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经济体制和市场模式的竞争。对美欧模式进行全面、客观的比较和评估,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一、美欧模式的总体差别
在发达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结合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模式。通常人们把以美国为主,也包括英国等国的模式称为美国模式,把以德国为主,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法国等其它欧洲国家的模式称为德国模式。
两种模式的差别突出表现为,美国模式强调崇尚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企业、政府、银行和家庭之间是比较纯粹的市场关系,独立性强,对对方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较小。德国模式则要求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相结合,形成较弱的市场机制环境,个人对社会和政府依赖性较强,企业在自主同时也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各利益集团间加强协调。
这两种模式差别首先来源于历史传统的不同。美国模式与它具有的自由放任传统相关。美国极少有封建的历史束缚;移民国家,种族多,具有多元文化;幅员辽阔,充满机会,政府难以管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但国力迅速膨胀,为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积极向外扩张,经济发展带有为此服务的浓厚色彩,表现为国家集中干预力量较强。
模式差别也与理论基础不同相关。美国政府接受自由放任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大规模介入经济生活;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政府放松规制和减少干预,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德国力图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其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以w·欧根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二、美欧模式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差异
首先,利用国有企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同。德、法等国有企业比重高于英美。政府对国企和公共部门的管理,德国采取集权方式,由财政部统管;美国采取分权方式,实行“出租制度”。
其次,实行经济计划的方式不同。美国只有部门和企业中长期计划;德国等制定国民经济指导性计划,计划目标与市场走势相结合。
再次,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和手段的组合不同。美国上世纪80年代后实施较灵活的松紧搭配,以保持低通胀下的持续增长。德国强调货币政策,重点稳定货币。
此外,对投资和工资的调控不同。在投资方面,欧洲国家用财政手段影响投资结构;美英等国以货币手段调节投资规模。在工资方面,美英政府制定和实施工资政策调控劳资纠纷;德国由于存在制度较规范化的合作机制,工资政策由劳资代表机构谈判,不需政府介入。
至于在社会福利方面,欧美政策差异主要是程度上的,而在范围和方向上区别不大。德国在个人所得税率、社会开支占gdp比例及失业救济占原工资比例等均高于美国,更加兼顾公平。
三、美欧模式在微观运行方面的差别
美欧模式的差别在于企业主要靠市场机制还是靠非市场机制来协调各种生产要素及经济主体的关系。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及决策目标不同。美国模式下,股东高度分散且流动性强。股东不直接干预公司运营,更关心股市涨落。股价对公司管理者形成间接约束,对管理者的选择和激励也主要依赖于市场。公司治理更关心短期收益,把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为经营的最高目标。而在德国模式下股东相对集中和稳定。大银行为公司首席股东,通过借贷关系对公司监督。由于银行家更关注长期发展,经理多为大股东选派,受市场影响较小。公司治理更着眼于长期利益。
其次,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中监督机制不同。美国公司董事会集业务执行与监督两种职能于一身。尽管董事会设外部董事,但他们缺乏独立性,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德国则建立共同参与决策制,即把股东、业主、经理和工会等各方结合起来参与决策。在企业最高层有管理委员会(即董事会)和监督委员会。这两个机构的合作与协调,使股东和企业领导人之间有制衡机制。
再次,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不同。美国公司通过定期财务信息来披露公司经营业绩,投资者主要通过季度财务报告及公开信息来评估公司。德国公司则通过公司内部经理和技术人员与其他公司同行的联系网络,提供有关公司业绩的可信赖的信息。信息的可靠性得到“网络信誉监督”体系的保障。
第四,公司对工人管理方式不同。美国公司的高层经理根据市场变动,在对员工雇用、解雇及报酬等方面做单方决定,员工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市场变化使劳动力流动性很高。德国公司的高级主管极少进行单方行动,在雇用、解雇及报酬等方面,必须保障协议决策来自雇员代表和主要股东的监事会,来自主要供应商及顾客代表等。
第五,对雇员素质要求和培训方法的差别。美国突出劳动力流动的价值观,把变动职业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和培训体制适应劳动力高度流动性。无论是培训还是教育计划,大多强调通用技能,而不是特殊技能。德国等则强调专业化技能和资历,其教育和培训机制的设置也适应培养工人掌握此类专业技能的需求。
最后,公司之间的关系也不同。美国公司间的关系建立在商业网络和重视信誉的行会体制基础上,合作表现在各方面,特别有助于公司间技术合作和转让。行会确定共同技术标准有助于新技术的扩散。德国公司间关系通常以标准的市场关系和正式合同为基础,但由于受反垄断法规控制和缺乏行会,公司间关系较脆弱。在这种条件下,技术转让主要通过技术人员流动和专利转让方式进行。
四、美欧模式的优缺点及其趋同性
美国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市场运作透明度较高,政府干预尽可能少,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经济灵活性较强,资本和劳工市场的流动性较大,有助于资源有效配置;有助于促进“激进式创新”(即导致生产线的重大变化,开发出全新的产品,或者生产流程的重大变化等);能更好地适应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特点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欧洲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在宏观调控与微观协调方面,更关注长期稳定发展;工人利益得到较大的重视和保护,弱势群体也得到较好的照顾,福利制度和收入差距较小有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渐进性创新,即保持现存的生产线或生产流程,但进行小规模的改进;更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品质和稳定;信息披露制度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并保障信息的可靠性。
美欧模式也有各自的弱点。美国模式的弱点主要表现为几个“过于”: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容易使经济运行失衡,市场动荡,不利于稳定发展;过于放松规制,使资本的贪婪和市场的弊端难以有效控制;过于强调竞争意识和个人主义,使各种市场主体的关系较紧张,削弱了生产协调性和社会和谐性;公司治理过于“无情”,政府角色过于弱化,使工人,尤其是弱势群体面临更大压力,贫富悬殊加剧。
欧洲模式的弱点则主要表现为几个“僵化”:福利制度的“僵化”造成的高成本不利于投资,导致高失业和失业者与就业者之间的社会不公平;政府规制死板僵化,加上企业组织和管理机制受到社会方面的限制而退化,使社会运转成本不断增加,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劳工市场僵化不利于劳动力流动;规制过多和制度僵化,不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近年来美欧各国也在不断调整改革自己的模式。美国模式较快地适应冷战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新环境,在许多发展指标上超过欧洲对手。但随着欧盟调整改革逐渐到位,其结果将转化为增长的动力,未来美欧之间的实力差距将可能缩小。欧美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取长补短。美国更强化规制和监管,而欧洲则更多注意发挥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功能。但改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触动其体制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