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各国通货紧缩的经济史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世界各国的通货紧缩的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概括出通货紧缩的共性特征,并从各国的历史实践总结出我国目前治理通货紧缩的一些启示。
  关 键 词:通货紧缩/经济危机/经济史比较研究

  通货紧缩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对这一现象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从表象上了解通货紧缩的一般特征,并结合实际去探讨它的成因和效应,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理和防范效果。下面我们从经济史的角度对几次比较典型的通货紧缩现象进行研究探讨。

  一、英国经济史上的两次通货紧缩

  (一)《1844年银行法》与英国19世纪中叶的通货紧缩

  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史称《1844年银行法》。它试图将银行业应当同对通货的管制分开的理论付诸实施。该法案为了防止纸币的过度发行造成经济波动,规定银行券的发行必须有足额的黄金准备,它实际上强制执行的是可以称为银行券100%的准备金计划。这样银行券的流通完全是作为代表黄金的价值符号的流通。围绕这一法案,当时英国的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100%的准备金计划是否合理,实质在于是完全依靠黄金的自动调节机制来稳定货币供应还是主动根据经济需要依靠信用来增发银行券以满足经济需要。结果《皮尔法案》在遭到下院否决而上院一致通过的情况下经英王裁决颁布。条例主要包括:(1)发行银行券需有十足的准备;(2)银行券的发行集中到英格兰银行;(3)把英格兰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保证银行券发行不致过度。

  《皮尔法案》的通过导致英国二级银行体制的形成,银行券的发行完全以黄金为准备,使其完全成为一种黄金代用品。由于人们把货币供应完全束缚在黄金上,黄金的产量代替了货币供应量。黄金产量的增加受技术条件与资源条件的限制非常大,产量相对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快速增长是很难相适应的,随着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供应的僵化渐渐显得不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多的商品追逐有限的货币,通货紧缩随之产生。并在1847年和1857年的经济危机中达到高峰。物价的普遍下降和经济衰退,对英国经济造成极大打击。由此可以看出,将银行券的发行完全束缚在黄金产量上,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和信用快速发展的需要的。

  1844年银行法就直接促使整个商业界在危机爆发时立即大量储藏银行券,从而加速并加剧了危机。这个银行法由于在决定性时刻人为地增加了对贷款的需求,即增加了对支付手段的需求,同时又限制了它的供给,就促使利息在危机时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危机严重时,政府曾在1847年和1857年两次暂停执行1844年银行法。这些事实对金本位的鼓吹者以深刻的教训,也使我们认识到货币制度与经济增长的适应程度与通货紧缩的内在联系。金本位制使得货币供应弹性大大被抑制,然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资本的壮大,对信用扩张的要求使得这种货币制度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桎梏。可以看出,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通货紧缩是由于人为对货币供应的抑制所引起的,这种紧缩是外生性的,也即完全由于货币供应的人为紧缩的原因抑制了经济的增长,然而对金本位制的捍卫一直坚持着。这在一战之后又使英国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

  (二)英国一战后的通货紧缩

  英国在一战前实行金本位制,战争中的巨额支出使它放弃了金本位制。战后,英国工业生产虽然在1922年脱离了危机状态,但在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它并没有出现经济高涨,而是长期处于经济萧条状态。战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与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以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技术落后,导致英国在全球经济的绝对优势已荡然无存。
  在不利形势下英国为了挽回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顾国内生产成本与价格水平,按照战前汇率恢复金本位制,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由于币值高估削弱了英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英国的出口贸易更为不利,经济衰退与失业增加,通货紧缩现象产生了。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通货紧缩,为了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而采取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矫枉过正的反通胀政策,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历次通货紧缩中,没有哪一次象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那样严重和广泛,因此仔细分析这次通货紧缩对我们的研究尤为有益。30年代的资本主义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上最持久、最深刻的一次危机,通货紧缩所显示出来的破坏性令人震惊。

  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爆发的。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暴跌狂潮,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危机随即扩展到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最终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由工业生产危机、农业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三者交织而成。

  首先,1929-1932年期间,美、德两国工业生产下降得最厉害,都超过一半。1932年分别退回到1905-1906年和1896年的水平,在危机最低点的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资料生产比1929年减少43%,消费资料生产减少14.3%。在危机期间,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其中美国破产的企业超过14万家,德国6万家,法国约5.7万家,英国达到3.2万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人数曾经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共计4000万-4500万人。由于商品滞销物价剧烈下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发价格都下跌了1/3到2/5。帝国主义力图把危机转嫁到殖民地附属国,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导致了原料价格的更猛烈的下跌。在工业品大量过剩和市场问题极度尖锐的情况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本已不太景气的对外贸易遭受了空前的打击。危机期间,德国对外贸易下降了76%,美国下降了70%。

  其次,在农业领域也出现了危机,在工业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包括粮食、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的各种农产品价格普遍急剧下跌,世界农产品储备量明显增加,农业收入锐减。此时还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极为荒谬的现象,即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在忍饥挨饿,而各国政府却在有组织、有计划的人为销毁农产品。

  最后,在工业与农业危机相互交织时,在金融领域也出现了货币信用危机并迅速蔓延。20年代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假象。这一阶段的投资空前高涨,逐渐演变为泡沫经济和投机狂潮,纽约证券交易所从1925年1月到1929年10月,上市股票从4.43亿股增加到10亿股以上,股票市值比票面价值高出3-20倍,“黑色星期二”的到来打破了经济黄金时期的神话,企业资产大幅缩水导致的企业债务拖欠进而大批破产,银行不良资产迅速上升,公众挤兑与流动性约束使得银行纷纷倒闭,银行体系与货币信用制度的崩溃,使通货紧缩的形势愈演愈烈,政府在初期却采取了坐视不管的态度,希望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来度过危机,但是后果却加剧了危机的蔓延。

  三、日本90年代的通货紧缩

  1985-1989年,日本经济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发展、最后破灭的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日本通货紧缩的历史背景。1987年2月西方七国首脑召开了旨在稳定美元的卢浮宫会议。由于担心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美国不愿意通过提高国内利率的办法来稳定美元,于是便对日本和德国施加压力,要求两国降低利率。1987年3月,遵照卢浮宫协议,日本银行把法定利率降到2.5%的战后最低水平。事实上,日本经济在1986年11月就已经达到谷底,从刺激国内经济的角度来看,1987年的降息是没有必要的。卢浮宫会议后日本银行把法定贴现率降低到2.5%,并将其保持了两年零三个月,这是造成日本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随着法定贴现率的下降,日本的短期利息率也节节下降,1987年初,日本城市银行对其最优客户贷款的利息率降到3.375%,同时在日本掀起了海外筹资热潮,在1987年到1989年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0.8%,10.2%和12%。由于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1989年和1990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8%和5.1%,大大超过80年代的平均水平和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大量过剩资金流入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部门,导致了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房地产是银行贷款的最重要抵押品,它的增值也促使银行进一步增加贷款。由泡沫所创造的信贷资金又回到了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程度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表明。1989年底,日本官方对全日本不动产价值的估计是20000兆日元,这是当时美国不动产价值的4倍,而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美国的1/25。

  日本政府终于意识到泡沫经济的严重性,1989年5月31日,日本银行改变了货币政策方向,把法定贴现率提高到3.25%。1989年底,强烈主张抑制泡沫经济的三重野康出任日本银行总裁,他上任伊始便把法定贴现率从3.75%提高到4.25%,日本超低利率的时代终于结束。1990年4月,大藏省要求银行对房地产公司贷款的增长速度不得超过其贷款总额的增长速度。在1990年9月,日本银行又通过所谓的“窗口指导”,要求所有都市银行把1990年第四季度的新增贷款额比上年同期减少30%。紧缩的货币政策很快反映到股票和房地产市场,1990年11月,日经指数跌至22211点的新低。经济主体信心的丧失,导致这些资产大幅缩水,接着便是银行不良资产的上升以及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通货紧缩随之而来。泡沫的急剧崩溃出乎日本政府的意料,因此再次决定降低利率,从1991年7月至12月,日本政府连续三次降息。然而,这对经济的复苏却收效甚微。一方面银行必须处理大量坏账从而减少贷款,另一方面由于居民预期的改变,使得公司的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1992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了1.1%,1993年又进一步下降到0.1%,通货紧缩进一步恶化。

 四、对通货紧缩的经济史考察的结论

  (一)通货紧缩的共性

  1.通货紧缩发生时的物价下降,使价格信号失真,扭曲了经济资源的配置,降低了投资的预期回报率,抑制了资本形成,通常导致经济的衰退与失业增加,严重时导致经济危机。

  2.通货紧缩的表现领域是宽泛而复杂的,不仅造成工农业生产的下降,抑制消费,同时也使真实债务上升,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社会信用链条脱节进而威胁到货币信用制度,在金融领域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各国通货紧缩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

  1.货币制度与经济运行的吻合程度会影响到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均衡,僵化的货币供给机制会阻碍信用与经济的发展,导致通货紧缩。这种通货紧缩是由外生因素即货币供应的抑制导致的,经济主体的需求虽然不小,但由于流动性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最终使得经济衰退。

  2.由于经济系统中的货币是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的统一,政府人为的政策操作失误,会导致货币收缩进而产生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它的自我强化机制使得经济政策效果受到很大限制,因而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打破通货紧缩螺旋以遏止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3.在现代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单纯的外生性货币供应不足在理论上不足以构成通货紧缩,但是在经济实践中,信用货币的供给并不完全取决于政府意愿,经济主体的预期导致的需求下降,会内生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4.通货紧缩通常与经济周期有关,经济高涨时产生的泡沫会通过紧缩来调整,虚拟资产的快速膨胀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极度膨胀为日后的通货紧缩埋下了隐患,虚拟资产的升值使得在短期内真实投资没有形成时,其财富效应却使居民的需求旺盛增长,虚假繁荣导致的需求旺盛会因经济主体的预期改变而急转直下,同时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容易短枉过正,导致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螺旋。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在抑制泡沫和治理通货紧缩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对称性,因而经济政策的适时性、适度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a•gray•shilling,deflation[m].lakeview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 托马斯•图克.通货原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黄桂田,尹福生.通货紧缩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相关关系及其形成机理[j],金融研究,2000,(1).
  [4]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文版术语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 d•莱德勒.新帕尔格雷夫财政金融大词典[m].麦克米伦出版社,1992.
  [6] 米尔顿•弗理德曼.弗理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7]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正视通货紧缩压力,加快微观机制改革[j].经济研究,1999,(7).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析东亚各国执行FTA的利用效率
    经济结构,通货膨胀和农产品市场
    中国通信杂志2012年第12期目录
    试论通货膨胀时期的金融经济研究
    谈各国住宅政策演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浅析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
    预防2012年通货膨胀发生的财政政策选择
    美国债务问题与中国通货膨胀研究分析
    谈通货膨胀与个人投资理财
    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中国通胀形成的原因探析
    浅谈通货膨胀与个人投资理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