南沿海转移产业引入的是外源知识传播,本文把它归入内源知识基于两方面理由。一是,区别于国外的外源知识;二是,新疆、内陆都属于祖国大家庭,知识的传播、吸收与积累相对比较容易。
②本文的“向西开放”强调的是吸引外资企业进疆,而不是新疆本地企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nonaka,lkujiro.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o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1994:14-37.
[2] 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08.
[3][6][8][9] 朱锡庆.中国经济发展的知识来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15-121.
[7] 2011深圳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0][17] 樊纲、王小鲁等.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2011年报告[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006,2010,2011.
[11][18] 2011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14] 胡国良.承接东部转移产业 促进新疆外贸发展[j].新疆财经,2009,(4):17-18.
[13] http://www.xjetc.gov.cn
[15] 哈耶克.“经济学和知识”“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载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2003.
[16] 闫文陆.新疆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窗口[j] .大陆桥视野,2011(11):67.
[19]张军.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与评价[j].中国市场.2012,(29):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