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置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的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一旦放开国门,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和外国产品涌入国内。在国际竞争中,国外企业,特别是大跨国公司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国内企业如何利用发挥本土优势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般来说国外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来讲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尽管在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之间这种优势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国外企业的主要优势归结为三类:雄厚的资本实力、强大的研发能力、先进的管理经验。
国外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它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使成本降到最低。而国内企业长期以来面对较为封闭的国内市场,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并且缺乏在全球市场中搏击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一些过去依靠国家高关税保护和政府补贴的企业,在入世后将会经受更大的考验。如何在既无资金也无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条件下同外资企业竞争呢?许多国内企业对此无所适从。我们认为,除了常规的应对措施外,国内企业要特别重视利用和发挥本土优势。
一、本土优势
本土优势是指一国国内企业相对于国外企业所特有的优势,即国内企业所拥有的而国外企业无法拥有或短期内难以拥有的。本土优势不是特指一种优势,而是几种优势的总和。每个国家的企业都有其本土优势,国家不同,本土优势也不尽相同。具体到我国,本土优势不仅包括三种相对优势,即劳动力的优势、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后发优势,还包括熟悉国内制度的优势。
1.劳动力的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也是世界第一位。改革开放后,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总量呈逐步上升趋势。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尽管一国在所有产品上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但仍可以通过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获利。资源禀赋理论进一步认为,由于各国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同的,各国生产相对密集地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具有比较优势,可以获得比较利益。按照上述理论,虽然在许多行业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但仍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环节上积极地利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利用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不等于盲目扩大使用劳动力数量。在现代化生产中,企业内部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一个最优比例,当超过这个比例时,过多的劳动力只会造成人力资本的闲置,反而降低劳动生产率。在我国某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工资的涨幅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涨幅,这严重影响了企业赚取利润、积累资本从而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此外,在不少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劳动力结构不尽合理,某些岗位有大量冗员,而另一些岗位人员严重不足。因此,许多国内企业在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上仍有很大潜力。
2.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
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在了解国内市场上占有许多天然的优势,如地理位置上的毗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国外公司即使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或工厂,甚至雇用了很多国内的管理人员,但由于最高管理层和决策层都来自国外,很难完全、深入地了解国内市场。自开放以来,国外产品的确在许多领域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但我们不难发现,国外产品所占据的市场大多是国内企业所忽略的或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而难以满足的细分市场。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市场的巨大规模,国内企业通常只注意主要的市场而忽略了那些容量不大的细分市场。为了应对未来的竞争,国内企业必须依靠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深入挖掘、开发以前忽略的细分市场,并预测国内市场的变化,抢先占领市场。
3.后发优势
这里的后发优势是从企业角度而言的,是指由于有发达国家企业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和这些企业所积累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组织结构、管理经验及各类人才等现代化成果可供借鉴,所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少走弯路,直接吸收、消化、使用这些文明成果,其发展速度会大大快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后发而取得竞争优势。我国的企业可以直接利用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发挥后发优势,以更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完成现代化的进程。
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是比较早研究后发型现代化的,他认为后发国家具有“后发优势”。根据这种理论,一国越落后,它通过模仿发达国家迅速增长的余地就越大;越晚实现工业化,其工业化的速度可能会越快。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后发式现代化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它们用二三十年完成了现代化,其发展速度令发达国家望尘莫及。
国家的后发优势是通过其微观经济单位——企业来实现的,只有企业发挥了后发优势,整个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企业的后发优势是由其落后地位所拥有的特殊优势,不是国外企业所同样能拥有的,它是与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落后性共生的。企业后发优势的潜在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可以为国内企业参照与借鉴;国内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变技术落后的局面;国内企业可以吸引大量的国外闲置资金,以弥补企业所需资金的不足;对经济落后和寻求工业化发展的强烈的社会意识更容易形成强大的现代化推动力,促进落后国家和企业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育,并进而推动企业后发而取得竞争优势。
4.熟悉国内制度的优势
这里的制度特指与公司、企业的经营运作相关的制度,如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公司法等。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交易是有成本的。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一起构成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交易成本越高,总成本就越高,企业就越缺乏竞争力。
在经营过程中,公司企业不可避免地需要同各种管理机构打交道。按照康芒斯的理解,这也是一种交易,即管理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交易双方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交易中同样也存在交易成本。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在同各种管理机构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国内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可以不断降低这种交易成本。而国外企业或在我国的分支机构由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短和文化、习惯上的差别,在短期内难以避免这种较高的交易成本。
二、本土优势的动态分析
从动态角度看,本土优势不是静止的,它将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
1.劳动力的优势
虽然利用廉价劳动力可以使国内企业获得比较利益,但从长期来看,仅仅依靠这个优势,企业只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无法长期占据竞争优势。首先,仅仅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行业进入壁垒低。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中同样拥有丰裕、廉价的劳动力,这些国家的企业很容易进入这样的行业,从我国企业手中夺走利润。其次,国外公司甚至可以简单地在我国建厂,直接雇用当地的劳动力来削弱这种优势。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必定呈不断上升的态势,这将使企业很难再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日本的汽车业最初依靠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生产价格便宜的低档轿车打入北美市场,但当韩国汽车厂凭借更低廉的劳动力时(在国际市场上,韩国汽车的价格比日本的要低10%左右),日本汽车厂的劳动力优势就无法延续。同样,国内企业的劳动力优势也难以长期维持。
2.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
长期来看,该优势很难保持下去。一方面,即使起初国外企业不能像国内企业那样充分地了解国内市场,但是,经过长期的经营运作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逐步本地化,外国企业会逐渐了解国内的市场和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各国的经济将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各种文化不断交融过程中,国外企业将会越来越了解国内需求的特点,对需求的预测将会变得更加准确。因此,国内公司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会逐渐淡化。
3.熟悉国内制度的优势
经过较长时间在中国生产、销售,国外企业在不断与各种管理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将会逐渐地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国外公司还通常采用与国内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的方法利用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而且,国内企业熟悉制度的优势往往是通过个别的管理人员实现的,所以,国外企业也常常用较高的薪酬来吸引、挖掘国内企业这方面的人才,甚至直接吸纳政府管理机构中的现职人员为其服务。所以长期来看,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也将逐渐削弱。
4.后发优势
尽管在理论上落后的企业有可能具有后发优势,但在现实中,国内的企业却鲜有能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从企业角度来看,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术条件。
(1)企业具有吸收、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这一点对企业能否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至关重要。技术的转移并不是任意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才能充分吸收转移过来的先进技术,必须拥有具有专门技能并受过良好训练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才能充分掌握先进技术。而国内的许多企业,在不具备基本技术基础的情况下,盲目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导致许多设备无法充分利用,甚至被闲置,造成大量浪费。
(2)企业必须具有自主开发的能力。在封闭条件下,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在开放条件下,国外企业已经具备或很容易引进同样的技术、设备,因此国内企业很难通过这种方式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所以,企业必须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专有技术,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长期中获得竞争优势。
(3)企业能够预测技术变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企.业必须能够准确预测哪种新技术、发明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领导市场需求。只有在此基础上,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引进、开发这种新技术才能后发占领市场,成为新的行业领导者或与原领导者相抗衡。
日本精工公司在制表业上的成功就是一个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精工的机械表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技术含量上都无法同瑞士手表竞争。当瑞士厂家与精工同时开发出石英手表的展示品时,瑞士厂家没有注意到石英表的潜力,仅把它看成市场有限的高档手表。相反,精工准确地预见到石英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首先开发出模拟式石英手表,并于1973年利用美国科学家的成果自主开发出液晶显示的数码式手表,然后迅速地将产品从机械表转换为石英表。80年代精工凭借石英表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瑞士手表只有不到10%的份额。
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条件。但目前,国内企业长期在封闭的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运行,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大多数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我国难以看到成功地发挥后发优势的例子。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发达国家,企业在市场机制中的运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而在我国只有短短的几年。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国内企业的成熟,具备后发优势所需的这些条件是有可能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土优势是动态的。短期中,本土优势中劳动力的优势,熟悉国内市场和国内制度的优势是主要的,后发优势很难起作用,但在长期中,只有发挥后发优势才能使国内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其他的优势将会逐渐弱化。因此,在目前阶段,国内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劳动力的优势,熟悉国内市场和制度的优势,积累资本和管理经验,有意识、有目的地培育自身的技术实力、自主开发能力和预测技术变化的能力,争取发挥后发优势,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发挥本土优势的制度条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可以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16个字简单概括。其核心就是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之下,通过法人治理结构,降低管理费用,提高企业的效率。其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要求明确界定产权的归属,确定企业获得利益和蒙受损失方面有明确的出资人对应关系。产权制度由于明确界定了产权,可以合理地决定成本和报酬在企业参与者之间的分配,降低公司所有者和高层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率。而法人治理结构制度包括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责任制度两方面的内容,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只有建立在产权清晰基础上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才可以按照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将本土优势逐渐转化为长期的竞争优势。
2.完善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的外部运行环境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试图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来提高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问题。
首先,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充分自由地流动。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从非国有单位到国有单位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渠道不畅通,大量剩余劳动力受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障碍。只有当劳动力能自由流动时,才能建立起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我国劳动力的优势才能够真正地发挥。
其次,在产品市场上,尽管改革开发以来越来越多的领域向非国有企业开放,但是在许多领域仍然是国有企业居于垄断地位。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多重性,有效配置资源往往难以实现。而且,由于缺乏竞争,大多数国有企业满足于维持这种垄断地位,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去加强研发、加强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要使这些国有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必须从外部对这些企业施以竞争的压力,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迫使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竞争性的产品市场。
最后,在资本市场上,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束缚,大量投资效率低下,难以形成真正的生产力。而且,由于大量的资金主要流向效率不高的大中型国有企业,银行体系内部积累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对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仅仅剥离不良资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改革金融体系,建立一个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只有在资本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的状态下,通过市场机制,才能使资金流向使用效率最高的企业,才能促使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才能使真正具有潜力的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充分地发挥和利用本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