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发展正遭遇不少阻力,主要体现在三对矛盾:一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本地化的矛盾。二是全球自由贸易机制与双边、次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的矛盾。三是理论上经济全球化应惠及所有国家和群体,但现实中不少国家及群体并没有受惠。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社会普遍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走势。一些学者以经济全球化损害多数国家和民众利益为由,断言经济全球化将会出现逆转。而主流观点认为,只要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发展将是可持续的。

  历程和前景:发展动力大于阻力

  从历史上看,近2000年来世界出现过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通过建立交通网络、形成共同的语言、法律和货币等,促进了从英国到中东贸易的发展;第二波全球化浪潮出现在500年前,哥伦布等航海家开拓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及东亚地区的贸易。这些贸易后来为英国、荷兰的贸易公司所控制。在此期间,因一些欧洲国家内部出现反对声音,国际贸易扩张势头受挫,经济全球化一度陷入低潮;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1870年至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增长,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轮船、火车、电话、电报被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运输、通讯成本。比较优势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赢的理念,开放政策对国际贸易、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产生重要作用。科技发达和资本充足的欧洲特别是英国成为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中心,而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国家则成为其外围。制成品、金融资本及熟练劳动力等从“中心”流向“外围”,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从“外围”流向“中心”。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发生,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并出现倒退;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与前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相比,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商品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超过20%,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gdp的比例为21%,而19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和5%。随着中国、印度、前苏联国家及东欧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第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突破“中心”与“外围”的格局。过去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换回大宗初级产品,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能力生产并出口包括高技术在内的制成品。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十九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拥有经常项目盈余并对外输出资本,而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拥有巨大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新兴经济体输入资本;第三,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资本流动总量扩大,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过去国际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购买政府债券等少数领域;而现在的投资者拥有涉及众多部门的债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产品;第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布局达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不仅使发达国家企业将制造业生产过程转移海外,也将服务业部分业务流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经营成本。服务外包使可交换的服务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会出现逆转,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政府实行开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三大因素。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是运输与通讯成本大幅降低。航运、水运技术的改进以及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进一步降低运输和通讯成本,而且改进了全球供应链条的管理,加快了货物、资本、技术及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战结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后来制定的一系列经贸规则为全球化发展奠定了机制基础。近几十年来,贸易自由化持续发展,多边贸易谈判多次达成协议取得进展,较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全球化发展的政策。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已近15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直接结果是人口众多的东亚和南亚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二战后的历史证明,向世界经济输送廉价、勤奋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是通往繁荣的道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已走过这一道路,如今中国及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沿着这一路径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中、印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成功转型,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参考的发展范例。

  经济全球化发展正遭遇不少阻力,主要体现在三对矛盾:一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本地化的矛盾。生产要素在全球迅速流动,但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制于国内政治力量特别是选民的意向。全球化发展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决策需要国内政治支持,缺乏民众支持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美欧一些国家受国内政治气候影响,贸易政策正处于十字路口上。西方国家社会和政界对经济开放的反对声增大,其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俄罗斯及一些拉美国家实施经济国有化举措;二是全球自由贸易机制与双边、次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的矛盾。美、欧在农业补贴方面的分歧导致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而美国却热衷于双边及次区域自贸协定谈判;三是从理论上讲,经济全球化将使所有国家和群体都得到好处,但眼下的现实是不少国家及群体并没有受惠,他们的态度对全球化发展不利。总的看,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从战争、大萧条、疾病恐慌、自然灾害、金融危机、股市泡沫破灭、恐怖袭击及能源危机等重重磨难中挺了过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仍不会重蹈倒退的覆辙。

  影响和问题:利益不均

  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正对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减少贫困人口。据世行统计,1980年以来,全球人均收入增长近1倍;1990年以来,世界有4.5亿人摆脱绝对贫困状态;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丰厚利润,出口扩大,生产率提高,消费物价降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以美国为例,近几十年来,按2003年价格计算,经济全球化使美国每年gdp增加约1万亿美元,人均收入增加2800至5000美元。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大,美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例从197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24%;近十多年来,出口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年均为25%,支持美国内1200万个就业机会。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每年为美国创造600万个就业机会。近几年,美国还从其他国家输入数千亿美元资金,以弥补其“双赤字”。除老牌跨国公司外,许多西方中小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大发展的机会。芬兰诺基亚公司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从一个乡村小型公司发展成全球首屈一指的移动电话制造商;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等,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步伐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据世行统计,发展中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从1980年-2000年的3.4%提高到2005年的6.6%,其中东亚和南亚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分别从8.5%、5.4%提高到9%、8.1%。不少国家还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技术产品出口国,其跨国公司也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投资设厂。如韩国1960年代仍是个穷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使其经济快速增长,目前韩已进入工业发达国家行列。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都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发达国家部分企业及工人受到外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竞争的冲击。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陷于困境,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压力增大。近几年,美国制造业失业人数增加几百万,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这一定程度上与美国企业向海外转移产业和大量进口外国产品相关。由于服务业和it业务外包,发达国家白领工作岗位及工资水平受到影响。据预测,发达国家外包的服务工作岗位将从2003年的150万个增至2008年的410万个,其中美国外包的服务工作岗位将从56.5万个增至120万个;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较弱和自然资源缺乏的中等收入国家(如一些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受到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不少国家债务负担加重,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即使较成功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和南亚国家,其国内两极分化也在加剧;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更不利境地。发达国家政府可通过较完备的社保及失业救济等机制来缓解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建立此类社保体系,缺乏规避和减轻风险的能力。更严重的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发言权很小,无力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内部原有贫富差距拉大,不少中产阶层沦为新的贫困阶层。跨国公司、大金融企业的业主、高管等是经济全球化的赢家,但部分中产阶级,如美国中西部传统产业密集区的企业主和工人却没有或很少分享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在发展中国家,能够适时融入经济全球经济体系的亚洲中低收入国家已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中获益,低工资、科技传播及进入全球市场等因素使其经济快速增长。而拉美、东欧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得的“馅饼”不断缩小。非洲不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发展受制于国际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加剧,世界贫富鸿沟继续扩大。非洲绝对贫困人口比率从1981年的41.6%提高到新世纪初的47%。

原因和症结:

  不是来自经济全球化本身

  经济全球化面临着诸多问题,症结在于现行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经济管理方式存在问题:

  支配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不公平,其总体设计向发达国家倾斜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权,危害其民主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全球化不同步,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需要加大协调力度,但世界却仍缺少能够进行高效、民主协调的机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冲击,发达国家缺乏有效调整机制,而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缓冲机制。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美国自由市场模式趋于失灵,给拉美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带来难以消除的负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使西方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向全球扩展,物质价值高于其他价值,忽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出路和对策:标本兼治

  从全球范围、长远角度进行谋划,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制定综合性方案。

  改革全球治理体制。从全球层面上看,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存在单边主义倾向、国际经济机构“民主赤字”、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应有代表性等问题。要让经济全球化的益处得到更广泛和公平的分享,须从政治层面进行改革。改革经济全球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国际机构自身的治理,增加发展中国家参与决策的能力,加强国际法规的实施。通过签订全球社会发展协议等,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

  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为更好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应通过加强国内教育、培训等方法提高国内工人素质和竞争能力,而不是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阻挡外国竞争。应更多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国内输家,对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资助工人再培训,为非熟练劳动力提供工资补贴和教育经费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不仅影响数以千百万计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还将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应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目前,发展中国家采用的发展理念主要有两种,一是突出自由市场主导作用的“华盛顿共识”,二是强调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综合发展理念”。西方国家在拉美等地区推行“华盛顿共识”,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它过于弱化政府的作用,极端倡导私有化,强调贸易和资本市场自由化,过分强调gdp增长,忽视经济和社会公平性。东亚国家采取“综合发展理念”取得较好的效果。“综合发展理念”主张市场、政府、个人和社区协调发展,值得借鉴: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教育和就业政策需要考虑如何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同时要加强社区建设。

  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加强公平贸易。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地位不平等,贸易自由化会产生不公平的结果。许多国际贸易协议充满了不平等的内容,没有促进穷国经济增长。世贸组织应创立反映公平、社会公正和效率原则的法律框架。实施公平的国际贸易政策,有助于保证多数国家从贸易中得到好处,确保更公平地分享贸易带来的利益和成本。建立和完善社保体系,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措施保证社会最低层工资得到增长。只有在这些改革措施到位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贸易才会真正使全球多数人受益。

  改革国际储备体系。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很不健全,特别是资本从穷国流向富国,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并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其回报率很低,无法用来支付国内有巨大资金需求的项目。在交易过程中美国银行收取交易费,又使发展中国家蒙受损失。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不稳定因素之一。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改革现行国际储备体系,使其对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融资,充分体现国际社会对全球公正性的承诺,并支持全球减贫事业。

  促进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丰富的资源本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但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却成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西方国家过于依赖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其追求短期利益的政策考虑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资源富集的发展中国家自身找原因,一是经济上过于依赖自然资源;二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其资源容易被少数利益集团控制;三是资源行业的繁荣容易造成其他行业的萧条。为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使用,国际社会应制定共同行动计划,包括积极参与采掘业透明度倡议,健全产品认证制度,保护合法生产的资源物品,切断非法生产的资源物品的销售市场,增加资金援助,开采自然资源应限制环境污染。

  改革现行知识产权体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行知识产权体制带来了不少问题。一是带来垄断和不公平。知识产权建立在知识这一全球“公共产品”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从中无成本受益。而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垄断集团追求最大利润,将多数人排除在外。二是压制了创新和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意味着应自由获取知识,但现行知识产权体制旨在限制对知识的使用,增加使用知识的成本。由于知识产权和专利压制知识的传播和使用,延缓了在创新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研发活动。因此,应建立公平的知识产权体制,全面考虑对经济竞争力和创新水平的影响,实现垄断成本和创新收益间的平衡,激励创新和促进社会更加公平。还应设计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体制。

  促使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积极作用。为减少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应加强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感,改进公司治理,通过规范竞争行为等限制其权力,通过法制和监管减少腐败。

  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的债务负担不仅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使大量资金从穷国向富国倒流,不利于其减贫事业发展。在解决债务危机时,应遵循不附加伤害主权国条件等原则,通过债务重组、适当减免债务及制定国际破产法等举措减轻债务负担;而债务国也需在借债方面采取慎重态度,并妥善使用和管好债务。

  共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对所有国家带来不利影响。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不加入《京都议定书》,抑制了全球减排进程。当务之急要抓紧解决三个问题,国际社会必须共同促使长期排放、最大排放的美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意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同时制订一个公平的体制来确定减排目标;必须确立具体的实施方式,切实推动实现共同的减排目标;必须寻求低成本途径,确保实现减排目标。鉴于《京都议定书》对解决全球减排有局限性,还需建立替代机制,更直接引入市场机制解决问题。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更新时间:
    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启示
    煤炭经济开始出现转机 严峻形势仍不容乐观
    浅谈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对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
    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与不确定因素分析
    培养中职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兴趣浅…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问题探讨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的实证研究
    上海金融业与长三角经济之间关系分析
    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化经济下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存货管理
    论市场营销工作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