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同时结合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与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优化我国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几点对策建议,供各级政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决策时参考。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动力机制,跨国公司,产业竞争力,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如美国的硅谷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州的葡萄酒产业区等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实现了产业集群,成就了当今世界“中小企业王国”。日本东京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日本“机械工业的共同根基”。被誉为“亚洲硅谷”的印度班加罗尔是利用产业集群发展软件业、迅速获得全球性强大产业竞争优势的典型。中国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浙江特色工业产业区、广东东莞的制造业基地等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教授指出的那样,“集群的因素支配着当今世界经济版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
因此,重视和加强产业集群研究,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同时结合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与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优化我国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几点对策建议,供各级政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决策时参考。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趋势
产业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一个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至少包括以下三大特征:一是产业相关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二是地域集中性。表现为特定领域中相关企业和相应支持机构的“扎堆”现象。这种产业地理集中能够产生广泛的集聚经济效益。三是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集群内各个企业立足自身资源,选择产品生产价值链中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生产环节,大中小企业形成细密的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带来很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上述几个作用的组合又可以集群产生诸多的衍生效应。
产业集群的出现很早,早在1400多年以前我国景德镇就产生了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陶瓷集群,但其大量出现却是在工业化以后,经济全球化则将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推向高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集群区域与20世纪初存在的传统的地方集群有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从动力机制看,地方产业集群既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又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回应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反映在全球生产方面就是生产组织的片段化或分散化,全球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越来越集聚于那些富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换句话说,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正是各个价值环节的地理集聚特性使得很多地方产业集群就成了全球产业价值链条中的一个从属部分。如中国的很多产业集群,只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一个低价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后的外包体系在海外空间如此高频率地发生产业集聚现象,内在原因在于集群便于管理和降低成本,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既会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又能增强当地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集群的参与者,同时越来越多的政府成为产业集群的促进者。
(二)从主体角色看,跨国公司成为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或重要参与者,成为链接经济全球化与集群区域的纽带
尽管产业集群大多表现为本地企业的空间集聚现象,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通过在当地投资建立机构或业务外包等方式介入的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集群中,如美国硅谷、日本九州硅岛、印度班加罗尔集群等,跨国公司的足迹无处不在,在集群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北京中关村、诸暨大唐袜业产业区、苏州工业园区、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集群的发展都离不开跨国公司的参与。特别是那些占据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行业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戴尔、英特尔和微软等大多成为了诸多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实际控制者或治理者,它们直接或间接指挥着分布于全球的占据价值链底端环节的成千上万个地方产业集群。
(三)从空间等级体系看,不同产业的产业群在全球分布具有明显的核心和边缘结构,但是这种等级是可变的
不同产业的产业群在全球分布具有层次性,发达国家的产业群以质量、创新速度、设计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为竞争优势,即沿着所谓的“高端道路”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只具有低价格的优势,产品质量低,无法进入高价值市场,也即具有明显的“低端道路”或“高端与低端道路混合”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发达国家居于“核心”,发展中国家属于“边缘”。另一方面,与这种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同而形成多层次垂直型国际分工的同时,各国内部跨地区、跨国界的水平型分工体系错综交织地深入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与核心区的联系和发展中不断学习和营造新的优势,实现赶超,从而可能使自身由边缘演变为核心。
(四)从经营战略看,产业集群日益全球化,基于产业链(或商品链)的跨区、跨国要素整合成为一种发展常态
不同于20世纪初存在的封闭和独立运行的传统地方集群系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地方集群区域既是独具特色的本地化系统,更是一种开放的、与外界经济存在密切联系的生产体系。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通过内部以及彼此之间的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的全球性流动使集群区域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另一方面,地方产业集群为了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必须用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集群的区域化发展,学会从全球范围整合资源为我所用,关注集群区域之间的接轨与互动,而不能局限于地方资源的综合利用。边缘地方产业集群需要在加强与核心产业群的联系中获取信息、捕捉机会。
(五)从发展方向看,高新技术集群的控制力日益提高,产业集群向技术集群化方向演进
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产业集群是高层次的产业集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是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有利资源,追逐集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往往由若干企业根据不同产品情况灵活构成,多以弹性组成的企业生产网络形式出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供应链延伸和专业化协作普遍实行,物质资源的作用不断弱化,以技术创新制胜的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必然导致高新技术集群的控制力日益提高,技术集群往往会对各国产业产生全球性的联动和影响,从而成为产业集群演进的方向。
(六)从价值目标看,产业集群日益重视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崇尚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自然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抗议活动。任何国家和地区,要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不能由传统的以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以区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依托,而符合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正是承载这种依托的组织形态。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开始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立法,中观层次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到微观层面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生态化的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因此,产业集群向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理性设计,更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机制
作为一种特殊而又广泛存在的产业组织形态,产业集群现象一直倍受经济学家的关注。从早期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到迈克尔.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以及格兰诺维特、理查德森等的社会经济网络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竞争优势以及存在风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集群内企业之间互动的合作与竞争,集群内企业与政府、公共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知识的溢出与学习效应及网络效应等是其具体的体现。成功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集群也就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但是,产业集群潜在的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某些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一旦资源枯竭,整个地区产业便会崩溃瓦解。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负外部性的产生,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规模经济
集群经济对专业化的强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整个集群对主导产业(通常是一个)的专注,这样有助于做出产业品牌;二是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只专精于自己最具优势的一种产品(或工艺)的开发和生产,在细分的专业上做出最优品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来,这一点就是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且每个企业都将大幅增加其所从事环节的产量,从而显示出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
(二)产业集群有助于发挥资源共享与群体协同效应,获得外部经济和低成本优势
具体表现为:共享公共产品和要素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共同治理污染,降低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上下游产品及各种配套服务就近获取,降低运输成本;建立共同采购中心,降低库存成本;共享市场网络和区位品牌,降低营销成本;企业相互靠近和长期交流产生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谈判签约的费用和监督执行的费用;集群使得有关市场、技术、人才和客户的信息来源显得广泛、便捷、集中,降低信息成本(含风险成本)等。此外,集群还在客观上对外形成产业壁垒,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三)产业集群可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创业优势,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
很多研究表明,创新常常来自国家或区域内部具有产业属性和地理集中特性的企业集群的互动之中,具体体现在:第一,集群内聚集了众多的竞争对手,迫使企业在观念、管理、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第二,集群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累积、转移和扩散。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便捷,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扩散很快,特别是一些不可跨国、跨地区传递的“缄默性知识”的转移,克服由于跨国公司技术上的保密性和远距离所造成的知识外溢效应降低,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素质提升。第三,集群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第四,集群还是孕育创业的沃土。集群提供了更丰富的资产、技术、投入和员工配置,从而能够降低新企业进入和退出的门槛,一旦在产业集群中优势形成,利润可以在前向、后向之间水平地流动,其流动的结果往往是适者(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生存。
(四)产业集群能提高区域对特定产业活动的“黏着力”,对经济贡献具有乘数效应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知名度就会形成“磁吸效应”:不仅促进了区内企业地方根植性的深化,还将集群外相关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并从横向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这会使地区经济成倍增长。如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大都选择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地投资建厂,因为这一带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早就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产业集聚优势已经超过低成本优势,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今后要十分重视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生产组织中所发挥的作用。
(五)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走向世界
如何创名牌?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领域比较集中,各产业集群所生产的一些主要产品一般都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如美国好莱坞制造的影片,印度班加罗尔设计的软件,瑞士的手表,巴黎的时装,温州生产的打火机等,都在世界上具有较好的声誉。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区位品牌更形象、直接,更具广泛性和持续性,因为它是众多企业品牌的集聚和提炼,不易受单个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
(六)产业集群可以创造出地方化能力,从而确保一个地区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
所谓地方化能力是指使位于某一特定地区的公司具有竞争优势的具体特征的能力。通过产业集群内当地企业相互学习与创新培育出的地方化能力,由于其不可贸易性和不易模仿性往往具有较强的地方根植性,在要素迅速流动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这将成为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特有优势。这种通过产业集群而创造出的地方化能力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维持与提升在浙江的打火机、低压电器等领域表现得尽露无遗。
(七)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风险,集群的正效应并不是无限扩大的
诸如底特律汽车城、澳大利亚的stytia地区等,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产业集群,反而成为各个国家的落后地区甚至问题区域,也因此引发了经济管理者以及国内外学者等各方面人群对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的锁定)的关注。迈克尔.波特在《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指出,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创新体制僵化、垄断等内部因素和市场需求转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面临风险。德国学者拉伯赫(crabber.c.1993)在对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集群研究中发现,功能锁定造成本地产业集群失去活力,认识锁定则使得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僵化,政治锁定及路径依赖对创造力形成了制约。除此之外,集群升级能力的缺失,企业集中引发的地价提升和劳动力短缺,进而表现为企业转移,甚至出现产业空洞化、集群衰退。我国学者薛求知等指出,中间组织的效率边界和产业生命周期是集群演进中的天然樊篱,而钻石体系中体现出来的集群后天不足正是集群与其所在环境的非完美互动的结果。国内学者刘斯敖、吴莉云等根据风险产生的来源,将产业集群风险分为外生性风险和内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主要是由产业集群外部的力量所引致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也是诱致集群走向衰退的重要诱因。内生性风险是指产业集群在产生、发展与繁衍壮大过程中内生出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路径依赖风险等。集群越成功,越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而逐步丧失获取应变市场变化所需的能力,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提升区域内产业竞争力,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有可能使产业后起的国家超越原先在该产业上有优势的国家,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但是集群的正效应并不是无限扩大的。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以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在我国,产业集群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产业集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小到产业园区,大到区域经济,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度,以推进园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某些产业集群在规模和成本上也有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一些集群产业如温州打火机、嵊州领带、大唐袜业、扬州杭集镇牙刷等不仅在国内市场,甚至在国际市场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总体看,中国的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大都处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轻工业领域,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而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绝大部分都是一种类似产业集群现象的“准集群”,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也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中国的产业集群成长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大大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既展现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又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健康协调发展之路十分重要。要把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全民创业基地、吸纳就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名牌创建基地、产业升级基地,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面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借助培育产业集群提升我国产业竞争优势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从全球化视角制定国家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从宏观上加强对我国产业集群的把握与综合管理
为促进和引导我国各地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制订并实施以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为基点的全国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制定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出面,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开展一次对我国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全面普查,摸清全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绘制出主要产业集群分布的图谱;在此基础上,鉴别和挑选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但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并进一步确定今后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和重点区域,并在技术创新、金融信贷、土地、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构建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组织体系,即在国家发改委中增设产业集群规划管理部门,并在各级地方政府增设相应机构,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综合管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有五类区域适合产业集群战略。一是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区,二是国内一些中小型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三是我国乡镇企业集聚的区域,四是一些智力密集区如中关村等,五是我国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
(二)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消除各种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一是加强交通、电力、信息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群发展的硬环境。二是协助集群内企业进行宏观市场需求分析,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三是健全相关的支撑机构和中介服务体系,如行业协会、教育培训、市场调查、信息咨询及金融、法律、专利、会计、评估、产品检验认证机构等,为区内集群的成长提供组织、协调和保障作用。四是在鼓励企业建立自有技术研发机构同时,加大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帮助建立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链,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五是出台支持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集群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提供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六是招强引大,优化集群结构。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国际大项目,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以促进相关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七是打破“行政分割”和“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根据各地区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科学规划与分类指导,变“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
为避免不同的地区追求雷同的产业集群重点而导致重复建设,各地域集群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要立足于各自不同的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机会,争取国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多元化,变国内“诸侯混战”的“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如,沿海城市可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历史名城可以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智力密集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引导其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分发展。根据浙江等地经验,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是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的基本模式。对于尚未充分发展集群的地方,所面临的任务是孵育创新性的集群,而不是继续打造那些低端道路的集群。对于处于发育期的产业集群,要着重引导产业集群龙头大企业裂变(将核心业务之外“大而全”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资产租赁等方式转制,就近形成一个外部市场配套群体)和中小企业围绕所在产业链聚集,主动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四)各地产业集群要根据自身条件及价值链的驱动和治理模式,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和升级战略
全球价值链是从全球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链条的空间配置和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之间关系。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明确提出,地方产业集群参与全球竞争的发展战略就是,提升和支持地方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并由此获取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向上攀升或升级的机会。但不同产业在进入全球价值链时遇到的壁垒不同,因而要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和产业升级途径。例如,对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面临的主要是技术壁垒,但其优势在于拥有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因此可选择零配件制造或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进入全球价值链,形成竞争优势;对于服装、制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来料(来样)加工等形式,依托于一些高价值的品牌和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并在该价值链中的主导者支持下实现产品升级和过程升级。地方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后,剩下的关键任务就是通过关注和抓住该价值链中突破性创新来获取逆价值链的跨越式升级。这方面,研究基本认为,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心应该在生产领域及其核心技术能力,升级方式演化一般会依据功能--产品--工艺流程--链条转换的升级轨迹。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条大多是如同汽车、航空、计算机、半导体和装备制造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新兴的现代制造业。而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心位于流通领域,升级方式演化一般会依据工艺流程--产品--功能--链条转换的升级轨迹。采购者驱动的价值链条大多是如同鞋业、服装、自行车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一般说来,处于不同驱动力价值链中某个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只有遵循该驱动模式下的市场竞争规则,才能获得正面的竞争效应。
(五)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导成熟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运营模式和共创知名地域品牌
目前,我国各地建有大量的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各类工业区,基本上起到了获取集聚经济的效果。但这些园区大多产业门类混杂,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更没有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为此,需要在积极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化步伐的同时,以现有的高新区、大学科学园和软件园等为载体,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对集群内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国家应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投资扶持等相应的政策支持。引导综合型龙头企业紧紧围绕“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重点研究开发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产品;奖励创建以龙头企业(项目)的废物、废料为生产原料的下游企业,引导建立“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和扶持个别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领先企业加快企业品牌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由省级名牌到国家级名牌再到世界级名牌,逐步提升,然后发挥这些带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企业投身到品牌建设中,在集群内形成一个品牌梯队。
(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制度、产业标准的建设
国际上一些经济组织如unido、oecd、datar与世界银行等有一个共同认识,即产业集群对于欠发达国家消灭贫困、发展经济有重要作用。因此,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中都设有欠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援助机构,通过资金与技术、知识指导等方式,帮助欠发达国家发展产业集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我国也应加强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同时,我国产业集群更应该重视与全球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对话,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制度、产业标准的建设,为我国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实现持续升级,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地方产业集群需加强与全球发达集群的联系与互动,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把握全球产业变化动态和关联产业联动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