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对对外投资的“走出去”战略始终存在不同的意见。持怀疑态度的意见认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很低,到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不是扬长避短,而是“以己之短,克人之长。”还有人认为,我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和技术实力不雄厚,跨国经营人才短缺。虽说有这样的争议,然而,今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不是“走”和“不走”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将我国企业推上了这条道路,因此是如何“走”好的问题。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一定成果,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还很低,潜力和作用仍未得到有效发挥,部分企业对外投资存在明显的盲目性;经营主体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管理水平不高,普遍缺乏资金和人才;一些部门和地方对“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规划、组织、引导、支持和服务方面力度不够;相关立法工作滞后,监管体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实践中下大力气解决。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经验和体会
1.统一思想,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动性。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统一认识有助于从被动转为主动,是成功的关键。目前,虽然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仍有困难,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已经成功“走出去”的企业认识到,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在国际市场融资,弥补国内市场资金的不足;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弥补或缓解国内资源供给的不足;可以向外提供成熟技术和设备,加快结构调整;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可以获取国际市场的第一手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可以锻炼和培养跨国经营的人才队伍。中石油集团、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对外投资的成功佐证了上述情况。
2.认真深入调研,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调查研究是避免失败和取得成功的基础。国际市场犹如汪洋大海,在跳进之前,要知彼知己。欲“走出去”的企业应对以下问题有清醒地认识:是不是一定要“走出去”,到没到“走出去”的时候,是否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和能力,往哪里“走”,有没有更好的市场,目标市场的局势是否稳定,政策是否有利,市场规模是否理想,经济效益将会如何,经济走势如何,资源是否充足,出了问题后解决机制是否公道合理,周边市场是否有很大的潜力,竞争对手会作出何种反应等等。华为公司在埃及市场上,tcl、新希望集团、力帆公司在越南市场上的成功等等,完全依赖于投资前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
3.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应确定重点投资相关地区和领域。
(1)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越来越成为发展趋势,其特点是,组成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地区)取消或大大降低它们之间商品贸易的关税,但仍按照各自的标准对非成员征收关税。由此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同等情况下,投资自由贸易区成员较之于非成员有着有利条件。以墨西哥为例,它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同时也与其他30多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因此,如企业在墨西哥投资,在符合产品增值比例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可以免税或以低税率销往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其他30多个国家。华源在墨西哥投资近亿美元,生产的棉纺品因质优几乎百分之百地销往美国,而且售价要高于墨西哥本国企业生产的出口价格。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目前,已经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并且依然生效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达172个,它们的内部货物贸易量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量的50%以上。2003年6月29日,我国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订了“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协定;早些时候,我国与泰国签订了“蔬菜和水果”自由贸易协定;2001年11月,我国政府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南非、智利等国也正在与我国协商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协定和将要签署的协定不仅将促进双方的贸易发展,而且大大推动彼此的投资。
(2)周边国家。设想投资条件和环境相同,投资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比投资相隔遥远的国家成本要低得多,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与发达国家的特殊贸易关系。我国周边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也有相当的市场规模,购买力正在不断提高。我国的产品和技术设备不但适合它们的发展水平,而且物美价廉,颇受欢迎。例如,力帆从1999年进入越南市场,短短的两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17亿美元。目前我国摩托车占有越南市场的80%,其中力帆摩托车占到60%。目前力帆的牌子比本田响。华为已经将产品成功地打入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并且在印度建立了分公司,充分利用印度的软件开发人才,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
(3)缺乏完整工业体系的地区。拉美是一个没有完整工业体系(巴西除外)但经济仍属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5亿多,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多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美元,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以电器产品为例,尽管拉美家用电器的普及要早于我国,但在质量、品种和式样上都已明显落后我国,更新换代将出现高潮。由于当前拉美经济连续多年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昂贵的日本和韩国产品,消费者迫切希望买到高质量但价格合理的产品。我国家用电器的技术、质量、外观、价格等均能达到拉美消费者的需求。2001年格力公司在巴西马瑙斯自由经济贸易区投资3000万美元、年产20万台分体空调的组装厂正式投产,迄今产品已进入巴西20多个大城市的主要高档电器公司、大型超市的专卖柜,销售网点和服务网点遍布巴西全国各地,在巴西占有了一定的地位。秘鲁是一个农业国家,有着7000万美元的农机市场。前几年,中国农机与工程总公司抓住了机遇,每年要提供数千万美元的拖拉机和农业机械。拉美国家只要开发,大到石油、小到纸张文具都有市场机会。
(4)经济待开发的地区。非洲是一个待开发的地区,也是最后一个未开发的地区。美洲和欧洲的商人正在准备进军非洲市场。非洲共有53个国家,7亿多人口,是世界消费层次最具多样化的地区。目前非洲年均对外贸易额只有2500亿美元左右,而且每年还从国际社会获得100亿美元以上的各种援助、贷款或投资,有着巨大的发展和消费潜力。我国与非洲有着传统的友谊,非洲在国际行动中也大力地支持了我们。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中非部长级论坛是新形势下中非合作的体现,我国政府免除了非洲国家100亿元的债务和贷款,对非洲摆脱经济困境,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在非洲已经建立了 10多个贸易中心。尽管碰到一定的困难,但总是暂时的,是前进中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尽管刚刚开始,但不乏有成功的实力。中石油集团在苏丹投资十几亿美元的石油开采和炼油项目不仅有战略意义,而且有相当的经济效益。
(5)资源领域。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资源变得越来越少,有些资源已接近枯竭。是否拥有所需资源成为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关键。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公开承认,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为了伊拉克和中东的石油资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资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发展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2002年我国石油进口 7000万吨,占石油消费量2.3亿吨的30%。预计到 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达到2.9亿吨,同期国内原油产量仅为1.7亿吨,对国外原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上升到40%。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只有30%,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我们不能仅靠自己的森林资源来满足建设的需要,要利用国际合作解决这样的资源短缺。有鉴于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服务。在森林合作方面,中信和中国外运在新西兰的不同合作项目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6)具有优势的行业。几十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些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产品质量属上乘,拥有一批训练有素、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具备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有些行业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现象,需要予以转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据权威机构分析,我国机电行业、棉纺织、自行车、缝纫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的生产能力均有 30%的过剩。这些行业中部分是传统领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产品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例如纺织品便是其中之一,每年出口超过500亿美元,华源在墨西哥棉纺项目的投资预计5年就能收回投资成本;部分行业是近20年发展起来,且发展得很快,产量达到全球排名第一,如彩色电视机,年产超过 3000万台,龙头企业长虹、tcl、海尔等已经有大量出口,并且每年还都在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和行业的“走出去”,不仅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时尚产品,而且满足了全球消费者物美价廉的需求,同时有助于解决我们生产能力过剩的难题
4.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和合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现实。作为市场的主题,企业应该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以客观的态度分析自己,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有思路就会有出路,有创新就会有发展。经济全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励,尽管有合作,但竞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国际合作和项目竞争中,各国相关公司都在使用各种招数,集中一切力量,调集资金,配备最优秀的人才,精心策划和组织,争取最大的成功。
5.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精干队伍。在国际化经营中,人是经营成败的关键。尤其在今天这个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技术千变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拥有一支懂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商业规则、外语等知识的队伍是成功的法宝。在这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更应把人才的开发作为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只有20多年,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投资才刚刚开始,缺乏这样的一支队伍。解决此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吸纳国际人才为我服务,尽管比较昂贵,但确实是一条捷径的路。这可谓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经营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有时也可避免。水利水电建设集团认真研究国际人才在吸纳、使用、分配、奖励、管理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国际业务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开展国际业务的中坚力量。中远是最早走国际化经营的公司,在世界的主要港口都设立了分公司,迄今经营是成功的。其经验是,除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及少数关键岗位有中远派人外,其他人员,包括总裁等均聘用当地的专家。他们了解市场、熟悉文化背景、以当地人的思维方式与客户打交道,当然语言不存在任何问题。虽然成本高一些,但经营效果的却令人满意。事实上,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实力,在当地市场招募人才,况且这样的人才相对来说成本还是低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人才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依据我们的实力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培养人才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6.借助国际资本市场,为我所用。虽然我国吸引了48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吸引外资约 400美元,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为进一步解决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除继续做好引资工作外,还要积极“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筹集资金。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经通过在海外上市,筹集到了相当一部分资金;另外一些企业则以发行企业债券,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并获得了相当宝贵的经验。中粮集团是我国较早在美国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的公司之一;万向集团的融资方式包括贷款、发行债券、债权抵押等,在美国的融资比例已是在美国投资的两倍。
7.越是国际化,越是本土化。对外投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解决了引资国的资金短缺问题,又能从投资中获得收益。在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其资金和技术,通过市场和原料的本地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部分企业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万向集团便是其中之一。他们提出,不仅要卖产品给洋人,更重要的还要利用国外资源,包括市场资源、原料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技术、资金等多种资源,实行市场、人员、产品、资本“本土化战略”,以实现在洋人的地方,用洋人的资源,做洋人的老板、赚洋人的钞票的效果。这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终标准。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1.对外投资缺乏整体安排。尽管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政府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但是仍然缺乏对对外投资的整体安排;投资促进法仍未出台,企业对外投资没有法律保障。对外投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既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要由企业来实现,同时又是国家利益的体现,要求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决不是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一个或几个政府部门的事情。它事关全局,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将事关重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如中石油集团购买里海油田股权一事拿到政府会谈的议程中,施加影响,争取最大的利益.
2.对外投资规模与水平和我国经济规模不相称。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我国在海外建立了一批项目,为我经济建设发挥了作用,但无论如何这些项目从规模、科技含量、影响力等仍是不够的,离我国经济建设的需求还相差甚远,与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更有着巨大的差距。虽然国际游资很多,但是争取外资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我国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成为外资“向往”的地方,可以相信,以后若干年引资工作还会有较大发展。然而无论怎样发展,单靠引资不能完全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走出去”发展,筹集建设资金是一条必由之路,而且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应该不断发展扩大。
3.贸易型企业远远多于实体企业,而且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影响力。我国的对外投资是外贸公司为发展贸易的业务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开始的,一般规模很小,其功能是联系客户,催缴货款,监督发货等;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投资始于宝钢对澳大利亚恰纳尔铁矿、首钢对秘鲁矿产和中外运对新西兰森林的投资,目的是解决生产的原料和出于对资源的考虑。这样的对外投资项目虽然越来越多,但仍然屈指可数。小项目对探寻市场、培训人才、了解国际惯例由其独特的作用,但影响力却是有限,何况还有一批产生负面影响的失败事例。
4.企业管理人才短缺。在对外投资逐步扩大过程中,缺乏训练有素、熟悉市场、精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越来越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并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制约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例如,2002年9月,tcl集团公司出资800万欧元成功收购了德国破产企业施耐德电子股份公司的部分资产,在巴伐利亚州成立了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这是tcl公司为参与全球竞争、公司战略发展走出的漂亮一步,是进军欧洲市场一个非常好的跳板,在国际商业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好的战略需要有经验的经理来实现,于是,tcl于2003年3月聘请了有经验的荷兰籍克劳普斯塔先生为tcl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然而仅在8个星期后,由于双方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上存在较大分歧,克劳普斯塔先生被解雇,该公司的生产由于没有合适的总经理受到影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早在1987年就在德国的汉堡建立了欧洲分公司,眼下正在德国寻找收购对象,同样也为请不到合适的高级管理人才发愁。找不到合适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对外投资进程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新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也阻碍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整体推进。
5.缺乏权威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我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经验,因此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确实有很大的困难。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理应承担起向企业提供各种支持的义务,包括提供各种对外投资所需的信息。然而,由于各自为阵,疏于交流合作,相关部门向企业提供的海外市场信息要么零零星星,没有完整性的权威;要么已经过时,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造成很大的浪费。企业获取信息难,花时间获取的信息又不能有助于企业的决策,耽误时间,贻误时机。三九集团1993年投资马来西亚建立药品加工厂,由于不了解该国药品生产、销售要经伊斯兰组织认可,最终导致投资失败。这种失误本可以避免。
三、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建议
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具体讲,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整体规划和对企业的指导,建立一套科学的协调机制,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当务之急,相关政府部门要疏理现行的政策和规定,逐步取消不利于企业“走出去”的规定,在融资政策、外汇管理制度、人员派出、审批程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并加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就企业而言,它们是“走出去”战略的主体。在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企业要制订出发展海外经营的战略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走出去”战略。其形式可以是到境外建立促进贸易发展的销售服务网络,也可以是在国外设立研究和开发中心,乃至在境外设立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代表处或子公司,增强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
1.加快立法,促进对外投资。我国政府一直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并制定了一批相关的政策规定,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只有零零星星的政策和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应尽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投资促进法》。将企业“走出去”纳入法律框架之下,一切以法律为指导,避免人为因素和很多的不确定性。完善的法律有助于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制定整体的计划和长远的安排。
2.建立跨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对外投资的整体战略,全面指导对外投资工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直接涉及我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直接影响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的发展,并关系到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需要有整体的战略。仅有相关部门参与指导企业对外投资工作显然是不够的。应成立由国家领导人牵头的领导协调机制,全面规划和指导对外投资工作,解决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重大和难点问题,全面推进这项事关全局的伟大事业。
3.政府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迄今为止,我国对外投资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也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不到位相关联。对外投资涉及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政府部门应给予全力支持,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对一定数额的对外投资项目可以完全放开,由企业自行负责;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大项目,要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避免重复请示,提高行政效率;在贷款、保险、担保、用汇、退税等方面尽可能提供多的支持,要落实到位;在相关设备和商品出口的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便利。
4.积极发挥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的作用,完善信息和培训服务。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中介机构,其中有一些也从事贸易投资促进工作,为企业“走出去”苦苦耕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是我国专门从事贸易投资的机构,于1952年成立。50多年来,它与近200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商工会建立了业务联系,建立了15个海外代表处,有60个地方分会、20个行业分会,拥有几万家企业会员,形成了全球和全国的网络;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市场、精通外语的人才;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信息系统。鉴此,贸促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也应赋予它相关的任务,特别在信息提供和国际管理人才培训方面让其承担责任。
5.对外投资项目应区别对待。我国正在深化改革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制度日趋合理,国有和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在对外投资中相互辉映,为国增光。然而,如何对待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呢?鉴于投资主体不同,对企业的对外投资或应区别对待。由于国有企业的资金属于全体人民,所以对其对外投资项目无论大小,都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对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除少数大项目,一般项目原则不进行审批,只须备案即可,以便国家相关部门掌握整体情况。
6.积极培育我国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我国企业的实力与世界500强仍有很大的距离。中国企业 500强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只相当于世界500强的7.11%、6.12%和32%;人均资产、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只相当于世界500强的14.58%、14.15%、72.5%;世界50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美国沃尔玛公司的营业收入相当于中国500强的29.32%。这一差距显示了我国企业的发展重任和巨大的潜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力,培育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际竞争是凭实力的,没有实力就难以想象在国际竞争中能够取胜。跨国公司是实力的象征,也是海外投资的主体。我们的国家如没有一批自己的跨国公司能够在国际上竞争,就不可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条件,也难以在此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我们只有建立更多的跨国公司,开展更多的国际经营活动,才能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匹配。
我国成为世界投资的“向往”目的地,是20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果;我国的对外投资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还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友好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造福于全人类的宏伟“工程”,有着光明的前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是迈开大踏步步伐的时候了。