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马克思;通货膨胀;实际贬值;相对贬值;利益关系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表明,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并且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依此推论,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于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相对贬值:相对贬值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不是货币问题;实际贬值根源于的货币量供给量过多,是货币问题。通货膨胀通过对各 经济 主体利益关系的影响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政策选择上,需要通过紧缩货币应对实际贬值,通过减税和补贴应对相对贬值。
一、马克思的价格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建立了他的货币理论。马克思指出,货币是从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在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和商品相交换,本质上与商品交换一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不同的是,货币作为等价物,专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理论为基础,马克思建立了他的价格理论。
(一)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
1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和另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的关系或比例,而在表现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即:
交换价值(麻布的)=被表现价值量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等价物(上衣)的价值量
=(10小时劳动/20码麻布)÷(10小时劳动/1件上衣)
=1件上衣/20码麻布
(1)
这就是说,2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一件上衣,或者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公式(1)表明,交换价值在表现形式上是20码麻布交换1件上衣,本质上是20码麻布和1件上衣花费了等量的劳动,包含着等量的价值。
如果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劳动生产力发生变化,它们当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会随之发生变化,交换价值因此发生变化,其中被表现价值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变动引起交换价值同方向变化,比如生产麻布的生产率水平提高,5小时生产20码麻布,则2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2件上衣,或者,20码麻布值2件上衣,商品麻布的交换价值提高。等价物(上衣)价值量变动则引起交换价值反方向变动。
2 商品的内在价格。“一种商品(如麻布)在已经执行货币商品职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形式。”在价格形式上,货币的职能首先是价值尺度,即用货币的数量(货币的使用价值量)来尺度商品的价值量。这样,商品内在的由 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就被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货币使用价值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只是用货币替换上衣作为等价物,因而公式(1)基本关系也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
某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价值量=2盎斯金/20码麻布 (2)
这就是说,在商品价格只反映商品价值的条件下,作为货币的金,用它的使用价值量2盎斯金来衡量使用价值量为20码麻布的商品的价值量,即20码麻布的价值量为2盎斯金,本质上是,2盎斯金的生产花费了与20码麻布相同的劳动时间,含有相同的价值量。所以,在马克思的价格理论中,商品的价格不仅由商品自身的价值量,而且由货币的价值量来共同规定。其中商品或货币任何一方的价值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价格(交换的比例)。例如:黄金非常容易得到,比如5小时可以生产2盎斯黄金,20码麻布值4盎斯黄金,货币贬值,商品麻布的价格上升。而麻布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使货币相对升值,商品麻布的价格下降。
(二)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总水平
考虑商品 市场 供求波动因素,马克思讨论了市场价格问题。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因市场供求影响而产生的波动会在总体商品市场中互相抵消,市场价格趋近于内在价格(即马克思所说的市场价值或平均价格),所以,在讨论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决定问题时,所涉及的是商品的内在价格。因此,可以把公式(2)推广到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决定问题的讨论,基本关系仍然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
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总体商品的价值量/总货币的价值量 (3)
由公式(3)可见,在总体商品市场中,只要在商品和货币生产上各自投入的总劳动不变或者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变或者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价格总水平不会发生波动。只有当上述变动不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时,才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总之,无论是从个量还是从总量关系看,货币(金属货币)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用其使用价值量来表现商品的内在价格,是因为它中间包含着和商品相等的价值量,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因此,商品的内在价格由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或货币价值变动。“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
二、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 以上述价格理论为基础,有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价格理论和相关论述中可以推论,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的现象。所以,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讨论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在讨论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原因。
(一)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引起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假设:货币与商品间供求平衡;各自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变;单位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量都为1;1单位货币媒介一单位商品。
根据公式(1)、(2)、(3),商品价格总水平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量或货币价值量变动。关于这一点,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规律,可以推论:当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单位商品价值量从1下降到0.5,这使货币相对升值,1单位货币能够媒介2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下降。反之,当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少的商品,单位商品价值量从1上升到2,则使货币相对贬值,2单位货币媒介1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当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这使单位货币价值量从1下降到0.5,货币实际贬值,2单位货币能够媒介1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反之则发生货币实际升值;如果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或下降而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意味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也在同比例提高或下降。
由此可见,依照马克思的理论推论,货币币值存在实际变动和相对变动两种情况,币值的相对变动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币值的实际变动根源于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区分货币 币值变动的原因对于研究通货膨胀理论很重要。如果货币发生相对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这不是货币问题,如果此时试图运用紧缩货币量的方式保持价格水平不变,结果会导致 经济 衰退,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通过激励发展生产力来提高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如果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运用紧缩货币量的方式保持价格水平不变,可以消除通货膨胀。
运用马克思理论讨论通货膨胀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于货币的实际贬值,也可能产生于货币的相对贬值。经济中也有可能出现货币实际贬值和货币相对升值同时存在的现象,如果二者变动率相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实际贬值,并不一定发生通货膨胀,而货币相对贬值,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货币问题。可见,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问题。
(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1 生产货币的总劳动量变动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指出,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互为供求的关系,并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假定生产总体商品的劳动投入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如果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意味着总体商品对货币的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根源是投入生产货币的总劳动相对于投入生产商品的总劳动过多,这时,情况类似于商品市场中互为供求的商品供求失衡状况,不同的是,现在总体商品与货币量之间互为供求。此时,由于货币量相对于总体商品量过多,总体商品能实现大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货币只能实现小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因此,总体商品价格上升。所以,当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它所媒介的商品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货币发生实际贬值,总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实现的价值上升),可以用公式(4)描述这个关系:
价格总水平=总体商品实现的价值/货币实现的价值 (4)
可见。依照马克思的理论推论,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实际贬值,还可能是由于金属货币这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的供给量相于它所媒介的商品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金属货币实现的价值下降。所以,控制由货币实际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关注货币供给量。
2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着货币供给量。
某商品价格总额=某商品的单位价格×流通中某商品总量
在加总 社会 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时,先不考虑价格水平的变动,即设价格总水平为1,因此,有下面关系:
社会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各种商品价格总额=价格总水平×实际gdp
以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流通次数衡量速度,有公式(5)所示的货币流通量规律:
货币流通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5)
由公式(5)可以得出公式(6),这是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
价格总水平×实际gdp=货币流通量×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6)
从形式上看,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与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没有区别,但是,它们在本质上不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说明:由于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量和货币的价值量共同决定,所以,当货币流通速度、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既定时,流通中的货币量由商品的价值总量和货币的价值总量共同决定。马克思说:“流通手段是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 材料 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数量论则认为,“在进人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缺少价值理论基础的货币数量论无法说明,当待交易的商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也即马克思所说的“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确定不变时,货币量是如何决定的。
由公式(6)可见,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流通量进而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其影响机理是: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次数减少),使货币的供给量大于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对货币的需求量,货币的 市场 价格背离其内在价格,表现为货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格,货币发生实际贬值,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所以,保持价格总水平不变,需要关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比如,利率上升、 金融 创新 、放松金融管制,都会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根据公式(6)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从增长率的角度看,可以有公式(7):
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 经济 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7)
由公式(7)可见,控制由货币实际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不仅要关注货币增长率,还要关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可能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在金属货币条件下,由于金是商品,有储藏价值,作为储藏手段,无论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还是相对贬值,货币都会自动退出流通(甚至可以金银器皿和首饰形式储藏),“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所以,在金属货币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三、纸币条件下的通货膨胀 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纸币本身有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所以,马克思在金属货币条件下所揭示出的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和影响其变动的因素、货币流通量规律等基本关系,都不会因为纸币象征地代表金属货币而改变。但是,由于纸币没有了与金属货币同等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功能,市场机制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出现失灵,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市场对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需要量,就会发生纸币实际贬值,产生通货膨胀。如果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发生货币的相对贬值,则会产生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现象。
马克思没有讨论非金本位制下的纸币发行量的决定、变动和通货膨胀问题,这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理论需要发展的地方。从纸币量的决定看,在现代非金本位制下,事实上,需要有一个类似于金或银这样的商品作为决定纸币发行量的错,当纸币发生较大规模贬值时,人们购买商品和黄金来尽量避免通货膨胀的损失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归根结底,商品和货币要等价交换,流通中的货币量由商品的价值量和金属货币的价值量共同决定。从纸币量的变动看,依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商品货币交易方程推论,如果一国有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率控制目标,就意味着,当年的纸币增长率由经济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规定。如果纸币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之和时,就会使纸币发生实际贬值,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
总之,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问题。依据马克思的思想,可以把货币币值的变动区分为实际变动和相对变动两种情况:币值的相对变动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与货币数量变动无关;币值的实际变动根源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问题。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出现失灵,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市场对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需要量,就会发生纸币实际贬值,产生通货膨胀。
区分货币币值变动的原因对于研究通货膨胀理论很重要。如果货币发生相对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通过激励发展生产力来提高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如果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货币供给量过多,运用紧缩货币量的方式保持价格水平不变,可以消除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