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受到较大冲击。主要原因是两国双边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贸易商品结构比较单一、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低、双边贸易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及产业内贸易过于集中等。为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优化双边贸易结构,推进两国贸易发展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局限性;见解
一、学术界关于中-新贸易的研究动态
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东盟自由贸易区10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新加坡(以下简称中-新)自1990年建交以来,中-新经贸合作机制健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为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文献.
王勤(2002,2004)通过对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及积极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中国经贸战略,实施“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
汪波(2003)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美日欧经济的衰退。徐康宁、韩剑(2005),李慈军(2006)对中-新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
王玉主(2005)对中-新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中-新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李慈军(2006)对中-新商品贸易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新加坡在双边贸易中略占优势。吴凤娇(2006)、宋小川(2007)等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等指标对中-新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中-新在比较优势上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中-新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动因。韦倩青(2007)在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双边产业内贸易现状基础上认为,中-新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的商品是中间产品。周彦希(2008)通过对新加坡与中国rca的计算,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端的劳动产品.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颁布后,赖明勇、谢锐就《协定》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行了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还没有学者就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过探讨,也没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过剖析和探讨.
2009年是《协定》实施的第一年,2010年是中-新建交20周年。本文从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冲击着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发展概况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剖析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并在这基础上就如何在《协定》框架内优化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推进后金融危机时代两国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浅见.
二、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影响
中-新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迅速.
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524.36亿美元,比1990年的28.15亿美元增长了17.63倍。其中,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8.4亿美元,比1990年的8.41亿美元增长了22.94倍;中国向新出口总额达323.00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5亿美元,增长了15.35倍。据新加坡统计,近年来中国一直是新加坡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截止2009年7月为新加坡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9.9%,仅次于其邻国马来西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新加坡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东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中-新双边贸易发展基本数据(表1)表明,两国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2007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新贸易表现出三波起伏,分别出现在2007、2008、2009年的第一季度,而第三波跌幅最大(图1)。2007年1~2月,中-新进出口贸易额由2006年12月份40.74亿美元下降至35.90亿美元和31.53亿美元,下降幅度均超过12%;第二波下降自2007年底四季度开始至2008年第一季度,2008年2月出现当年单月最大跌幅(19%);第三波下降自2008年8月份(54.14亿美元)之后开始,2009年1~2月份跌至谷底,双边贸易总额两月累计只有64.6亿美元,同比下降34.1,其中1月份为3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2.6%。尔后逐步上行,7月单月进出口贸易额已恢复至46.03亿美元,截至2009年9月,已达到48.2亿美元.
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前9个月,中-新贸易各项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双边进出口总额为366.80亿美元,同比下降24.1%,其中,中国对新出口183亿美元,同比下降26.2%,从新进口183.8亿美元,同比下降21.8%。这些数据远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2009年前9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为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下降21.3%;进口下降20.4%。不仅如此,两国双边贸易复苏的速度也远低于我国的平均速度:截至2009年9月当月,中-新双边贸易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8.6%,而全国的进出口只下降了10.1%.
图1 2006~2009年中-新双边贸易月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统计数据整理.
中国外贸依存度比较高(2007年为67%,2008年为60%),新加坡经济属外贸驱动型,经济高度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和周边国家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4倍。因此,中-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难免会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但是,近几年来,为何在两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中-新双边贸易发展竟会受到外部环境如此大的冲击,这是中-新两国政府及学者们都没有想到的。为了寻求原因,我们利用相关统计数据,进一步剖析双边贸易结构特征.
三、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为较全面研究双边贸易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采用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特化系数以及双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等对近来中-新贸易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1.贸易商品结构单一,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低
本文采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本(sitc,rev.2)的分类结构及编码。为便于经济分析和国际比较,本文按照stic的一位数分类将中-新产品分为10大类。sitc0-4为初级产品,sitc5-9为工业制成品;其中,sitc5和sitc7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6和sitc8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9为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新双边商品贸易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中-新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第7类、第3类、第8类、第6类和第5类商品上,五类商品的贸易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98.1%。其中,sitc7是中-新双边贸易第一大类商品,2008年贸易额为298.21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达到56.9%.
图2 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据unsdcomtradedatabase整理.
从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结构看,1990年以来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sitc6-8,sitc7就占到出口比重的64.5%(2008年);其中,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近年来中国对新出口的主要商品,占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图3)。从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来看,双边贸易主要集中于sitc3、5、7三类商品,占中国自新进口总额的84.7%(2008年);其中,机电产品、矿产品、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是中国自新加坡进口的的主要产品(图4).
图3 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变化趋势若把货物贸易商品分为四大类,即初级产品、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以及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在双边贸易发展中经历了较大变化:第一,从中国对新出口来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迅猛增加,从1990年的3.2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20.3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6.4%上升到68.2%);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5.7%下降为6.7%。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未分类商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变动幅度甚微;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在2006年之后出现下降.
第二,从中国自新的进口来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总额比重从1990年的27.0%上升至2008年的63.4%,但其进口额从2006年开始出现徘徊下滑态势。初级产品在进口结构中的比重则由66.1%下降为22.8%,但我国自新进口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2006年以来呈上升态势.
第三,从中-新双边服务贸易方面来看(表2),双边服务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很低,2006年只有68.62亿新元,是其408亿美元贸易总量的十分之一强。总体上,中国在双边服务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新加坡保持较大顺差,服务贸易失衡。新方在运输服务、贸易相关服务、版税服务、建筑服务、通讯及其他服务等方面出口顺差较大;仅在商业管理服务上对中贸易存在逆差。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看,新加坡在知识产权、国际金融和贸易相关行业具有突出竞争力。据表2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新加坡在版税服务贸易上竞争力最强,接下来依次是金融服务、建筑服务、贸易相关服务等,在商业管理服务上具有比较劣势。近年来,新加坡服务贸易层次不断提高,中国与新加坡各具优势,处于服务贸易的不同梯度层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综上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中-新双边贸易存在结构性失衡,中国在货物贸易上对新加坡持有顺差,在服务贸易上持有逆差;新加坡在货物贸易上对中国持有逆差,在服务贸易上持有顺差.
2.双边贸易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中-新双边贸易数据和世界贸易数据,本文采用双边贸易强度指数(tii)和贸易结合度指数(tcd)对中-新双边贸易关联度进行分析.
frankel和rose(1998)提出的双边贸易强度概念,反映双边贸易关系的紧密度与贸易一体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tii=(xij+mij)/(xit+xjt+mit+mjt)×100%,其中,tii表示i国和j国的双边贸易强度,xij表示i国对j国出口,mij表示i国从j国进口,xit、mit、xjt、mjt分别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j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tii∈[0,100],tii值越大,双边贸易强度越高.
据tii计算出新世纪以来9年的中-新双边贸易强度指数(表3)表明,一方面,中-新贸易强度很低。新世纪来9年的平均贸易强度指数仅为1.59,低于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这说明中-新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逐年下降,中-新贸易强度指数呈倒u型,2006年之前不断上升,在2006年达到最高的1.8之后出现下降趋势.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指数首先由a.j.brown(1947)提出,后经小岛清(1958),peterdrysdale(1967,1991)、山泽逸平(1971)等人研究得到完善,并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意义。其公式为:tcd=(xij/xi)/(mj/xw)。其中,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xi为i国的出口总额;mj为j国的进口总额;xw为世界进口总额。若tcd>1,双边贸易关系密切;若tcd<1,双边贸易关系松散;tcd=1为平均水平.
据tcd计算出的2000~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表3)表明,2000年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中-新双边贸易关系密切;但自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上述分析,近年来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和结合度两项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
3.产业内贸易过于集中
产业内贸易也称重叠贸易或双向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层次反映了一国贸易成熟程度。本文采用grubel和loyd于1975年提出的g-l指数计算中-新双边货物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其公式为:iiti=[1-|xi-mi|/(xi+mi)]×100%.
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一国i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iiti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一般地,iiti>80%,表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高.
根据iiti计算出的2006~2008年中-新双边货物贸易的iiti结果(见表4)表明,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在sitc1、sitc3、sitc5、sitc9几大类产品上产业内贸易指数多数年份大于80%,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且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成为中-新产业内贸易的显著特征,产业内贸易贡献大于产业间贸易。sitc0、sitc7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2006年以来也接近80%,产业内贸易程度逐步提高。从上述商品贸易结构的分析也可看出,中-新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特别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等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
4.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指数(sij)的计算公式为:sij=xij/mij;其中,sij表示双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中国对新加坡出口额,mij表示中国从新加坡进口额。本文界定:sij>1定义为相对比较优势产品;sij=1定义为均势产品;sij<1定义为劣势产品.
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2006-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sij的结果(见表4)来看,中国在中-新双边贸易的10类产品中整体上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2006年以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双边贸易中更具比较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在sitc0、sitc1、sitc2、sitc4、sitc6、sitc7、sitc8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sitc4、sitc6在最近三年比较优势显著。而sitc3、sitc5、sitc9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以及未分类商品上中国则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5.双边贸易互补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借助贸易特化系数(tsc)对中-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特征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tsci=(xi-mi)/(xi+mi).
其中,tsci表示中-新之间i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新加坡出口i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新加坡进口i产品的金额。一般的标准认为,当-0.250.8时,表明中国在i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明中国在i产品方面竞争力弱,这两种情况均表明中国与新加坡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
从图2、图3、图4和表4不难发现:一方面,中-新贸易互补性突出。两国比较优势差异明显,新加坡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而中国则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互交错,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征;中国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新加坡在初级产品方面比较优势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两国互补性发挥不充分。虽然,中-新在sitc0、sitc1、sitc7、sitc9具有较强的产业内互补性,而在sitc2、sitc3、sitc5、sitc8等产品贸易中则呈现出产业间和产业内互补交错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中,中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sitc4、sitc6等产品以及新加坡具有明显优势的sitc5、sitc7及服务业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优势都发挥不充分.
四、推进中-新贸易发展的粗浅见解
上述分析表明,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中-新建交以来,随着两国经济规模扩大、市场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提高等,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并将继续推进中-新双边贸易发展。与此同时,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和关联性不断增强、产业梯度和比较优势异质性、双边贸易互补性强以及中、新分别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存在比较优势等,为中-新双边贸易内蓄了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是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性失衡,即商品贸易项目和服务贸易项目的失衡。中国在商品贸易上处于顺差,新加坡在服务贸易上具有顺差。二是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呈下降趋势。新世纪以来中-新贸易强度指数总体上呈倒u型,2006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双边贸易总体水平恢复尚待时日。三是双边贸易结构同质化。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总体上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四是双边贸易层次较低。2006年以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双边贸易中具有的比较优势有所提高.
目前,虽然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但是从2009年第三季度世界主要国家及中-新两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促进中-新双边贸易发展水平的恢复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浅见:第一,积极落实《协定》承诺条款,快速推进中-新双边自由贸易发展。两国政府要明确经贸合作的意义和重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在加快各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双方加强相互直接投资合作,实现产业定位互补,促进两国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的良性运转。同时,两国政府要大力推动两国企业与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加快培养各自的跨国公司,并以跨国公司为依托,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占据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高端,开拓产业内贸易新领域,特别是大力发展水平产业内贸易,优化双方贸易结构.
第三,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培养战略贸易型产业,扩大中-新双边贸易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在国家间优化配置。《协定》的实施,双边关税逐步降低甚至为零关税,中-新两国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改善贸易结构,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中国在庞大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人力、政策等优势,并不断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机电、电子信息等高端先进的战略贸易型产业,提高贸易竞争优势。新加坡在其现有产业层次基础上强化自身优势产业,发展和拓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智慧产业”的产业链.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中-新产业升级与互补。目前,新加坡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新加坡在国际产业层次中的地位与外溢效应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均有良好示范作用。因此,两国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的合作等,加快发展双边的服务贸易,不仅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而且有利于推动两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是中-新双边经贸发展历程的新的里程碑,它将对中国-东盟及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从中-新双边贸易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应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经济形势,促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应要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在这基础上培养有特色的战略贸易型产业,开拓产业内贸易新领域,与此同时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慈军.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6):37-42.
[2]赖明勇,谢锐.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的背景、内容及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9,(8):4-9.
[3]王娟.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现状、结构与竞争力研究[j].亚太经济,2008,(2):55-58.
[4]吴凤娇.中国-新加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